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農村老話看起來怪怪的,如果較起真來,在現實生活中,覺得離得很遠,怎么也說不通。話中的一些事情,有的能輕易觀察到,但是,有的不會真的有人去做。“是尊是貴看大門,是貧是富看新墳”就是這樣一句農村老話。
過去,我國鄉村是一個處于農耕時代的鄉土社會,一個村的人,或者鄰近數個村的人,對村里人或鄰近村里的人,他們所處社會地位尊卑和家境貧富,不用看人家的大門,也不用看別人的新墳,更不用富貴之家的自己故意顯擺,心里早就有數了。
對于一位外地來的人,不了解村里人的情況,又不便問別人,只能通過察觀來看看,哪家的大門氣派,哪家的大門寒酸,甚至連大門沒有,也就是竹籬或者木柵圍成的院墻,開一道柴門。這位外來人基本上就能夠看出其中的門道了,也就是能夠看出這家人社會地位的尊卑。
至于為了求證一個家庭是貧還是富,特意跑到墳地里去看別人家的新墳,普通的正常人是不會這樣去做的,除非是個別吃飽后沒事干的人,心血來潮,非要鉆這個牛角尖不可。如果站在一個外地人的角度來說,這句老話的前半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下半句,怎么說也說不通。
那么,上面這句農村老話,為什么還要這樣說呢?通過農家的院大門,以及農家的新墳,到底能看出哪些門道來呢?
一、是尊是貴看大門
大門,指住宅通向外面的主要的門,是住宅主要的出入口,被民間稱之為宅院的“氣口”。在我國古代社會,人們可以從住宅大門的規模及外觀,就可看出主人的階層地位,即地位的尊卑。
古人有“宅以門為冠帶”之說。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用衣服冠帶的材料、樣式等,來劃分等級,以顯示其階層地位,大門也同樣如此,我國歷朝歷代都有嚴格的建筑等級制度,住宅大門也被納入其中。這里以清代的住宅大門等級制度為例,參考《大明律》和《大清律》說明。
1、王府大門
王府大門是除皇宮大門外,私人住宅中級別最高的大門,是皇族專用的大門樣式,其他人禁止使用,否則就是僭越,輕則拆除,重則受罰蹲牢房。
王府大門為屋宇式大門,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五間三扇門,也就是整座大門屋宇為五開間,開三扇門。另一種是三間一扇門,即整座大門屋宇為三開間,開一扇門。并根據爵位,在款式和門的顏色上作出規定:王、公、侯所建大門為“門屋三間五架”,顏色以金漆和朱紅。
另外,王府大門的門上有門釘,清朝對宗室的分封制度,?共分有14個等級,等級不同,門釘數也不同。
2、廣亮大門
廣亮大門,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朱門”。明代規定為一品級官員高官的府邸使用的大門,明后期放寬到三品以上大官的住宅使用的大門,清朝沿用此例。大門顏色通常為朱紅。廣亮大門的特點,就是臺基比較高,大門的架構由前檐柱、中柱、后檐柱組成,大門整座建筑要高于四合院中的倒座房,略低于正堂。其氣勢比王府大門要差一些,但比其他大門要氣派一些。
3.金柱大門
金柱大門,通常是三品到五品官員住宅使用的大門。大門的顏色,明代以朱門居多,到了清代以綠門居多。金柱大門的特點,其外觀樣式類似廣亮大門,但也有明顯不同之處,廣亮大門的門框安裝在兩根中柱之間,門前有寬敞空間;金柱大門的門框則往前推了一根柱子,安裝在中柱與前檐柱之間的柱子上,這根柱子在傳建筑中稱為金柱,金柱大門也因開在金柱上而得名。金柱大門的門前空間,相對于廣亮大門來說,要狹窄一些。
4.蠻子門
蠻子門,這是一種低級官員和普通百姓住宅使用的住宅大門,當然,所謂“普通百姓”是指未獲得功名的人,實際上是指一些富商、大戶人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平民百姓。還有就是一些低級官員后代沒有出息,但仍然居住,或者富商和大戶敗落后,后代變窮了,但仍然作為祖屋居住,這些人也變成了真正的平民百姓。民間有一句俗語說:“窮不改門,富不遷墳”,不改門的原因就是為了讓人見證祖上的輝煌。
蠻子門的特點是,把門框直接安裝在前檐柱之上,與金柱大門相比,門框又往前挪動了一根柱子,門前也就沒有什么空間了。蠻子門的顏色,官員住宅可用暗紅色門,其他人只能用黑色門。
