1949年,伴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國民黨軍隊土崩瓦解,此時,駐守在山西著名古城大同的守軍更是人心惶惶,被任命為第十八兵團副總司令兼大同城防司令于鎮河,不斷接到上峰命令,積極備戰,加緊構筑防御工事,企圖頑抗到底。他雖然手頭有1.7萬人的部隊,還占有利地形有堅固的城防易守難攻。然而,隨著周邊所有的城市已經解放,徹底打消了他最后一絲幻想,感到大勢已去。擺在面前的只有二條路:走、留。
雖然大同成為孤軍但一直苦苦堅持著,當時,我軍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法最高境界,為了最大限度爭取保護大同人民、保護文物,采取的策略是“圍而不打,爭取和平解放大同”,并廣泛開展了“三一”活動,即寫一封信、探一次親、捎一句話。
這年三月中旬的一天,大同城門來了一位英俊的學生模樣的人,從容地走進大同城,穿過層層全副武裝的崗哨,徑直地往城防司令于鎮河辦公室走去。原來,這位正是于鎮河將軍的大兒子于潤滄,當年,他畢業后正值去北平考試。就在這時,形勢已經發展到了歷史的關鍵時期。他的父親被困在孤城,這時思想傾向進步的他,毅然地帶著當時北人民政府財政部部長戎子和的親筆信,經張家口由王平司令員接見后,進入大同,去做父親的思想工作。
于潤滄對友人說,當年他見到父親的時候,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感覺,看了信后的父親感慨地說“形勢我很清楚(意即國民黨政權即將滅亡),但大同的問題,首要的是解決孟祥祉”。孟祥祉時任大同行署主任,掌管著分散各處的特務、密探,比較頑固,是大同和平解放的主要阻力。果然,后來此人雖然列投誠名單,但后來查實還是有異心。
一開始與解放軍接觸的時候,于鎮河提出主要有“三怕”:一怕自己曾經與解放軍多次作戰,積怨很深;三怕駐在城里的特務搞破壞;三怕因他老家母親去世棺木的事情處理不當,引起地方群眾要我償還血債。
針對于鎮河提出的這些問題,我軍領導人對他作出莊嚴的承諾,堅決執行既往不咎的政策。并經研究作出五項條款:一是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許騷擾群眾;二是保證不許破壞城市建筑和各項設備;三是全體受降人員一律就地待命,不許遣散;四是槍械彈藥全部清繳,不許毀壞或藏匿;五是文件檔案全部封存,等待移交,不許銷毀或轉移。于鎮河表示服從解放軍提出的和平解放大同的各項條款,并保證這些條款順利執行。
1949年5月1日,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古城大同城門及市內各主要建筑物上,鮮艷的紅旗迎風飄揚。城內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嘹亮的《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響徹全城。解放軍以4路縱隊在軍旗的引導下,邁著整齊而莊嚴的步伐進入城內。城內群眾揮舞著旗幟,高喊口號歡迎解放軍進城,宣告和平解放。從此,大同這座古城通過和平方式獲得新生,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此時,作為大同起義有功人員于鎮河,我軍正要給他任命新職務時,他起義之前提出的“三怕”之一真的找上門來了。他老家的一些群眾聯名向人民政府控告他欠下一筆血債,強烈要求把于鎮河押回家鄉交群眾斗爭處理,進行公審鎮壓。然而,我軍遵守承諾,經過向群眾進行解釋和教育,取得了群眾的諒解。為防止意外,并把他緊急轉移到外地生活。
那么,老家的人為什么會如此強烈要求懲處于鎮河呢?原來,1948年的時候,他的老家山西渾源縣西留鄉賈莊村率先獲得了解放,村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一些惡霸劣紳搜刮來的土地財富,被分給貧寒百姓。貧困百姓笑逐顏開,那些土豪劣紳自然是心懷不滿。恰在這個時候,于鎮河的母親剛剛過世,遺體安置在棺木中,正在家中停放。
