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7日,上海文藝界人士以戲劇為刀槍,在蓬萊大戲院首演話劇《保衛盧溝橋》,發出“抗戰第一聲的悲壯事實”,吹響了全民族抗戰的沖鋒號。
趕排抗日劇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傳到上海,影劇界人士無不義憤填膺。7月15日,中國劇作者協會在卡爾登戲院召開全體會議,決定集體創作三幕話劇《保衛盧溝橋》,以謳歌英勇抗戰的軍民。會議限定第三天下午4點前拿出初稿,然后再用兩天時間修改。到第五天,這部由崔嵬、張季純、馬彥祥、王震之、阿英、于伶、宋之的、姚時曉、舒非等17人執筆編寫,由冼星海、周巍峙、塞克等5人譜寫歌曲,并經夏衍、鄭伯奇、張庚、孫師毅4人加工整理的《保衛盧溝橋》劇本如期完成,以中國劇作者協會會員集體創作名義推出。上海各劇團、各電影公司近百名主要演員擔任演出和劇務工作,僅用十多天時間就排練完畢。
《保衛盧溝橋》劇本(1937.9)
8月7日,《保衛盧溝橋》在蓬萊大戲院首演。全劇共三幕,第一幕“暴風雨的前夕”描寫七七事變前,日軍以演習為名在盧溝橋附近為所欲為,當地居民忍無可忍,“把鬼子兵趕出去”的口號預示著一場暴風驟雨即將來臨。第二幕“盧溝橋是我們的墳墓”描寫了盧溝橋事變爆發的過程,被日軍演習燒殺擄掠的村民向盧溝橋附近駐軍求援,將士們摩拳擦掌,嚴陣以待,而上面卻傳來“不準輕舉妄動”“和平阻止敵人前進,設法避免沖突”的命令,不讓出兵。敵人囂張的氣焰和難民痛苦的哭訴,讓將士們終于奮起反抗,向敵人沖殺過去。第三幕“全國的抗戰”描寫了軍民合作,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場面,也是整個戲劇的高潮。
蓬萊大戲院戲單
史詩般的演出
演出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支持,上海各大劇團和電影公司演員,紛紛要求參與演出,即使跑龍套也深感光榮,趙丹、王人美、王瑩、金山、崔嵬、吳茵、顧而已等著名影人都參加了該劇排練和演出。其間,為歡迎從日本歸國的郭沫若,以及沈鈞儒等“七君子”出獄,特加演一場。當演出進行到第三幕,在劇中扮演連長的崔嵬和戰士們一起高唱:“我們愿守上邊的命令,可是我們不能被人無緣無故來調開……守土戰士,誰說我們不應該!”臺下爆發出熱烈的呼號,郭沫若、沈鈞儒等與觀眾一起站立,振臂高呼:“槍口一致對外!反對投降主義!”
《保衛盧溝橋》劇照
《保衛盧溝橋》從公演開始,場場爆滿,聯合演出每天日夜兩場進行,有時還加演臨時場滿足要求。這種熱烈場面,一直持續到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申報》載文評論此劇“是一顆擲向民眾深處的爆烈彈,猛烈地激動每一個觀眾的神經,沸騰他們的熱血”。
《申報》刊登《保衛盧溝橋》演出廣告
蓬萊大戲院簡介
蓬萊大戲院于1930年1月18日建成開業,是一座磚木結構戲院,屋頂用鉛皮加瓦片鋪蓋,觀眾廳座椅為木制長條靠背椅,共設768個座位。上海淪陷后,日軍焚毀蓬萊市場并占領蓬萊大戲院,抗日戰爭勝利后恢復影劇業務。1952年12月更名為蓬萊電影院。1956年由蓬萊區文化科管理。1960年,蓬萊、邑廟兩區合并成立南市區,蓬萊電影院成了南市區的主要影院。1967年和1989年兩次進行翻修,1990年代拆除,原址建滄海苑住宅區。
學前街 111 號地塊圖(1947)
蓬萊大戲院舊貌(左),1952年更名為蓬萊電影院(右)
90年代末拆除,原址建滄海苑住宅區(2017)
編輯 / 陳露露 劉韞文
來源 / 黃浦記事公眾號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