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孫希光,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跟著新中國一起長大。祖國一窮二白的時候,小家也是揭不開鍋;祖國日益強大,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越來越紅火。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我就是靠著政策,躲開了饑餓,活了下來。不僅如此,我還走上了事業上的巔峰,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
如今,我已經退休十余年,不能再為祖國做貢獻。我只能做的是不拖孩子們的后腿,照顧好自己,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所以我和老伴來到了養老院。
(戴上我的勛章)
我1943年出生在山東德州,爸媽都是農民。當時沒有計劃生育,我們兄弟姊妹共11個,日子過得特別的艱難。
小時候,家里都沒有什么吃的,喝的是地瓜干熬的稀湯,清澈的可以看到碗底,吃的是窩窩頭,啃起來拉嗓子。
可即使這樣艱苦的日子,老百姓也是心滿意足,翻身農奴做了主人,窮點、苦點那都不算事。
那個年代吃不上飯,更是上不起學。到了上學的年紀,因為交不起學費,多次輟學回家。
回到家中,就在生產隊里干活,掙工分。可因為當時年齡太小,很多活干不了,也掙不到幾個公分。隊里便安排一些小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合理地給點公分。
(年輕時的照片)
反反復復的輟學,孩子們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未來的日子一樣苦,學校老師決定改變這樣的現狀。
老師便找到家里來,告訴我爸媽學費不用發愁,他來給我交學費。就在老師的幫助下,我讀完了六年的小學。
在這期間,家里的日子依然沒有好轉。每次放學回家,家里的鍋灶都是涼的,根本沒有東西做飯。
為了讓肚子有飽腹感,我經常剝幾瓣蒜,搗碎了,加點醋灌進肚子里。然后屁顛屁顛地去上學。
那個年代的日子太苦了,活著就是贏。
現在的年輕人根本無法想象,吃飯不像現在講究葷素搭配、科學營養,只要求有口吃的就可以;穿衣不講究面料和樣式,只要能有衣穿就可以,再多的補丁都不會嫌棄。
(饑荒年代的孩子)
1958年小升初,我考上了當地的初中。家里的孩子們都大了,吃穿用度變得多了,日子更是緊巴了。
我記得特別清楚,一日三餐,我喝的都是清湯水的面糊糊,一點營養都沒有。這樣的日子整整持續了一年。
初二那一年,為了活下去,我輟學了。
1959年,我們遇到了三年自然災害。農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面積的自然災害,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嚴重,老百姓都沒東西吃。受災最嚴重的就是幾個產糧大省,其中就包括山東。
自然災害讓本就貧困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這個時候,為了支援新疆建設,注入新鮮血液,GJ號召全國各地的青年趕赴新疆。
我一想,這是個機會,在山東呆著也是挨餓,還不如出去闖一闖,另尋出路。于是,征得家人同意后,我便輟學去支援新疆。
(六十年代的新疆)
一個地道的山東人到了新疆后,極其不適應。新疆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飲食習慣和山東老家完全不一樣。
但是我依然選擇留下來,因為新疆有雜糧,能吃飽飯,回山東也就只有餓死的份。
工作上,我被安排在了新疆商業運輸公司。顧名思義,這個單位主要就是運輸,而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學習開大車。年輕的時候,自己比較聰明,連學帶悟很快就通過了駕駛證考試。
本以為出了師,可以獨當一面。卻沒想到,領導揣著我的駕駛證不給我,不讓我單獨出車。
原因很簡單,我年紀還小,還是外地人,對當地的環境了解不清楚。新疆戈壁灘太大太長,又沒有什么通訊設備,一旦出事就麻煩了。
(前蘇聯的吉爾卡車)
領導安排我跟著有經驗的老司機學習。學習一年后,積累了一些經驗,加上年齡也長了一歲,領導便同意讓我單獨開車。
巧的是,當時正好從前蘇聯進口了一批吉爾卡車,我接手了一輛新車,開啟了我的駕駛員生活。
在新疆的最初幾年,我只是把這里當做工作的地方,每年都會回家探親。單位對于探親會報銷來回路費,可當時的交通條件太差了,從新疆回山東老家需要坐七天七夜的火車。
在我二十歲那一年,我回家后,爸媽死活不讓我走,除非我結婚。我便聽從爸媽的安排,在老家找了對象,結了婚帶去了新疆。
對于家屬,單位是安排工作的,所以我愛人到了新疆后是和我在一個單位上班。從此,我在新疆不再是一個人,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也就在那里扎了根。
成家后,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在商業運輸公司的這些年,我的開車技術每日都在精進,慢慢地變成了業務骨干。
1967年,糧食運輸公司需要培養一批駕駛員,便調動了幾個業務骨干過去培養新人。我便來到了糧食運輸公司。
縱使是多年的老司機,也有犯難的時候。來到糧食部門的第一次出車,我就遇到了大麻煩。
開車通過達坂城后溝的時候,車子突然拋錨了,我直接傻掉了。一直以來,我只負責開車,從來不知道修車這件事。望著溝下嘩嘩的流水,心里涼了半截,這里的夜晚可是零下30度。
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我只能在駕駛室呆著,等待天明。雖然身上穿著當地特有的皮大衣,可以護到腳腕,但是依然抵不住又餓又冷,那個滋味真是不好受。
(新疆的馕)
熬了一夜,第二天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個司機,我這心里才踏實了一些。那位司機看到我,直接把車停在一邊,主動問我有沒有吃飯?有沒有喝水?帶沒帶囊?
