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降噪原理
戴降噪耳機總感覺耳朵像被悶在水里?這不是你的錯覺!背后竟是聲波抵消產生的「耳壓副作用」——好在新技術正在解決…
第一種方法、物理隔音法
想象一下,你用手捂住耳朵,外面聲音是不是變小了?這就是被動降噪,原理巨簡單:
靠耳塞/耳罩堵住耳朵眼:耳機上的軟膠塞(比如入耳式)或海綿罩(頭戴式)像門縫密封條,把耳朵和外界隔開。
擅長擋高音:比如人說話聲、鍵盤敲擊聲,能減少15~20分貝噪音。
缺點:對“嗡嗡嗡”的低頻聲(比如飛機引擎、地鐵震動)效果差,因為這類聲波能穿透物理屏障。
第二種方法、電子降噪,用魔法打敗魔法
這才是重頭戲!主動降噪(ANC)原理就一句話:用聲波抵消聲波,分三步走:
聽噪音:耳機上的小麥克風(耳朵外側或內側)實時監聽環境聲。
算反波:耳機里的芯片火速生成一個“鏡像噪音”(振幅相同、相位相反180°)。
放反波:耳機喇叭播放這個鏡像波,和原噪音“同歸于盡”。
根據麥克風位置分三種玩法:
前饋式耳機的麥克風位于外側,擅長應對穩定的低頻聲音,例如飛機引擎發出的聲響,但對于耳道內殘留的噪音則難以處理。
反饋式耳機的麥克風設置在內側,主要針對人聲等中高頻聲音進行處理,不過在處理高頻聲音時,可能會出現延遲或嘯叫的問題。
混合式耳機結合了外側與內側雙麥克風的設計,能夠實現全頻段聲音的有效處理。然而,這種類型的耳機存在成本較高、耗電量較大的缺點。
?現在高端耳機(索尼、Bose)基本都是混合式,降噪深度最高能達到40~55分貝(相當于從喧鬧地鐵瞬間進圖書館)。
那為啥不能100%安靜?
雖然很牛,但主動降噪也有搞不定的情況:
突發高音難防:比如突然的汽車鳴笛、打碎玻璃聲,因為聲波太快,耳機算反波來不及。
呼呼風聲干擾:騎車或刮風時,風直接拍打麥克風,芯片會誤判成噪音(不過有些耳機有獨立抗風噪模式)。
耳朵發悶:部分人戴降噪耳機會覺得耳壓大,像坐飛機(新型耳機通過優化算法緩解)。
續航縮水:開降噪更費電!比如AirPods Pro續航可能從5小時掉到3.5小時。
不過現如今已經有更智能,更舒服。
自適應降噪:耳機自動檢測環境(比如從地鐵到辦公室),調整降噪強度(小米、華為已有這功能)。
AI降噪:用人工智能預判噪音類型,抵消更精準(2025年部分旗艦已搭載)。
減輕耳壓:優化聲波算法,減少“悶堵感”(如FINAL ZE3000的舒壓設計)。的三種方式來做降噪了!
降噪耳機 = 物理隔音(堵耳朵) + 電子消音(發反波),物理層擋高音,電子層消低音,雙管齊下才能還你清凈!對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歡迎關注我“創業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