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工科”、“灣區協同創新”頻頻出現在國家戰略和權威媒體報道中,一所年輕的大學正悄然崛起,成為大灣區高等教育的新焦點——大灣區大學。很多人第一次聽說,或許還帶著疑問。今天,小編從三個角度帶你認識這所新生代大學,看看它如何刷新你對高校的認知。
天生“C位”的地理優勢
大灣區大學坐落于國家戰略核心區域——粵港澳大灣區。這里是中國極其富有創新活力、開放包容且經濟繁榮的城市群之一。
學校坐落于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地處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黃金節點。毗鄰華為、OPPO、騰訊等多家大廠,與散裂中子源、鵬城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科研裝置近在咫尺。這不僅意味著學生可以“離實驗室不遠、離企業更近”,還意味著學習過程本身就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圍繞校園,就可以參與世界前沿項目;走出校園,更大的灣區中有無數機會在等待。
“高起點”辦學的硬核裝置
大灣區大學一出生就不走尋常路。由廣東省、東莞市雙方共建,備受國家看重,立足灣區、面向世界、著眼未來開展辦學的它人才濟濟,首任校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前北京大學校長田剛,國際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夏志宏,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金奎等。由中國科學院研究員、ASME、IEEE、國家杰青等頂尖科研人才組成的頂級師資力量,讓學校全面“高配”,科研先行,教學并重,讓學生親身參與真實科研項目。打破傳統院校專業,精理強工,首年不區分專業,交叉培養數學、物理、計算機等多領域人才。
“未來型大學“的前瞻性
現在是科技創新的時代,大灣區大學點對點設計實用課程,補充了東莞市公立高校較少,課程不實用的短板,與正處在高新科技產業轉型關鍵期的東莞相輔相成。直接培養輸送智能創新性高水平、高質量人才。不把科研局限在教師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踏進實驗室,親手做項目。“大學+大科學裝置”“大學+重點科研機構”“大學+科技龍頭企業”等創新型辦學模式,為了培養高質量人才,開展小班化多教師教學模式,首批招生學生數量少但對應多名老師,身體力行地指導學生發展,成為學生走向職場的“加速器”,讓學生的未來不僅停留在書面上,而是靠實踐結合走得更遠。學校與國際接軌,切實培養全球化、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形成創新者共同體,讓學校、學生、大灣區都有站上國際舞臺的硬實力。
最后,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大灣區大學好不好?”
如果你的標準是辦學歷史,那大灣區大學確實年輕,但如果你的標準是未來潛力、科研實力、產能融合能力,那大灣區大學將成為灣區乃至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匹黑馬。
在時代的浪潮交匯點上,大灣區大學不是舊模式、舊傳統的復制品,而是一座面向未來的新型大學,它的好,不僅在于受到重視與不斷建設,更在于它所引領的一種教育理念革新。
所以,大灣區大學好不好?那不妨親自來看看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