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南極發現5110億桶石油
冰原下的資源暗戰或將打破南極和平
【dailygalaxy網 7月6日報道】
在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與全球能源格局劇變的背景下,地球最寒冷荒涼的南極洲正爆出令世界震驚的發現。最新報告顯示,俄羅斯科研團隊在這片冰封大陸下探明了史無前例的石油儲量,這一發現或將沖擊國際條約體系,重塑全球能源市場格局。這片長期被視為科研圣地與環保凈土的大陸,可能即將迎來歷史性轉折。
驚人儲量:全球最大未開發油田之一
據《新聞周刊》報道,俄羅斯科研團隊在南極冰蓋下發現了一個儲量高達5110億桶的巨型油田。這一數字遠超全球許多已知油田——相當于北海油田過去50年產量的10倍,幾乎是沙特阿拉伯已探明儲量的兩倍。該油田位于威德爾海,而這片海域恰恰是英國、阿根廷和智利三國主權聲索重疊的爭議區域。
這一驚人發現源自俄羅斯科考船近年開展的極地勘探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該油氣富集區位于英國宣稱擁有主權的南極"英屬領地"范圍內,而阿根廷與智利對該區域同樣存在主權聲索,形成了三國主張相互重疊的復雜局面。這種領土主張的交叉使得事態進一步復雜化——數十年來,圍繞南極主權的國際爭議始終未曾平息。盡管《南極條約》體系暫時凍結了各國的領土要求,但俄羅斯在南極地區日益增強的存在感,仍不免引發國際社會對其真實動機和長期戰略意圖的深度質疑。
《南極條約》受挑戰:科考還是資源爭奪?
作為國際治理體系的重要基石,1959年簽署的《南極條約》始終被視為守護南極純凈的最后屏障。條約明確規定,這片冰雪大陸僅能用于和平科研目的,嚴格禁止任何軍事部署和資源開采活動。包括美國、英國等主要大國在內的54個締約國共同承諾,將南極洲作為“全人類共同遺產”予以保護,確保其免遭經濟利益驅動的開發破壞。然而,隨著俄羅斯在該地區科考活動的持續加強,國際社會擔憂該國可能正以科研之名規避條約限制。
專家指出,俄羅斯科研人員近期開展的地震勘測活動,實際上可能是在進行資源勘探而非純粹的科學研究。英國皇家霍洛威學院地緣政治學教授克勞斯·多茲警告稱,俄方的這些活動可能破壞國際社會對地震勘測的規范共識。他擔憂這些勘測行為或將演變為全面資源開采的前奏,最終打破南極地區持續數十年的采礦禁令。
地緣博弈升級:中俄南極布局引關注
俄羅斯在南極日益活躍的科考活動,正與當前急劇惡化的地緣政治環境形成微妙共振——特別是在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這場戰爭導致俄與西方國家關系持續緊張,進而引發國際社會對俄方借南極科考擴大戰略存在、爭奪極地資源的深切憂慮。歷史經驗表明,全球能源資源競爭向來是國際沖突的重要誘因,俄方此舉不乏先例可循。
中國在南極的戰略布局使局勢更趨復雜。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氫化合物消費國之一,中國已在南極大陸建成第五座科考站,進一步加劇了極地資源爭奪態勢。近年來,中俄兩國在多個戰略領域協調立場,包括共同反對西方擴大南極海洋保護區的提議。這一系列動向引發外界猜測:兩國或將在南極地區形成更緊密的伙伴關系,這可能對《南極條約》延續數十年的治理框架構成挑戰。
未來何去何從?南極和平面臨考驗
盡管國際社會疑慮日增,俄羅斯始終向國際機構保證其在南極的活動完全遵守《南極條約》規定。俄政府聲明強調,其南極科研活動“純屬科學性質”,并未對已探明石油儲量采取任何開發措施。然而,該國持續增強的地震勘測活動,加之其全球軍事擴張態勢,使得這些保證的真實性備受質疑。分析人士指出,俄方的公開表態與其實際行動之間存在明顯溫差。
英國外交部嚴正強調,必須對俄羅斯在南極的活動保持問責,特別是在俄方全球軍事行動引發緊張局勢升級的背景下。但根本性挑戰依然存在:面對不斷演變的地緣政治現實,國際社會如何維護《南極條約》的神圣性?這一困局正成為檢驗全球合作誠意與南極環境保護未來的關鍵試金石。
翻譯:程玉君(微信部 )
審校:劉芷萁(微信部)
編輯:劉芷萁(微信部)
注:圖片來源網絡
微信號丨能源輿情
新浪微博丨中國國際能源輿情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