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
因循小暑來。
今天農歷六月十三,
迎來小暑節氣。
暑,熱也,
小暑即為小熱,
盛夏已經來臨,
天氣開始炎熱,
卻還沒到最熱。
但“小暑過,每日熱三分”,
小暑正值初伏前后,
空氣濕度逐漸加大,
天氣由干熱轉為悶熱。
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
所有的風中都攜著熱浪。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
一候熱風襲來,
二候蟋蟀離開田野避暑熱,
三候老鷹離開地面搏擊長空。
“小暑過,每日熱三分”,
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
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
稱“三伏天”,
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
故此民間有諺: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
每當此時,
人們總不會忘記,
涼席竹椅、蒲扇鮮藕、西瓜綠豆
一切關于夏日的清涼記憶。
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
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俗話說:
頭伏餃子二伏面,
三伏烙餅攤雞蛋。
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
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伏日吃面習俗,
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魏氏春秋》記載:
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
面色皎然。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
伏日人們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
俗謂之苦夏,
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此外,
民間還有吃藕、鱔、姜、苦瓜,
喝銀耳、綠豆、蓮子羹的習慣,
苦辣酸甜,
都是故鄉的味道。
諺語說:
“小暑過,每日熱三分。”
天氣越來越熱,
熱浪一波賽一波。
對于這種天氣,
人們習慣晝伏夜出,
白天閉門謝客,
夜里乘風納涼。
而白居易卻說:
“散熱由心靜,”
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盛夏時節,貴在心靜。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
心靜,
與身體的溫度無關,
而與心靈的溫度有關。
安安靜靜地坐,
一心一意地想,
浮躁的心便冷卻下來。
心靜了,身也就清涼。
小暑,
暑氣蒸騰,萬物浮躁。
風動蓮生香,心靜自然涼。
讓寧靜的心意,
供養我們自己。
覓一心清凈來對抗這炎炎熱浪,
耐心處事,平和處身;
享受每一時旺盛的生命,
感悟每一刻美好的當下。
* 本微信公眾號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布的文章、圖片等版權歸作者享有。 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