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辦案中常常遇到的是‘小’線索,但‘小’線索背后隱藏著事關群眾利益的‘大’公益。”提到一線辦案的感受,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公益檢察室主任徐衍這樣說道。
從檢19年,徐衍深耕檢察事業,穿梭于刑事、民行、公益訴訟等多個領域, 在辦案一線不斷錘煉專業本領,曾獲第一屆全國公益訴訟檢察業務能手,入選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檢察人才庫。他帶領團隊持續攻克疑難復雜案件,其中多起案件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這位扎根一線、守護公益的檢察官徐衍。
秉持公益之心踐行司法為民
聚焦中心城區人口老齡化等民生問題,徐衍帶領團隊開展老年人信息化無障礙專項調研。
4年來,其團隊持續深入養老機構、醫院等服務場景,實地探查老年人的實際痛點,協同區衛生健康委、民政局等部門建立養老機構人工協助和認可承諾書等機制,推動醫院完成移動互聯網平臺“大字閱覽”“語音播放”等適老化改造,牽頭舉辦“數智時代涉老檢察公益保護”研討會,讓數字時代“慢行群體”感受檢察溫度,“督促落實老年人信息無障礙措施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典型案例。
徐衍率先探索辦理光污染治理新類型案件。針對燈箱、廣告牌、路燈等光源夜間亮度過高,長期影響周邊市民生活、休息的問題,他帶領公益檢察部門,通過聯合技術調查官進行光源亮度照度檢測的方式破解了光污染事實認定難題,從而推動超標光源降低亮度或關閉,還群眾以舒適的夜間環境。
該案獲評最高檢“2022年度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典型案例、十案示范案例,最高檢公益訴訟技術支持典型案例。結合本案經驗心得,徐衍撰寫了《光污染防治中的檢察公益訴訟擔當》發表于《檢察日報》,為此類案件的辦理提供了上海經驗。
勇于開拓創新 堅持高質效履職
徐衍說:“‘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是法律人應有的素養。”他勇于開拓創新,不斷總結辦案規律,完善工作機制。
為充分彰顯公益保護及時性的特殊價值,徐衍牽頭起草《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行政公益訴訟繁簡分流、簡案快辦工作機制》,通過構建案件分類處置體系,跑出公益保護“加速度”。
團隊依托此機制,在居民區飲用水加水站旁垃圾堆積案件中,實現從線索發現到監督整改僅用48小時,切實體現行政公益訴訟的應急響應效能。
在辦理英烈保護案件中,徐衍參與起草了最高檢發布的《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辦理英雄烈士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工作指引》,著力引導此類案件規范辦理。
針對汽修危廢不當處置及發現難等問題,徐衍帶領團隊積極構建監督模型,經過數據碰撞精準鎖定違法排污的行為線索,有效地開展環境治理。該模型上架最高檢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
深耕多個領域 鑄就檢察“多面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專業能力就是我的‘武器’。”從刑事、民行到公益訴訟檢察,輾轉多個領域的他,徐衍用19年的堅守詮釋著“檢察多面手”的深刻內涵。
在辦理的張某、沈某某等七人搶劫案一審判決后,徐衍通過仔細審查和法律研究,發現一審判決未依法對未成年人從輕判處罰金刑,同案兩名未成年人量刑不均衡,且對未成年人錯誤適用累犯條款,案件經抗訴后獲得二審法院改判,保護了未成年人的基本權益。
該案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五批指導性案例,對同類案件辦理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
徐衍指導辦理的保護革命烈士陳爾晉、王曼霞名譽公益訴訟案,探索訴請侵權人以購買平臺推廣服務等方式擴大正面宣傳內容的傳播范圍,從而切實達到網絡空間消除影響的實效,為網絡空間英烈名譽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拓展了訴訟請求的思路,獲評最高檢與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發布的英雄烈士保護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謙虛低調,理性專業,
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
十九載春秋,徐衍用腳步丈量法治初心,以專業守護公平正義。他是穿梭于不同檢察領域的“多面手”,更是扎根一線、心系民生的“守護者”。在新時代檢察事業的征程上,他始終在服務人民群眾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書寫檢察人的責任與榮光。
記者:張琦
編輯:陳攻
資料:區檢察院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