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醫學院校的教育就提出要從單純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理一心理一社會醫學(即全人醫療)模式,可到了臨床工作中還是以疾病治療為中心。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學科越分越細、越分越專業,將一個完整的人體分解成各個系統、臟器和部位,特別是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身心疾病增加的發展趨勢,單純的學科已經沒有辦法解決身體和心理存在的多種疾病,需要進行學科和專業的協作和整合。
醫管通獨家帶來品牌科室管理專家 池宇翔老師的品牌科室叢書《#全人整合醫療》的系列解讀。請大家持續關注~
回顧: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1講 品牌科室叢書概述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2講 全人整合醫療前言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3講 詳細的信息采集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4講 全面的體格檢查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5講 必要的輔助檢查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6講 循證的準確診斷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7講 最佳的治療方案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8講 及時的病情觀察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9講 專業的生活照顧
《全人整合醫療》解讀第10講 安全的治療處置
由于我國的醫院普遍缺乏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即使有,大多是針對具有嚴重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很少對一般的身體疾病為主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因為護士每天與患者接觸的時間較多,在進行護理操作時能夠觀察到患者的心理變化,可以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或者建議患者進行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01、患者的心理特點
心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的心理與生理功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共同作用的。心理問題可以影響患者的軀體健康,軀體疾病也會影響個體的心理與行為。
在各種心理變化中,情緒變化是多數患者在患病中不同程度地體驗到最常見的心理變 化。由于患者負性情緒的持續是影響疾病痊愈的重要因素,因此,把握患者情緒表現的特點及干預方法十分重要。
在許多情況下,患者對消極情緒刺激的反應強度大于正常人。對患者情緒的變化,醫務人員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及時處理。面對疾病對健康的威脅及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和其他影響,患者常常會產生一些典型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恐懼、抑郁和憤怒。
02、患者的心理需求
對患者而言,有物質與醫療服務的需求,但相對更重要的是滿足心理需求。雖然患者的心理需求具有因人而異的特性,但也有共性規律可循,結合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患者需求同樣可以分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患者生病到醫院治療,同樣有飲食、睡眠、排泄和活動等生理需求。患者因為疾病的原因,飲食、睡眠、排泄和活動等生理活動將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的影響。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心理活動十分復雜,對診斷、檢查、治療等行為大多心存疑慮,對藥物、手術等也十分顧慮、擔心、恐懼,患者的這些心理反應,應當引起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
患者到醫院就診,社會角色和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脫離原來熟悉的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和社區環境,身邊的人也從熟悉變成了陌生。患者渴望能夠與家人、朋友、同事見面交流,同時也希望認識醫生、護士和其他的病友。
一般來說,每個患者都希望自己被認識,并得到應有的尊重。從患者心理上考慮,有些患者認為應該贏得更多尊重,特別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和信息隱私。因為疾病的原因,患者的身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和限制。絕大多數患者都希望疾病治愈、功能恢復、重返家庭、回歸社會,實現自我的價值。
0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或稱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預防、治療和預后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疾病發展過程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幾天的反應到功能和器質性改變,可以將心身疾病分為三大類:心身反應、心身障礙和心身疾病。
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社會應激不斷增加,心身疾病的種類逐年遞增,幾乎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統的疾病,而且多為慢性病,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成為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日益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
04、心理評估
心理評估是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人的心理品質及水平所做出的鑒定。所謂的心理品質包括心理過程和人格特征等內容,如情緒狀態、記憶、智力、性格等。心理評估的目的不同,其一般程序也有所區別。但無非是根據評估的目的收集資料,對資料和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最后做出判斷這樣一個過程。
心理評估常用的方法是心理測驗,盡管心理測驗有用且有效,但在實踐過程中卻不能濫用。因為心理測驗是一種比較嚴謹的技術手段,它從理論的提出、工具的制定,都要經過大量反復的論證和修訂,到最后實際應用時,也要不斷修訂常模和驗證效度。
05、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是醫學心理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采取特定的程序,進行情緒和環境干預,以緩沖壓力事件,增強個人應對與統合能力,幫助人們增加健康,消除或緩解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煩惱。
一般認為心理干預的主要方法是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但隨著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心理干預的內涵和范圍也在不斷變化和擴展。研究表明,在處理各種心理問題和軀體健康問題方面,各種干預方式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很多心理問題實際上需要多種層面的綜合性干預。
心理咨詢是指受過專業訓練的咨詢者依據心理學理論和技術,通過與來訪者建立良好 的咨詢關系,幫助其認識自己,克服心理困擾,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促進其健康成長的 過程。心理治療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者,在一定的心理治療程序和設置中通過與病人的 不斷交流,在構成密切的治療關系的基礎上,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使其產生心理、行為甚至是生理的變化,促進人格的發展和成熟,消除或緩解心身癥狀的心理干預過程。
作者簡介
池宇翔
品牌科室管理專家、品牌科室叢書作者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特邀醫院管理講師、深圳市衛健能教中心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醫院管理EMBA、香港大學醫療健康產業管理研究生、新加坡國際管理學院現代醫院管理研修,曾到美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等醫院訪問交流。
著有品牌科室管理叢書:《科室創新管理》《醫院優質服務》《全人整合醫療》《有效醫患溝通》
研究領域:
從2004年開始,作者帶領團隊系統地研究全國著名醫院管理專家張中南教授的“人本位醫療”以及美國國際醫院評審標準(JCI)、新加坡醫院優質服務體系、臺灣醫院經營管理模式、香港醫院全人整合醫療模式等前沿醫院管理理論和實踐。
對國內數十家經營管理成果優異的醫院進行案例剖析,并運用管理理論在多家醫院進行管理實踐,發現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醫院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能夠在我國標桿醫院實施和落地的。作者近20年來專注研究科室經營管理,專門培養科主任和護士長。
《全人整合醫療》
作者:池宇翔
全人整合醫療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全人醫療;二是整合醫學。全人醫療是針對患者而言,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患者來到醫院治療疾病,不但要關注患者身體的疾病,同時還要關心患者心理、社會和精神的問題。
整合醫學是針對醫院而言,包括學科整合和團隊醫療兩個方面。學科整合是指不同專業的臨床學科針對某位患者有多種疾病時進行共同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團隊醫療是指醫生、護士、臨床藥師、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膳食營養師等不同專業的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評估,共同制定診療方案,同時也邀請患者、家屬和照護者主動參與。
全人整合醫療將西醫的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與中醫整體觀念有機結合,分別從完整醫療思維、整體護理模式、全面康復理念和患者安全目標等方面系統闡述全人整合醫療的臨床實踐。
改變傳統以疾病治療為中心的臨床思維方式為以患者健康為核心的臨床思維模式,顛覆以往只注重醫療技術等生物醫學模式,強調從醫療、護理和康復三個方面保障患者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