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過后,天府新區伏季水果產業研究院高標準葡萄大棚內,智能天窗全部打開,用于排濕透氣、吸收陽光;軌道植保采摘運輸一體機在一排排葡萄架前往來穿梭,預防高溫高濕后的病蟲害;智能終端根據田間土壤傳感器實時采集的數據,自動配備相應的水肥,并通過管道進行“精準投喂”……85畝的大棚只有幾個工作人員,各種設備自動忙碌地運轉,場面十分“魔幻”。
這是代表了西南最高水平的伏季水果基地,2023年9月由天府新區農業農村局牽頭,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建設,目前葡萄基地已全面呈現,生動地呈現出一幅“未來農場”的畫面。
“黑科技”集中展示
葡萄第一年畝產量就有2100斤
走進位于天府新區興隆街道劉家壩村的伏季水果產業研究院,葡萄架上密密地垂掛著一串串葡萄,晶瑩剔透,果實飽滿,“這真是2024年剛種的?看上去比我們種了3年的還要繁盛!”一位前來參觀的種植大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的,我們種植第1年就實現了成功掛果。”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鐘奇告訴記者,研究院2023年9月成立,2024年正式開始種植,今年不僅每畝產量達到2100斤,品質也非常高,商品果率達到了100%。
這個基地為什么這么神奇?“秘密”就在大棚的細節里。
抬頭望去,4.5米高的大棚頂設有“全景天窗”,用于遮陽增溫的透明膜已自動卷起來,“葡萄的管理很精細,不同季節需要避雨、防雹、防霜凍等不同的管理,這個‘電動卷膜器+遠程控制箱+數字終端App+傳感器’的組合,讓大棚不僅實現智能化自動開關,又能降低材料成本。”記者順著鐘奇的手指看下來,一排排整齊的葡萄架呈“H”形,為機械化設備留出寬敞“大道”,主干到一定高度后分開呈飛鳥形,種植密度相對較大,利于葡萄豐產,方便果農勞作。
“這個基地里‘名堂’多得很。”鐘奇撥開土壤,里面不僅埋有各種傳感器,竟然還有8根管子!通過智能系統采集的數據進行自動分析,水肥一體化系統能自動配備適合的肥料,并通過管道精準滴灌到葡萄根部;而位于葡萄“腰部”的噴灌系統,則保持了空氣的濕度和葉面的水分,使其一直都能保持最適宜的生長環境。
這時,一輛橘色的小車噴著水霧開了過來,定睛一看,它其實不是“開”過來的,而是猶如城市里的空中軌道列車,并且上面同樣無人操作。“這是軌道植保采摘運輸一體機,通過軌道可以到達每一株葡萄前,軌道的設計可以解決果園路面不平整的問題,平時用它可以噴灑各種植保防控藥劑,采摘旺季還能用來運輸,大大節省了人工。”據介紹,目前這片基地每畝比傳統葡萄大棚省工10個以上,節水節肥節藥約35%-50%。
依托種質資源庫選育新品種
市民“果籃子”更豐富
深紅、淺紫、翠綠、烏黑……記者在基地里轉了一圈,這里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葡萄,顏色、形態迥異。基地外墻上,5個“國家級”金字招牌格外醒目:國家西南特色園藝作物種質資源庫、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成都核心示范基地、國家葡萄核心種質資源庫、國家葡萄智能育種平臺以及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核心示范基地。據悉,目前研究院已收集保存枇杷、葡萄、桃、梨等果樹種質資源216份,涵蓋地方特色、野生、國內外品種及創制優系材料等,為品種培育提供了豐富的基因資源。
“這里不光是現代化、設施化、標準化農業基地的展示,還承擔了種質資源收集保存以及新品種選育、新技術集成推廣等作用。”國家現代葡萄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站長劉偉告訴記者,如目前成都的枇杷,“大五星”占比超80%,品種較單一,現在研究院重新選育出幾種新品種,糖分較高、肉質細嫩化渣,果實成熟期比大五星枇杷早5天-15天;針對成都水蜜桃的瓶頸,研究院正在對新選育的紫玉、紅玉、早脆、早黃玉等品種進行種植示范;針對前些年的“爆款”陽光玫瑰遇到的品種退化、技術參差等情況,研究院已篩選出蜜光、新郁等葡萄新品種,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蜜光”,有望打破葡萄大多從日本等國外引種的瓶頸。“總之,我們希望通過豐富的種質資源、高標準的生產設施和集成的技術管理,推動我們本地的優質特色水果產業發展,相信不久以后,成都市民的‘果籃子’也將更豐富、品質更高!”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泳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