當地一些領導干部考慮到于鎮河畢竟是高級將領,對他家予以優待,希望讓可以迷途知返,回到人民的懷抱。特別在這亂世之秋,為了保護于鎮河母親的棺木,當地政府把棺木移到屋子內,予以看護。這本來是善舉,就是為了讓老人家安息,避免被居心叵測者打擾。
沒有想到的是,村里的這些惡霸地主,其中有些本來就是狐假虎威,靠著于鎮河手里的“槍桿子”,在鄉里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他們的不義之財被沒收后,對我軍土改工作組懷恨在心,伺機報復。于是勾結起來,連夜跑到大同城,哭哭啼啼找到于鎮河,開始造謠,聲稱他娘的棺槨被人“搶”了。
于鎮河是個孝子,一聽母親棺木被挪了,還不知去向,登時暴跳如雷,便急于要尋找下落,是誰干的?幾個惡霸劣紳看于鎮河上當了,立即把事先擬好的名單遞上去,只有找這些人才知道。
于鎮河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直接帶著部隊和一支當地的土匪武裝殺回了賈莊。不過于鎮河還是留下了一些回旋的余地,他讓土匪武裝替自己殺人。正好土匪頭子張璞一心想要被收編,所以于鎮河讓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照著黑名單開始抓人,全部拉到了河邊準備槍斃,制造了一起震驚山西的血案。
就在于鎮河匪軍撤離前,副官去往于家老宅,發現于母的棺木好好停放,根本沒有毀壞。副官回去匯報后,于鎮河才知道自己犯下大錯,但是已經無法彌補罪行了。渾源西留鄉賈莊村百姓也遭到波及,其中12位思想進步的百姓,也遭到匪軍殘害。于鎮河匪軍的劣行,徹底激怒了渾源百姓,民怨沸天。
后來群眾要求要公審于鎮河的呼聲,還告到徐帥那里,徐帥親自來勸說鄉親們,說:“于鎮河對大同和平解放貢獻很大,解放軍應該給予其政策上的寬恕,對他進行優待……”
徐帥是百戰名將,又是同鄉,得到了鄉親們的愛戴,他的解釋后來取得了百姓們的諒解。此后,于鎮河等起義將領,去往張家口一帶任職。于鎮河徹底認識到自己的過錯,積極向渾源百姓認錯,把自己家的兩處房產全部捐獻給人民政府。后來,于鎮河擔任了山西省參事室參事,活到了87歲,1985年因病在太原逝世。
規勸于鎮河起義的大兒子于潤滄,生于1930年,那個年代父親已經官至師長了,于潤滄在記事的時候,父親就參加了型關會戰和忻口會戰,忻口戰役失利后,為避戰亂,于潤滄母親攜子女一路南下逃難,從武漢、長沙、重慶,一直到重慶附近的璧山縣才安定下來。于潤滄在那里讀了四年小學。在長沙的時候,于潤滄第一次看到日寇飛機轟炸的恐怖,到重慶、璧山后,又多次目睹過無辜群眾在日寇狂轟亂炸下的死難慘狀,幼小的心靈從此埋下對侵略者仇恨的種子。即使后來搞科學研究的時候,他參加日本人的技術合作談判,他自稱非常的別扭。
讀初中的時候,于潤滄思想進步,他曾經發起成立了海嘯社,組織社員閱讀進步書刊,利用墻報等形式,發表政論文章,呼吁民主,爭自由,成為校內著名的進步學生,被選為學生會副主席。
建國后,于潤滄進入哈工大學習,他看到解放后國家百廢待興,工業基礎薄弱,尤其缺乏采礦專業人才,于是主動將專業選為礦床開采,一干就是60多年,成為我國著名的礦山工程設計專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1986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直到前兩年,還在按時上下班,為中國的發展貢獻著所有的熱情。
于潤滄說起當國軍中將的父親于鎮河時,他覺得父親雖然是高級將領,但家里非常的樸素,依然保留著農民的儉樸本色,因此,他也一起繼承著父親的這種理念,即使后面成為知名院士,還是如此,所以人家尊稱他為“布衣院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