古代人把賊人稱為蠻子,即不講道理的人,據說此門這樣設計,主要是低級官員家丁少或沒有家丁,無人看門,門前沒有留下空間,賊人就不好在門前停留。蠻子門因此而得名。實際上,這不過是一些地位不上不下的京城官員,因官價無法得到晉升,也就沒有改大門的機會,出于自我安慰的一種說辭。如果是在鄉村,這樣的大門也是夠氣派的了。
5.如意門
如意門,是普遍百姓住宅使用的大門樣式之一。此種大門,通常在兩根前檐柱之間用磚砌好墻后,再在墻的中間留一個門洞,立門大門框架作為大門。如意門名稱的來源,一般來說,這種門的門口安裝了兩個門簪,門簪雕刻了“如意”二字。其顏色不可亂用,朝廷有嚴格規定,只能用桐油漆幾遍。新建的時,門一般為木本色,幾年過后,門的顏時變暗變黑。這也是桐油的自然特點。
6. 墻垣式門
墻垣式門,也是普遍百姓住宅使用的大門樣式之一。墻垣式門,顧名思義,就是借用圍墻的墻體,在墻上開洞豎起大門框開門,或做成簡易的門樓式大門。這種大門的顏色,同樣要遵守朝廷規定,一般用桐油漆一下即可。
我國古代歷朝歷代,對于建筑的規定非常嚴格,也非常精細,?即使是權貴也不得違反。除了對大門樣式、顏色等有嚴格的規定外,對住宅的主體建筑也有嚴格的規定。比如,
明代建國之初就頒布了禁令,對親王以下各級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規模、形制、裝飾特點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公、侯至親王正堂為七至十一間(后改為七間)、五品官以上的為五至七間,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為三間。
到了清朝,基本沿用了明朝的這些規定。因此,在古代,從住宅的角度來說,不僅僅只看住宅的大門,就能看出這家人社會地位的尊卑,或者祖上社會地位的尊卑,通過住宅的主建筑,同樣也能看出這家人社會地位的尊卑,或者祖上社會地位的尊卑。
除了以上大門外,各地不同的風俗,有不同樣式的大門,比如,烏頭門、將軍門、道士帽門、牌坊門等等,不論當地風俗怎樣,大門的標準要與朝廷的規定相符合,與自己的社會地位相匹配。
這就是“是尊是貴看大門”,所描述的古代社會背景。
如今的農村大門,已沒有了等級之分,制式和顏色等,也不受任何限制,人們可能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家庭實際情況來修建大門,所以現在的農村大門,已看不出“是尊是貴”。
與此說法相反的是,現在農村新建的房屋,大多是留在農村,或者戶口在農村外出務工的人的房屋,而那些破舊的房屋,往往是屬于在城里有體面工作人物的房屋。因此,十多年前,農村有一種說法:哪個村莊破舊的房屋多,說明這個村莊出的人才多,在外工作(指體制內的工作)的人多。
二、是貧是富看新墳?
我國古代墳墓的規格,在秦代以前,也是按照亡者的社會等級來區分,比如,《禮記》記載:
“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這段話就把等級劃得很清楚了,天子墳高三仞,一仞為七到八尺,這里的“尺”為周尺,一周尺約合23厘米,因此,一仞約為161厘米或184厘米。天子的墳高為483厘米或者552厘米。諸侯的墳高是天子墳的一半,應該是約241厘米或276厘米。大夫的墳高約184厘米,士的墳高約92厘米。庶民就無墳了。
漢代以后,歷朝歷代只在墳墓的名稱來區分階層地位,有陵、冢、墓、墳四種名稱,天子的墳墓為“陵”,官宦的墳墓為“冢”,土人和富人的墳墓為“墓”,庶民百姓的墳墓為“墳”。
這就是古代墳墓尊卑和貧富的區別。
到了后來,特別是明清時期,墳和墓基本上沒有區別,合稱為墳墓。我們從明清時期的古墓碑可以看出,所有的碑文上都書寫了“某某之墓”,沒有“某某之墳”的寫法。
如果僅從老墳來看,不管是有墓碑的墳,還是沒有墓碑的墳,是無確認墳墓內的人生前,是貧是富。再說,有一些人可能生前很貧窮,但他(她)們的子孫后代富裕起來,重修墳墓,直到現在依然保存墳墓。這種情況也是有的;還有一些人生前很富有,去世后,子孫后代沒有人管他(她)們,成為荒墳野墳,或者在大自然中湮沒了。
正因為如此,老話才說:“是貧是富看新墳?”。那么,“看新墳”能夠看到哪些能夠體現貧富的現象呢?
