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日就是小暑節氣了,標志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正在拉開帷幕。
實際上在近些年,天氣熱熱的一年比一年早,而且一年比一年熱了!這不今年還沒有到小暑,好多地方都已經有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了,尤其是北方地區,現在比南方都要熱了,四大火爐都要改名了!
而小暑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雖有“小”字,暑熱卻不容小覷,民間更有“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的說法。
而小暑之后,便是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老話說“三伏有多熱,小暑早看天”,那么今年三伏天究竟有多熱?
讓我們一起來從老祖宗傳下來的諺語里找找答案吧!
從節氣規律來看,一般情況下,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 ,它處于小暑與處暑之間。
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為期30天,是近十年來最短的一個三伏天了。
而小暑作為其前奏,天氣變化往往能為三伏天的炎熱程度提供線索。
老話說“小暑天氣晴,三伏熱不停” ,意思是若小暑這天是大晴天,預示著干旱少雨的天氣可能會延續到三伏天,屆時高溫天氣頻繁。
陽光毫無遮攔地炙烤大地,地面熱量不斷累積,整個世界仿佛變成一個巨大的蒸籠。
若小暑當天晴空萬里,或許我們就要提前做好應對三伏天持續高溫的準備,比如及時補充水分、做好防曬措施等。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這句諺語則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小暑與三伏天熱度的關聯。
若小暑時節暑熱難耐,熱氣早早地充分釋放,那么大暑時,也就是三伏天的核心時段,天氣反而可能相對涼爽。
這背后蘊含著一定的氣候原理,小暑時若暖濕氣流活動極為活躍,熱量提前大量散發,后續大暑時的氣溫便不會持續攀升到極致。
但如果小暑時天氣較為涼爽,那按照諺語所說,“小暑涼颼颼,大暑熱死牛”,大暑期間大概率會酷熱無比,三伏天的炎熱程度可想而知。
另外,風向在小暑節氣也對三伏天的熱度有所暗示,“小暑南風十八朝,曬得禾苗低頭叫”。
小暑時刮南風,意味著往后一段時間會更加炎熱。南風從海洋帶來暖濕氣流,與陸地上的干熱空氣相遇,形成悶熱潮濕的天氣。
在這樣的天氣下,不僅人體感覺不適,農田里的禾苗也會因高溫干旱而萎靡不振。所以,小暑若南風盛行,三伏天很可能是悶熱難耐,農業生產也需做好抗旱準備。
除了風向,降雨情況同樣能反映三伏天的炎熱程度。“小暑不淋,熱死竹林” ,若小暑節氣沒有降雨,預示著酷熱干旱、雨水匱乏,炎熱高溫可能讓濕地的竹子林都出現干旱缺水的問題,可想而知三伏天會是何等酷熱。
相反,“小暑雨淋淋,大暑雨傾盆”,小暑下雨,或許能為三伏天帶來一些清涼,至少不會出現極端干旱酷熱的情況。
這些諺語是古人基于長期的生活和生產經驗總結而成,雖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現代氣候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如全球氣候變暖、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等,氣候的變化規律變得更為復雜。
所以,三伏天的實際炎熱程度,還需結合現代氣象科學的監測和預報來綜合判斷。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今年的三伏天依然會很熱,具體有多熱,那么就要等到過完三伏天才清楚了!
其實吧,無論今年三伏天到底有多熱,我們都應順應節氣變化,做好防暑降溫措施。
在高溫天氣下,盡量避免午后高溫時段外出,及時補充水分,飲食上多吃清熱解暑的食物,如綠豆湯、冬瓜湯、荷葉粥等。
同時,也要關注家中老人、兒童和體弱多病者,確保他們能平安度過炎炎夏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