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有人用1962年《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寄信后,最近又有人爆出四張掛號信照片,同樣,上邊貼著價值不菲的老郵票,其中最早的郵票發行日期可以追溯到1959年。
用老郵票搭配新郵票做實寄封在集郵圈是個常見的現象,可四封掛號信引發集郵者熱議的原因,還是上邊郵票的經濟價值。
第一封上貼著包括八零版猴票在內的所有一輪生肖郵票;第二封上則是貼著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建國建黨周年慶郵票5套;第三封貼著全套齊白石郵票;第四封則是貼著徐悲鴻郵票和價值較高的全套“奔馬”郵票。
信封上郵戳的日期為2021年,按照當時的市場價,這些郵票的成本要在萬元以上。
大部分集郵者看到這些信封后都覺得匪夷所思,因為這些實寄封既沒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又距離發行時間太久,無論是制作集郵品還是當作郵資使用,都顯得很不符合邏輯。
一些集郵者認為,是制作者對集郵徹底失望了,看著手中高價購買的郵票一跌再跌,直接破罐破摔了。
另一些集郵者認為,可能是制作者不懂實寄封的制作方法,單純將一個專題的郵票湊到一起實寄,就是想做個主題封。
其實放大可以看到,這些封寄送的時間都是2021年,當時一輪猴票還沒有跌成現在的低價,且如果不懂集郵,又怎會將同題材的郵票收集的如此之全,且很多都有難得一見的色標,只是郵票貼的有些凌亂罷了。
許多新人集郵者并不理解一些實寄封為什么會比沒用過的新郵票還要貴,其實原因在于一些郵票在貼寄過程中,通過郵戳、總面值以及信封上的畫面文字,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具有一定的“文物”性。
這里簡單舉一個例子,著名的“全國山河一片紅”,按照郵政公布的郵票史,這枚郵票計劃的發行時間為1968年11月25日,撤銷時間為1968年11月23日,所以理論上這個日期之后,一片紅郵票不可能再用于寄信。
而一封貼著“一片紅”郵票,蓋著1968年12月15日郵戳的信件,則證明了部分地區沒有嚴格執行回收停用的要求,且通過郵戳還可以判定當時流出的地點,成為追溯“一片紅”郵票歷史的重要證據。
所以一枚有價值的實寄封,一定是見證了特殊歷史,且擁有一定文化價值的物品,這也是很多集郵者癡迷“首日實寄封”“原地封”的重要原因。
而這四個實寄封除了郵票題材相關外,郵寄這個行為似乎不能增加任何文化屬性,郵戳的日期更是和郵票發行日、人物紀念日沒有太多關聯,非要說有什么聯系,泡椒雪梨只發現徐悲鴻《奔馬圖》的創作日期為1941年,實寄封總不會是為了紀念《奔馬圖》誕生80周年吧,有些牽強附會了。
當然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2021年除了這位玩家外,不會有人拿這些值錢的老郵票去寄信,從某種意義上看,“絕無僅有”可能才是它存在的最大意義,畢竟當年的首日封容易得,2021年還在拿它們當郵資的人,卻只有這位玩家了。
之后有郵友反映,曾在某拍賣平臺上看到過這些實寄封,但成交價格遠沒有新票高。
也許是這位集郵者年齡大了,后人又對郵票沒有興趣不想留著,所以才將自己珍藏多年的郵票貼在信封上寄出,這樣就能讓自己的名字和這些藏品永遠地在一起了。
未來無論這些藏品如何流轉,實寄封上都會始終留著他的名字,對于集郵愛好者來說,這也許是最大的欣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