這里先得說一下鄉村“新墳”的概念。所謂新墳,指人離世埋葬之后,三年內的墳墓,過了三年則被稱為老墳了。那么,在三年內,可以通過以下跡象,可以體現墳墓內亡人生前家境的貧和富。
1、看墳堆是否精致
舊時農村,貧窮人家,有的貧到連棺材板都做不起,去世后用竹席或草席一卷,隨便挖一個坑就埋了。稍好一些的人家,有棺材板,但是也是那種薄木棺材板,下葬時也不是很講究。
以上兩種情況,因為家里很窮,吃了上頓愁下頓,請不起地理先生,自己看準了,想怎么埋就怎么埋。這樣的貧窮人家下葬后的墳堆,堆得很松散,比較低矮小。立不起墓碑,找一塊扁平的銅鼓石,或青巖石,放在墳堆前(立墓碑的地方,通常亡人在墳墓中,頭朝玄武,腳向朱雀),民間叫這種石頭為磉腳石,或者腳石。
再說,在三年內墳堆經過雨水沖刷,貧窮人家沒有時間維護,也有的是懶得維護,墳頭的士流失比較多,又很少添土,墳堆更矮,更小。墓前不筑拜臺及其他附屬設施。一句話,這種人家的墳堆,讓人看起來覺得比較潦草和寒酸。
富裕人家就不同了,對于家里即將壽終正寢的老人來說,子女不僅提前備好了上壽材,還定制了墓碑,以及該準備好的都準備好了。
墓穴內比較講究,金井挖得比較深,放一定數量的木炭和雄黃等。在筆者的家鄉,一般夫妻不合葬,下葬時立墓碑,民俗中不能立碑的地方除外。所堆的土,層屋夯實。墳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基座,四周用石頭周砌起來,高30厘米到60厘米,基座上面就是土堆成的墳堆。
墳堆完工后,一般要在堆堆的表面蓋上草皮,或者種一些比較矮的野草品種,讓墳頭變得蔥綠,同時也起到保持的作用。再加上每年新墳攔社祭掃時,都要添一定的土,墳堆就顯得比較高大和精致。
比較富裕的人家,一般還要修筑墳墓的一些附屬設施,各地風俗不同,附屬設施的修筑也不太一樣。以山地的墳墓為例,一般來說,墳堆前要修筑拜臺,也就是一個半園形的平地,好讓子孫祭奠時好下拜。再豪華一些的,堆前置一石幾作為供桌,兩邊置吉祥動物石雕和種植兩棵以上的墓樹。
舊時,還有一些古俗傳承得比較好的地方,在墳墓旁邊建有窩棚,用于孝子三年新墳守墳。
2、看三年內到新墳上的祭奠活動
各地風俗不同,對三年新墳的祭奠活動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要做“七七”和百日祭,有的地方則只做一、三、五七。還有的地方不做“七”,用其他的活動方式代替。但總的來說,民間對新墳的祭奠比較頻繁。
這里仍然以筆者家鄉風俗為例。老人下葬后,子女要連續七天(有的是三天)給老人“送飯”,放在墳前祭奠,早晚各一次。三年內的臘月小年過后,每年要到墳上給老人“燒年紙”。大年初一,兒孫每年要到墳上給老人拜年(有地方親朋好友要到家里來燒香祭奠),為期也是三年。三年內,每年要進行“攔社”,我們家鄉稱之為“掛社”,接著就是清明掃墓。
舊時,窮苦人家的日子過得苦,陽間的人都朝不保夕,哪有多余的錢去搞這么多祭奠活動,能省就一點就省一點。
對窮苦人家來說,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新墳的風光與否,與土地里面的亡人無關,是做給活人看的。正如我們家鄉一句俚語所說的“上墳不放炮,活人不知道”,還有一句也很形象“祭的死人,哄的活人”。
說實在的,這也體現窮苦人家的無奈,不是他們不想講傳統,不想講孝道,而是他們實在是無能為力。比如,湖南湘中地區的“掛社”,過去的傳統,凡是參加過葬禮的人,到第三年“掛社”時,也要一起參加。僅辦酒席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窮苦人家無法承受,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省去這種祭奠活動。
在那個時候,這些祭奠活動,只有一些家境富裕,至少也是家境比較殷實的人家才能做到。
因此,在舊時的農村,只要看看新墳,就能夠看出祭奠的痕跡,比如墳頭上插的紙花及木棍有多少根,木棍越多,說明來祭奠的人越多,墳地里燒過紙的不長草的地方越多,說明祭奠越頻繁,如此等等。
當然,因各地風俗有很大差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祭奠的痕跡,“是貧是富看新墳”中的“看”,其中的內容不盡相同。
如今農村,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很大一部分進城買房定居了,很多地方喪葬風俗也隨之演變,很多地方已實行火葬、樹葬等,也建立了公墓,再加上農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如果再用舊時的眼光來“看新墳”,也看不出“是貧是富”。
總而言之,“是尊是貴看大門,是貧是富看新墳”這句老話,是我國在農耕時代為背景產生的,是對當時存在的社會現象而言的,對現代農村來說,這種觀點已經不合時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