我直接告訴他什么也沒有,車子壞了。他一聽趕緊跑到車子旁檢查了起來。只見他打開前車蓋子一看,嘴里說著小伙子,小毛病啊,你這是沒經驗,以后要幾個人一起開車,有個照應才是。
經過他簡單一鼓搗,我的車便能發動起來了。
吃一塹長一智。這次的經歷讓我明白,作為一個司機,不僅要有好的開車技能,更應該懂得汽車的一些原理和維修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面對各種突發狀況。
回去之后,我找到了一些書籍,開始學習車輛的構造、發動機原理等等。
同時,我還會向有經驗的修理師傅請教,有時候對于車輛的一些小毛病,我就會自己上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便掌握了汽車維修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工業學大慶時期的老照片)
就這樣整整干了十年,由于一直表現都很優秀,在1977年的時候,單位把我推薦為自治區“工業學大慶”勞動模范。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終我通過了層層考核,被評選上了。
也許你會詫異,一個小小的駕駛員竟然能評上勞動模范?
可在當時駕駛員并不容易。那時新疆的路況不像現在到處是柏油路,那都是沙子路,作為一名駕駛員,就算你起早貪黑地開車,每天最多開200公里。
另外一方面是,途中的餐館很少,不像現在有服務區,或者可以帶一些簡便的食物。但是餐館隔得都很遠,自帶的食物都是硬邦邦的難以下咽,也不適合天天吃。
即使條件艱苦,我們每個駕駛員都是竭盡全力地完成任務,甚至超額完成。
我們運輸糧食作物,實行的是單車核算。
每個人、每輛車都有任務指標的,一個月跑了多少公里?運輸量是多少?節約了多少油?掙了多少錢?每個月都會進行精細的核算,作為評優的依據。
一年下來,我為GJ賺了60多萬,節約了七千多公斤汽油。正是這些驕人的成績,我才會被推薦為自治區的勞動模范。
(77年,自治區工業學大慶勞動模范獎狀)
工作和家庭永遠是天平的兩端,你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工作上,那么,在家庭付出上就會減少。在我努力工作,獲得榮譽的時候,對家庭有了更多的虧欠。
因為長期在外奔波,加上老婆也要上班,我們二人根本無暇照顧孩子。無奈之下,只能把老家的妹妹接過來,幫忙照看孩子。
愛人的理解,妹妹的幫助,才讓我能心無旁騖地專心開車。勞動模范的一半功勞應該是屬于她們。沒有她們背后默默地支持和理解,我根本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糧食、商業部和交通部頒發的勞動模范獎牌)
自治區的勞動模范,我連續保持了四年,之后又被推薦為全國勞動模范。
1980年,被糧食部授予全國糧食勞動模范稱號;
1983年,被商業部授予全國商業勞動模范稱號;
1984年,因安全駕駛,被交通部表彰。
沉甸甸的榮譽,讓我感到特別的自豪,畢竟是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做到了。
當時去北京參加表彰大會,我內心特別的激動。我從來沒有奢侈過如此高的榮譽,每一天我只是在做分內的事情。無論是自治區,還是GJ層面的榮譽,我心里充滿了深深地感激之情。
一個從小吃不上飯的窮小子,因為政策,得以生存下來。不僅活了下來,還讓我有機會參與到社會建設中來。
我唯有踏踏實實的工作,做好社會主義建設的螺絲釘,為GJ的繁榮富強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對得起祖國對我的這份厚愛。
(糧食、商業部和交通部頒發的勞動模范獎狀)
在工作崗位上,我一直干到了退休。2005年,退休后的我就開啟了養老生活。
我和老伴養育了三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當時沒有計劃生育,可以隨便生,但是我覺得三個孩子就很好,就沒再要。
三個孩子相繼成家立業,都過的還不錯。大兒子在環保局工作,媳婦在銀行上班。老二不想吃鐵飯碗,自己創業,媳婦在鐵路上工作。小女兒在旅游局工作,女婿在公交公司。
這三個孩子相處得很和諧,也很孝順。退休后,我和老伴就幫他們帶帶孩子,同時養點花花草草陶冶生活。
