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看,“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都是決定晚清政體走向的關鍵人物,他們的作為屢屢撫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大清王朝的壽命。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大清亡不亡另當別論,而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威脅最大的,無疑是外敵環伺,稍有不慎,國土盡失、人民涂炭。
前述晚清四大名臣,都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并在不同的戰爭中分別以“總指揮”的角色書寫了歷史的篇章。而從清廷的視角看,他們在戰爭中的表現,幾乎決定著大清的生死存亡。但從我們的視角看,我們只關注他們抵御外敵的戰爭表現。
四大名臣中,資格最老的曾國藩,是憑借他率領湘軍鎮壓太平軍,躋身晚清功名榜第一的(以時間為序的第一)。在此意義上,太平天國之戰可視為曾國藩的戰爭。但說到底,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我們對曾國藩的是非功過,不做歷史評判。
曾國藩
李鴻章,雖也曾率領淮軍在打擊太平軍的戰爭中“功勛卓著”,但他畢竟是以曾國藩的幕僚身份出山的,因此他在太平天國戰爭中的表現,此處更不予置評。
重要的是,以公認的歷史視野看,甲午戰爭才是李鴻章主導的戰爭,而結局,我們都已知曉,甲午慘敗,幾乎是中華民族陷入半殖民地之境的最重要標志之一!而李鴻章,難咎其責。
李鴻章
當然了,在甲午戰爭之前,晚清中國已經數次面臨國土淪陷的險境。
其中,發生于1876—1878年期間的新疆收復之戰,是左宗棠主導的,這次戰爭使清朝從大俄手中收復了除伊犁地區以外的全部新疆領土,其民族價值意義,值得世世代代中國人稱頌一萬年!
左宗棠
而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的最后一位張之洞,則在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中,作為戰略“總指揮”,領導清軍在軍事上打敗了法國軍隊。
此次戰爭的結局,由于以李鴻章為首的議和派說服朝廷妥協,最終達成了“清軍不敗而敗,法軍不勝而勝”的政治談判結果,但至少憑借清軍的軍事戰果,逼迫法軍退出了臺灣!
張之洞
也就是說,張之洞統籌主導的中法戰爭,保住了臺灣,也算功莫大焉。雖然數年之后,大清還是在甲午戰爭中被迫割讓臺灣予日本,但張之洞在臺灣保衛歷史上的貢獻,不容抹殺。
這塊由張之洞親筆題寫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的【武魁】匾,是張之洞在兩廣總督職位上留下的最后墨寶——之后他調往武漢任湖廣總督。而張之洞在任兩廣總督期間,統領中法之戰,也成為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重要轉折點。
從1882年至1883年,法國密謀全面吞并中國的藩屬國安南(今越南),而駐守在越南境內的黑旗軍(天地會遺留軍事組織)和清軍,是法軍需要面對的最后障礙。因此,法方多次通過外交渠道逼迫清廷撤回越南境內的中國軍隊,以便法國全面殖民越南。
清朝藩屬國分布圖
保護藩屬國是清廷的職責,且大清不能失去清越邊境的安全屏障,清廷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退不肯退,打又怕打不過。期間,朝野上下形成了主戰和議和的兩派大爭論,主戰派代表人物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而主和派代表人物正是李鴻章。為此,掌管實權的慈禧太后委實難下決斷。
此時,張之洞還遠在山西任巡撫,但他竭力主戰的聲音,給慈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期間,法軍以突襲的方式,分別于1883年12月引燃了越南山西之戰、1884年6月在清越邊境發動觀音橋事變,清軍被動還擊,事實上中法已經開戰,但清廷并未宣戰,前述兩次戰斗也屬小規模、非持續戰事。
清代法軍勢力
大敵當前,形勢嚴峻,中法全面開戰是遲早之事,在張之洞等主戰派的強力主張下,慈禧太后終于下決心跟法國一戰!于是她火速任命張之洞升任兩廣總督,統領中法之戰!
1884年5月,張之洞到任兩廣總督。
1884年8月,法軍進攻福州馬尾和臺灣基隆,其中,馬尾海戰清軍慘敗,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馬尾船廠被擊毀,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臺灣基隆一度失守,至10月份正式淪陷。至此,中法正式全面開戰!
馬尾船廠
為拯救已淪陷的福州馬尾和臺灣基隆于水火之中,張之洞當機立斷,下令主動攻擊越南方向的法軍,以起到圍魏救趙的效果。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戰略。
不過在戰場上,軍事策略的成功運用,需要杰出的將才來實施。而張之洞在中法戰爭中的另一項功績,就是挖掘并提拔了三個軍事將領:
一是黑旗軍首領劉永福。作為天地會遺留越南的軍事組織的領袖,劉永福本處于清政府的對立面,但在張之洞的操作下,劉永福被任命為清軍記名提督,從此為大清而戰。
劉永福
有史為證,劉永福在中法戰爭和甲午外溢臺灣保衛戰中,始終奮戰在第一線,是一名功勛卓著的軍事家。
二是愛國斗士唐景崧。此人原為吏部小京官,后在中法戰爭爆發前夕,主動請纓,赴越南聯絡劉永福——唐景崧是將劉永福拉入清軍陣營的關鍵人物。1884年初,因受抗法軍事策略分歧、同僚相爭等影響,唐景崧在中法戰爭前線處境邊緣化,郁郁不得志。所幸張之洞上任兩廣總督,起用唐景崧新組粵軍,投入清越邊境戰場。
唐景崧
在中越邊境的中法戰爭中,唐景崧和劉永福各率一支軍隊,在邊境兩頭密切配合,有力地阻擊了法軍。這為清軍在后續戰事中逆風翻盤、大獲全勝,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三是老將馮子材。馮子材是前貴州提督,原于1882年告病還鄉。后聞知中法戰爭爆發,馮子材心急如焚。1884年5月,急欲上戰場殺敵的馮子材,在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托付下,率前衛部隊趕往廣西中越邊境,投入戰斗。時年,馮子材已六十七歲。
馮子材
1885年3月,馮子材率軍在廣西鎮南關(今稱友誼關)抗擊法軍進攻,取得重大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鎮南關大捷!在此戰役中,馮子材部不僅頂住了法軍的進攻,且反擊成功,率部追擊敗逃的法軍,一舉打到了越南諒山。
鎮南關大捷是中法戰爭的轉折點。此戰奠定了清軍在軍事上的實際勝利,它直接導致法國時任總理朱爾·弗朗索瓦·卡米爾·茹費理下臺,這也是法軍退出臺灣、主動向清廷要求議和的關鍵原因!
鎮南關大捷
以上就是張之洞就任兩廣總督后,作為中法戰爭的戰略總指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致過程。張之洞雖然沒有親上前線,但他在中法戰爭中的統籌發揮,堪稱杰出的軍事家。
中法戰爭后,張之洞再無軍事表現,他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面轉向創辦實業和教育——這也是他作為洋務派代表人物的開始。
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
在后續兩廣總督任上,以及湖光總督任職期間,張之洞大舉創辦鋼鐵、煤礦、鐵路、紡織、兵工等實業工廠,為晚清經濟注入了強心劑。奈何此時的清朝大勢已去,張之洞的洋務努力,并不能拯救大清頑疾于膏肓。
但張之洞的洋務之舉,到底還是為中國的民族工業留下了珍貴的遺產。1958年,毛主席在武漢對湖北省委的同志說:“湖北的工業基礎,如漢陽鐵廠、紡織廠、兵工廠、京漢鐵路,都是張之洞(任湖光總督期間)帶頭辦的……你們要后來居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