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股年內領漲!林園:中國藥企20年內或超美國
沉寂四年的醫藥股爆發:回光返照還是真命天子?
險資1620億入市加速:低利率下權益配置成剛需。
醫藥股估值修復進行時:林園稱空間遠超美國。
當醫藥基金經理們重新被基民稱作"小甜甜"時,這個曾跌穿無數人信仰的賽道,正在上演最魔幻的估值修復大戲。科創板上躥下跳的生物醫藥指數,把投資者的心緒攪得七上八下。那些在2022年發誓"打死不碰醫藥股"的機構,如今卻在季報里悄悄增持創新藥龍頭。這種集體行為藝術般的調倉,像極了電影院里爭先恐后搶座位的觀眾——既怕錯過開場,又擔心坐到陷阱位。
公募基金的持倉數據揭開謎底:藥明康德單季度暴增62億機構持倉,百濟神州外資持股比例突破22%。這些數字背后藏著個黑色幽默——三年前喊著"醫藥黃金十年"的基金經理,恰恰是在估值冰點割肉的那批人。更諷刺的是,恒瑞醫藥的研發中心實驗室燈光常年徹夜不熄,每年砸下15億研發費,換來的是19款上市創新藥和90多個在研管線,但直到2025年一季度,市場才猛然發現這家老牌藥企的海外授權收入已占利潤的40%。
林園在路演中拍桌子的場景還歷歷在目:"現在不買醫藥股,就像90年代不買深圳房子!"這位逆向投資老炮,硬是用四年時間把醫藥倉位從15%提升至60%。他辦公室墻上掛著諾和諾德市值曲線圖,每次有客戶質疑就指指圖表:"看看,中國遲早要出個萬億藥企。"這種近乎偏執的自信,與當下機構"寧可錯殺不可錯過"的焦慮形成鮮明對比。
但市場的癲狂總伴隨著荒誕。某私募大佬的醫藥組合里,既躺著年賺百億的恒瑞,也藏著虧損的Biotech公司。問其邏輯,答曰:"這叫賽道全覆蓋,總有一款能漲停。"這種撒網式投資,像極了海鮮市場里胡亂拋網的漁夫——撈到什么全憑運氣,卻美其名曰"分散風險"。
公募的集體轉向更值得玩味。永贏基金把前十大重倉全換成AI醫療股,中歐醫療卻死守CXO龍頭。這種分裂如同火鍋店里的鴛鴦鍋——清湯派和紅油派各執一詞,都覺得自己那半邊最香。而散戶在K線圖前抓耳撓腮,既想搭上創新藥的快車,又怕成為接盤俠,這種矛盾心理在創新藥ETF年內暴漲50%的行情下被無限放大。
當險資帶著500億真金白銀砸向醫藥股時,這場游戲的性質已然改變。中國人壽的操盤手私下吐槽:"現在買醫藥就像參加前任婚禮,明知不該去又怕錯過熱鬧。"這種糾結心態,完美詮釋了當下機構的處境。數據顯示,主動醫藥基金規模突破1885億,但份額卻在流失,說明基民用腳投票贖回,基金經理卻用股價上漲硬扛規模。這種背離如同正在漏氣的熱氣球,駕駛員還在往吊籃里加沙袋。
恒瑞醫藥的案例堪稱教科書級反轉。2025年一季度,其與默沙東簽訂的Lp(a)抑制劑授權協議,首付款就達2億美元,總交易金額19.7億美元。這筆交易不僅刷新國產創新藥出海紀錄,更暴露出一個殘酷現實:中國藥企正在從"技術引進者"蛻變為"方案輸出者"。當恒瑞保留國內權益、默沙東負責全球商業化時,這種"分蛋糕"模式徹底顛覆了過往"賣斷管線"的卑微姿態。
創新藥ETF的逆襲最具戲劇性。年內漲幅超50%的業績,讓很多"僵尸基"起死回生。但細看成分股,漲幅前五的竟有三家是虧損企業。這讓人想起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投資人不在乎企業賺不賺錢,只關心故事夠不夠性感。澤璟制藥-U虧損2.61億卻獲基金加倉,康方生物市值363億但盈利剛轉正,這種估值邏輯讓價值投資者直呼"看不懂"。
林園那句"中國藥企市值必超美國"的暴論,正在被市場反復咀嚼。對比中美醫藥巨頭,恒瑞市值不足禮來的1/10,百濟神州估值不到Moderna的1/5。這種差距究竟是鴻溝還是跳板?答案藏在細節里:恒瑞19款上市創新藥中,5款具備"同類最優"潛力;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在歐美市場市占率已突破15%。這些數據暗示,中國藥企正在從"跟跑者"轉向"并跑者"。
當AI醫療概念被炒成玄學,我們需要警惕那些"PPT制藥"公司。某券商內部流傳著段子:現在路演不帶個AI藥物發現平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創新藥企。但翻開這些企業的研發管線,多數AI項目還停留在小鼠實驗階段。更荒誕的是,某Biotech公司市值暴漲200%,只因官網新增了"AI研發中心"欄目。這種概念炒作,與當年"區塊鏈+養豬"的鬧劇何其相似。
機構的抱團取暖開始顯現副作用。公募前五大醫藥重倉股平均換手率跌破0.5%,這種流動性危機如同高速路上的連環追尾——一旦有機構踩剎車,整個板塊都可能發生擠兌。藥明康德單日成交額從峰值80億萎縮至30億,這種"鎖倉式上漲"正在制造新的風險。而散戶還在前赴后繼入場,全然不知自己可能成為"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
險資的入場或許能打破僵局。鴻鵠基金對伊利、陜煤的百億級加倉,彰顯出不同于公募的配置思路。這些"巨無霸"的玩法很簡單:不追熱點,只買能穿越周期的現金奶牛。這種策略看似笨拙,卻暗合巴菲特"慢慢變富"的智慧。當公募在創新藥里廝殺時,險資卻在傳統藥企里撿便宜,這種認知差恰恰是資本市場的魅力所在。
醫藥股的估值迷局仍在繼續。恒瑞50倍PE到底貴不貴?藥明生物24倍估值是不是陷阱?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當菜市場大媽都開始討論GLP-1減肥藥時,這個賽道注定要經歷新一輪洗禮。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會押著相似的韻腳——2015年的互聯網醫療、2020年的疫苗狂歡、2023年的AI制藥,每個概念破滅時都留下一地雞毛。
在這場醫藥股的集體躁動中,清醒者需要回答兩個問題:我們投資的是企業的真實價值,還是市場情緒的投影?當潮水退去時,誰在裸泳?時間會給出殘酷的答案,但至少現在,所有人都沉浸在估值修復的狂歡中,選擇性遺忘四年前的血淚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