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guān)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史書記載漢武帝劉徹把在今浙閩境內(nèi)的東甌人與閩越人內(nèi)遷到江淮,這些越人究竟分布在什么地方?前人缺乏詳細考證,很多人沒有利用《越絕書》的寶貴記載,沒發(fā)現(xiàn)東甌王族和部分閩越人內(nèi)遷到豫章郡即今江西省。
一.東甌王為彭澤王
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記載秦末天下大亂,東甌王搖與閩越王無諸起兵反秦,是鄱陽縣令吳芮部下,隨之歸項羽。項羽沒有封越人為王,所以他們投靠劉邦。劉邦在漢朝五年(前202年)為感謝越人,封無諸為閩越王,在閩中郡故地,都東冶(今福州)。到漢惠帝劉盈三年(前192年),想起搖也有很大功勞,封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溫州),號東甌王。漢景帝時,爆發(fā)吳楚七國之亂,以吳王劉濞為首,失敗逃亡東甌,東甌王殺劉濞,獻給漢朝。劉濞之子子駒逃亡閩越,勸閩越攻打東甌,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攻打東甌,東甌王被困,請求漢朝救援。漢朝派莊助(東漢避漢明帝劉莊之諱改為嚴助)發(fā)兵,從會稽郡出動海軍,解救東甌王。東甌人被遷到江淮?!妒酚浖狻芬鞆V曰:“《年表》云東甌王廣武侯望,率其眾四萬余人來降,家廬江郡?!睆]江郡很大,今安徽省的中西部都是廬江郡。
今按《越絕書》卷二《記吳地傳》:“(劉濞)還奔丹陽,從東甌。越王弟夷烏將軍殺濞。東甌為彭澤王,夷烏將軍今為平都王?!薄对浇^書》是兩漢之際越地人士撰寫,保存了大量獨一無二的珍貴史料。彭澤王源自彭蠡澤,因為彭蠡澤北部是廬江郡,所以年表說東甌王在廬江郡。漢代豫章郡彭澤縣,治今江西省彭澤縣西南,南近鄱陽縣,東甌王曾是鄱陽縣令吳芮部下,所以東甌人熟悉此處。彭蠡澤是大湖,越人擅長捕魚,所以遷居此處。
二.東甌人再遷平都
東甌王改封為彭澤王,還有證據(jù),《越絕書》記載東甌王之弟夷烏將軍為平都王,東漢平都縣治在今江西省安??h東南的竹江鄉(xiāng),西漢是安平縣,改名為平都縣?!短藉居钣洝肪硪话倬偶莅哺?h記載:“歐寶墓,在縣南七里。后漢人,居父喪,鄰人格虎,投其廬中,寶以娘衣覆之,鄰人問寶曰:虎豈可舍而藏之乎?后虎每月送鹿以助祭,時人以為孝慈通于神明?!睔W寶可能是東甌人后代,漢化改姓為歐。
同卷吉州廬陵縣下說:“王笥山,《道書福地記》云,此山土肥地美,宜谷避兵也。又《天監(jiān)起居注》云,五年廬陵太守王希聃于高昌縣仙山獲龍泉光劍二口?!笔捔禾毂O(jiān)五年(506年)在廬陵縣獲寶劍兩把,很可能也是西遷的東甌工匠所鑄,因為春秋戰(zhàn)國吳越以制造精美鋒利的寶劍聞名,《越絕書》卷十一《記寶劍》記載:“楚王召風胡子而問之曰:寡人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嘗有?!痹絿钪蔫T劍工匠是歐冶子,歐冶子是甌越的冶煉師。因為東甌人西遷到廬陵、安福,所以有歐冶氏。
不僅有寶劍傳世,還誕生了家喻戶曉的姓氏——歐陽,最著名的人物是歐陽修。歐陽就是歐冶氏漢化后的姓氏,冶字的古音是ya,所以和陽字的讀音很近。歐冶氏不是到達江西改姓為歐陽,浙江也有歐陽地名,《漢書·地理志上》會稽郡說:“烏程,有歐陽亭?!睘醭炭h即今湖州市,此地還有歐陽亭。歐陽修《醉翁亭記》末尾自稱廬陵歐陽修,廬陵在今吉安,其實廬陵正是平都王從贛北帶來的地名。因為東甌人從廬山腳下南遷,所以把廬山的名字帶到贛南,改名為廬陵。通過《中國歷史地圖集》可以看到,西漢從新淦縣向南直到贛縣,中間只有安平、廬陵兩個縣,這兩個縣很可能是因為平都王南遷設(shè)置,此前的贛江流域中部沒有設(shè)縣。正是因為原來非常荒蕪,所以漢朝要把東甌遷來。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新淦縣:“陳屬巴山郡。隋開皇十年廢,以縣屬吉州??h令李子樂,以去州(縣)[懸]遠,請移市南村置,即今縣理。”又說:“廢新淦縣城,按《輿地志》云:“漢時南昌都尉所理之城。王莽改曰偶亭。隋開皇十年隸廬陵郡,移于今理。此城今廢,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漢代的新淦縣在今新淦縣北一百二十里,在今樟樹市,因為在袁水、贛江交匯處而興起。隋代改屬吉州,因為離州太遠,所以南遷。新淦縣在漢代是豫章郡都尉所在,但是居然就在南昌縣的南部,離郡治太近。而新淦縣南部地域廣闊的土地,我們現(xiàn)在考慮到贛江中部原來非常荒蕪,是南遷的東甌人開辟設(shè)縣,就不難理解了。因為新淦縣南部還是越人聚居地,所以豫章郡的都尉設(shè)置在此。
三.閩越內(nèi)遷地域