為孫子輩的孩子們操勞了十年,他們的小翅膀硬了,開始了獨立的生活,我和老伴才有了自由的時間。我們便想著去山東看看我老伴的大姐。
(全家福)
當時,大姐和姐夫已經住進了養老院。之所以住進養老院是因為姐夫的身體不好,已經完全沒有記憶力。我小舅子為了減輕大姐的負擔,便到處考察養老院,最終選定了RC養老。
大姐和姐夫搬進來以后,特別的滿意。由于環境、護理各方面的原因,姐夫的身體也有好轉,記憶力還恢復了一些,從剛開始連大姐都不認識,到現在已經記起以前的一些事情。
當時大姐和我們通電話的時候,就告訴我們這邊的養老院真心不錯。可當時我不需要住養老院,也沒有放心上。
再說當時對于養老院的看法還是老一套,子女不孝順的老人才會住養老院,很多養老院也是名不副實。
新疆的幾個同事也有住養老院的,結果沒幾天就不住了,里面的設施、服務太差了。
(年逾七十的我)
現在有時間了,我和老伴就商量去看看大姐他們到底過得怎么樣?這一趟探親之旅,我們卻與威海結下了不解之緣。看到姐姐和姐夫臉上洋溢的笑容,我心里羨慕極了。
威海的空氣特別的純凈,水質頂級好,環境宜居。養老院的住房跟賓館一樣,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房間里有報警器,安全扶手。
里面的服務也很周到,衛生有專人打掃,窗戶玻璃每日擦洗,油煙機也是每日清洗,老人們居住的房間特別的干凈舒適。
更讓我詫異的是,如此高端的養老院,收費卻不高。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這里就是養老的天堂。
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喝著純凈的水,我當下決定在這里養老,我和老伴就這樣住了下來。我姐姐還取笑我,以前讓你來還不樂意,這就一眼就相中了。
(養老院里聚餐)
幾年前,姐姐曾經鼓動我來這邊養老。我尋思孩子們都很孝順的,住啥養老院呢?所以對姐姐的勸說一直是無動于衷的,可這次的威海之行,改變了我的看法。
我們住下來之后,第二年回了趟新疆,把那邊的房子賣了,就返回來了,在養老院安了家。
住在這里,我和老伴過得很開心,有專門的人員照顧我們,給孩子們也減輕了負擔,真的是何樂而不為呢?
我和老伴開心了,可家里人不愿意了。尤其是兒子和小女兒,他們擔心我們在這邊吃不好、住不好。無論我們怎么說這邊的好處,他們始終不相信,即使視頻也是徒勞。
為了解決他們的擔憂,我提議讓他們派個代表來看一看,體驗一下,然后再做出最后的決定。就這樣我小姨子一家人在2021年4月份來到了養老院。
(養老院夜景)
他們在這里呆了半個月的時間,雙手贊成我們住在這里。他們回去后,也把這里的情況告訴了家里的孩子們,打消了他們內心所有的顧慮。
在這里住下來的不僅有老伴的姐姐,還有老伴的另一個妹妹。他們比我們早來半個月。姐妹三人都住在這里,也成了一段佳話。
到現在我們來養老院已經兩年了,深切的感受到了這里的人性化管理。剛到這里,我們天天吃食堂,后來便想著可不可以自己做飯,但是我們的公寓里沒有廚房。
我們好多老人都向領導反應了這個問題,沒想到領導特別重視,兩個月的時間就建立了一個寬敞的公共廚房。廚房里的設施全是插卡使用,對于老人來說特別的安全。
無論是對于我們建議的采納,還是廚房的用心建設,無不體現了養老院領導的人性化管理。只有把老人的需求放在心上,老人們住在這里才會舒心,才會把這里當成家。
(我和老伴在養老院公共廚房里拍的照片)
最近因為威海疫情嚴重,養老院也進行了封閉管理。為了讓老人們的生活有意思,院領導便給老人們分配點土地,大家可以種菜,勞動讓生活不那么乏味無聊。
回過頭去看自己的人生,我認為自己做對了兩次選擇。第一次是去支援新疆。
雖說是為了活命,但是卻開啟了另一樣的人生。如果沒有那一次的選擇,也許勞動模范上就不會有我的名字。
第二次是選擇來到了威海的養老院。
雖說這里有我的親人,但是吸引我留在這里的是這里的環境,這里的水,這里的人性化管理。如果沒有這一次的選擇,我的老年生活應該是乏味無聊的,而不像現在活得五彩繽紛。
【口述 | 孫希光】
【編輯 | 小柒】
真實人物采訪: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真實人物采訪”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