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供奉在廟里的 佛子石印
文 /林鴻東
2015年以來,我在廈漳泉莆采風期間,邂逅了數量眾多的佛子石印。此類石印呈四方體,雕刻古樸,在閩南民俗中多作為厭勝物存在,部分地方甚至為其專門建廟奉祀。
佛子石印主要有兩種形制:一種是四面皆鐫刻佛像的“四面佛”石印;另一種則是一面鐫刻佛像,其余三面鐫刻“佛”、“法”、“僧”或“寶”等字樣的“三寶佛”石印。
閩南地區為何會有如此眾多的佛子石印?其起源又是什么?在研究過程中,一種宋元時期廣泛流行(明代亦有少量仿制)的石制佛塔——寶篋(qiè)印塔引起了我的注意。據調查,宋元時期流行的石制寶篋印塔中,曾存在一種較為小巧的塔型。大量實例對比分析顯示,閩南的佛子石印很可能主要脫胎于此類小型寶篋印塔。
羅苜田的佛子石印
佛子石印引起我的重點關注,始于2020年上半年。
2020年10月國慶期間,我赴莆田涵江考察。在羅苜田歷史街區的陡門水渠旁,我再次見到了這種奇特的“四面佛”厭勝物。當地人稱之為“佛子石印”,而安放它的砌石平臺則被稱為“印兜”。據涵江鄉土研究者鄭宇介紹,他目前在涵江至少發現三處印兜,如白塘洋尾村便也有安放佛子石印的印兜。彼時,雖有學者推測其可能與石經幢相關,經過認真比對,我發現兩者在形制與功能上并無明顯交集。
2022年11月,出現了一個重要的突破。我在漳州顏厝采風,親眼見到村中嵌著四面佛類型佛子石印的“塔兜”遺存。這一發現促使我重新思考:佛子石印的淵源,或許更接近“塔兜”這類型的佛塔。
蓮浦塔兜
顏厝一帶古稱蓮浦,故該處塔兜又稱“蓮浦塔兜”。其形態與莆田的印兜類似,均為石砌平臺,但蓮浦塔兜所供奉的乃是石制佛塔本體。
“兜”字,應指代供奉佛子石印或佛塔的斗形基座或神壇。從形態與功能上辨析,佛子石印本身,實質上可視為從塔兜之上原有佛塔的塔身演變或簡化而來。
那么,塔兜之上原本供奉的究竟是何種佛塔?經考證,它確非石經幢,而正是寶篋印塔。此類佛塔的典型實例,在泉州開元寺便存有兩座。
翔安山前石佛塔
近年來,通過大量田野調查案例,已可確證閩南厭勝物“佛子石印”主要脫胎于寶篋印塔。
諸多跡象表明,五代至北宋初期,佛教從江浙向福建傳播的過程中,寶篋印塔的形制隨之傳入閩南。其與本地建筑傳統相融合,逐漸形成了石制的寶篋印塔。此類石塔的流行期集中于宋元時期,尤以南宋為鼎盛;明代雖偶有仿制,但已非主流。
及至明清,堪輿學臻于鼎盛,這些小型佛塔的原始宗教功能逐漸讓位于風水文化。歷經歲月演變,它們最終轉化為具有閩南地域特色的佛塔式風水塔。目前可見的此類風水塔,除少數為樓閣式或密檐式外,主體均為寶篋印塔形制。
標準的寶篋印塔由三部分構成:塔剎(含相輪、山花蕉葉)、刻有佛像或文字的塔身,以及塔基。其中,山花蕉葉、塔基等構件相對易損,導致現存塔體常殘缺不全。或因文化斷層,后世出現了以塔身為核心、構件組合較為隨意的“新塔”。塔身鐫有“佛”、“法”、“僧”、“寶”字樣的風水塔在民間亦常被稱為“三寶塔”。
而更普遍的現象是,塔身部分完全脫離原塔結構,演變為獨立的厭勝物——這正是“佛子石印”的起源。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