據(jù)《史記·東越列傳》,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四路攻閩越,閩越東越衍侯吳陽、建成侯敖、繇王居股、將軍多軍降漢,漢封繇王居股為東成侯,封建成侯敖為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多軍為無錫侯,因為東越地狹多阻,閩越悍,數(shù)反覆,下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據(jù)《漢書·地理志》,東成即九江郡東城縣(治今安徽定遠縣東南),無錫縣在今無錫,臨淮郡開陵縣治不能考定,在今江蘇省中部。《漢書》卷八一《匡衡傳》說:“衡封僮之樂安鄉(xiāng),鄉(xiāng)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頃,南以閩佰為界?!笨锖夥獾卦谫卓h(治今安徽泗縣)樂安鄉(xiāng),南以閩佰為界,應(yīng)為閩陌,可能是閩人所遷處。泗縣靠近淮河,可能有閩越人遷到這里。
北石侯國,《漢書》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注:濟陽,錢大昭《漢書辨疑》卷七說:“《索隱》曰《漢表》在濟南,今閩本與《索隱》同,汲古閣本誤?!眲t北石在濟南郡。為什么把主動投降漢朝的越衍侯吳陽遷往北方呢?或許因為濟南郡靠近渤海,越人善于造船航海,很可能與征討朝鮮有關(guān)。
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九《廬江水》記載,廬山的名字來自東野王的兒子越廬君匡俗,東野王是鄱陽吳芮屬下,被封在鄡陽縣,治今鄱陽縣西部的鄱陽湖中,當時是陸地。元法師《廬山記》稱匡俗先生是商周時人,又有周景式說匡俗本是東里子,都是傳聞,東里是東野的誤寫,商周時人不可信。酈道元認為《山海經(jīng)》提到廬江在彭澤之西注入長江,則廬山很可能也是上古就有,不是源自匡俗。越廬君的名字源自廬山,是遷到廬山腳下的越人,所以封號是越廬君。越廬君匡俗的父親是吳芮的部屬閩越王,閩越王建都東冶,訛傳為東野,東野王就是閩越王。閩越人也熟悉鄱陽湖平原,所以有很多人留在此處。
還有閩越人遷到今河南省,《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故甌駱將左黃同斬西于王,封為下鄜侯。”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下注南陽,此縣在南陽郡?!稘h書》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說:“蒲侯蘇昌,以圉小吏捕反者故越王子鄒起侯。”蘇昌原是淮陽國圉縣(治今河南省杞縣南部圉鎮(zhèn))小吏,捕獲本地反叛漢朝的越國王子鄒起而封侯。鄒起是閩越王子,《史記·東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后也,姓騶氏。”鄒、騶相通,《漢書》卷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載:“當涂康侯魏不害,以圉守尉捕反者淮陽胡倩侯?!薄稘h書》卷九十《田廣明傳》:“郡國盜賊并起,遷廣明為淮陽太守。歲余,故城父令公孫勇與客胡倩等謀反,倩詐稱光祿大夫,從車騎數(shù)十,言使督盜賊,止陳留傳舍,太守謁見,欲收取之。廣明覺知,發(fā)兵皆捕斬焉。而公孫勇衣繡衣,乘駟馬車至圉,圉使小史侍之,亦知其非是,守尉魏不害與廄嗇夫江德、尉史蘇昌共收捕之。上封不害為當涂侯,德轑陽侯,昌蒲侯?!蔽翰缓?、蘇昌受封時間都是征和二年(前91年)十一月,所以這是同一次戰(zhàn)亂,雖然在《田廣明傳》里沒提鄒起,無疑有閩越王子和不少越人參加,說明越人叛漢時也和漢人聯(lián)手。
無錫在江南,泗縣、圉縣在淮北,都不在江淮之間。《史記·河渠書》:“天子以為然,發(fā)卒數(shù)萬人作渠田。數(shù)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久之,河?xùn)|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庇袑W(xué)者認為這里的越人是東甌人,不是閩越人,因為河?xùn)|渠開鑿在元朔、元狩之間(約前122年),此時閩越尚未內(nèi)遷。但是根據(jù)原文,開鑿河?xùn)|渠和最后廢棄渠地給越人,隔了很久,所以不能證明遷到河?xùn)|的越人不是閩越,考慮到閩越人口很多,散布各地,還有人在中原再次起兵,所以河?xùn)|的越人很可能是閩越。
四.結(jié)論
東甌內(nèi)遷地域主要在今江西省境內(nèi),分布比較緊密。但是閩越人內(nèi)遷的分布要分散得多,無錫、廬山、江淮、淮北、河南、渤海沿岸都有分布。閩越分布太散,恐怕主要不是因為人口較多,主要因為閩越比較強大。東甌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殺吳王劉濞,支持漢朝,而閩越則收留子駒。東甌主動歸漢,所以漢朝比較放心,集中居住也不太要緊。閩越長期與漢對抗,比南越還晚平定,漢朝要分散閩越人,遷到圉縣的閩越王子還是聯(lián)合漢人起兵。
閩越人內(nèi)遷的主要是王室、官吏和重要聚落的民眾,大多數(shù)閩越人還生活在福建,漢朝不可能把當時福建所有人內(nèi)遷。當時的氣候比現(xiàn)在要濕熱很多,福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兩漢在福建境內(nèi)僅設(shè)立一個冶縣,在今福州,可見漢朝在福建的統(tǒng)治非常薄弱。
作者:周運中
選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組
編輯:汪鴻琴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