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國內手機圈最熱鬧的事,非蘋果打價格戰莫屬。
iPhone16 Pro系列大降價還能疊加國補,最低只要5499元,直接創下歷史新低。剛降價那會兒,電商平臺直接賣斷貨,搶購場面堪比“春運搶票”。
數據一出,蘋果這波操作的效果一目了然:二季度在國內市場大增8%,重返前三名。具體排名里,華為增長12%排第一,vivo下滑9%排第二,蘋果第三——這可是華為回歸后,蘋果頭一回在中國市場實現增長。更夸張的是,全球市場上,2025年4、5月蘋果份額直接沖到17.4%,創下近七年新高。
這波增長背后,蘋果的品牌號召力暴露無遺。只要肯稍微讓利,消費者立馬用真金白銀投票。iPhone16 Pro降價后賣斷貨,說明“蘋果只要價格到位,銷量根本不用愁”的定律依然成立。
不過有意思的是,一季度還反超華為登頂國內第一的小米,二季度卻連前三都沒保住。
按理說,國補政策最受益的是2000-3000元價位機型,這恰好是小米的主戰場。618期間小米銷量明明很高,怎么最終榜單上卻掉了隊?有業內人士懷疑,當前這份榜單的統計口徑或采樣方式可能存在偏差,等IDC、Canalys等權威數據出爐,結果或許會不一樣。
但不管怎么說,蘋果這波價格戰確實給國產手機敲了警鐘。當蘋果放下“高端身段”,用降價換市場時,國產機原本的價格優勢瞬間被壓縮。尤其是小米這種靠性價比起家的品牌,面對蘋果的“降維打擊”,壓力可想而知。
從消費者角度看,蘋果降價當然是好事——能用更少的錢買到心儀機型。但對國產手機來說,如何應對蘋果的價格戰,成了必須解決的難題。是繼續死磕性價比,還是轉型高端突圍?這個問題,或許比“榜單公不公正”更值得思考。畢竟,市場從來不會因為同情弱者而改變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