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342年前,也就是1683年,針對臺灣省問題,我們的祖先也就是施瑯給康熙帝寫了一封奏折,那就是《恭陳臺灣棄留疏》。
這份奏折的名稱字面意思就是,恭敬陳述臺灣放棄或者留下的奏疏。
這份奏折內容達到2000字,詳細闡述了臺灣與東南海防的重要關系。
其中有這么一句話,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彼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
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用現代文來說,就是籌劃天下的形勢,一定要追求一個萬無一失。
臺灣省雖然是島嶼,但實際上關系到四個省份的要害。
不要說那里的耕種還能稍微供應軍隊糧食,就應當商議保留。
就算是不毛之地,必須依靠內地運輸物資,也絕對不能放棄。
這就是所謂“寧可臺灣不長草,也要解放臺灣島”的出處。
那么施瑯為何要給康熙帝寫這樣的奏折?
【342年前,祖先就留下遺訓】
因為施瑯很清楚臺灣省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在1683年,施瑯攻克臺灣,明鄭政權覆滅,清朝實現了對臺灣省的統(tǒng)一。
可是當時清朝對于是否保留臺灣省的存在,內部充滿爭議。
部分人認為臺灣省孤懸海外,治理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主張放棄臺灣省,將該島嶼上的人口內遷。
在這一背景下,施瑯給康熙帝寫了一份奏折,闡述自己對臺灣省戰(zhàn)略地位的看法,明確提出要保留臺灣省。
至于理由,施瑯也說得很清楚了,那就是臺灣省是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關系到東南地區(qū)多個省份的安全。
如果放棄臺灣省,荷蘭等西方國家很有可能卷土重來。
然后利用臺灣省作為基地侵擾東南沿海,威脅清朝的海防與沿海地區(qū)的安全。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臺灣省地處中國大陸、日本和東南亞的交界處,絕佳的地理位置也為日本的出沒提供了便利。
導致臺灣省淪為海盜頻繁出沒的地區(qū),他們不僅襲擊過往的商船,還對沿海的居民點和村莊進行襲擊。
說白了,雖然如今我們的實力足夠強大,沒有人敢對我們動手,但是萬一出現“打盹的時候”,敵人趁我們不注意發(fā)難,我們必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如果臺灣省被我們掌控在手中,敵人就無法從海上直接對我們發(fā)動進攻。
今天君明就詳細和大家聊一聊,臺灣省對于我們的意義。
那些不懂軍事的人,自然不會明白臺灣省的重要作用。
如果你研究過中國古代史就會發(fā)現,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發(fā)動進攻的時候,往往是一座城池接一座城池發(fā)動進攻。
挨個占領沿途的每一座城池。
而不是選擇繞到大后方,發(fā)起偷襲。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古代人口比較少,除了農民在城外種地。
在戰(zhàn)亂的時候,城外是很危險的,要么被敵人的弓箭刺穿,要么就被活捉回去當奴隸。
總之是沒有好下場。
畢竟,城池內不僅安全,也是糧食存儲地,還是其他生活必要物資的聚集地。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率領部隊攻打敵人的時候。
【臺灣省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如果直接攻打都城,前面很多城池沒有打,就會面臨極為嚴重的后果。
對方的都城必然是極為牢固的,想要打下來沒有那么容易。
這就會面臨打持久戰(zhàn)的可能性。
在這個時候,糧草的供應就會成為重中之重。
試想一下,當大軍在前面攻打國都,后面的糧草供應必然就會缺乏有效的保障。
如果城池中的敵人主動出擊,襲擊你的糧草運輸隊,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你就會面臨失敗。
這在中國歷史上并不罕見,多少次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糧草被切斷。
這也是為何有“攻城掠地”這一說法,這個成語其實已經說明很多問題。
只有先“攻城”才能“掠地”。
你不把一個又一個城池攻下來,永遠無法有效占領這片區(qū)域。
這個時候,想必就會有人說,一個接一個攻打的代價太大了,是否可以選擇“圍而不打”?
直奔敵人的都城。
但是這就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兵力不足的問題。
假設敵人有十五座城池,加上都城有十六座,想要包圍一座城池至少需要數萬人。
在古代,能擁有接近百萬兵力的國家,那絕對是巨無霸般的存在。
對此,《孫子兵法》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意思就是說,用兵的原則,比敵人多十倍的時候,就包圍他們。
比敵人多五倍的時候,就選擇進攻。
如果只比敵人多一倍的話,那就想辦法分散敵人。
如果雙方兵力數相同,就需要想盡一切辦法擊敗敵人。
如果兵力比敵人少的時候,就要選擇避其鋒芒,避免展開決戰(zhàn)。
因此,在古代,如果想要滅掉一個國家,沒有其他的辦法。
只能選擇一個城池接一個城池攻打,只要漏掉幾個城池沒有攻下來,很有可能會讓你走向失敗。
這一點,就算是在現代的戰(zhàn)爭中,似乎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就比如說如今的俄烏沖突。
俄軍士兵進入烏東之后,就選擇一個地區(qū)接一個地區(qū)攻打。
而俄羅斯在初期的戰(zhàn)術是計劃直搗黃龍,直接要攻占基輔,結果烏軍增援速度很快,同時也炸毀了機場跑道,導致俄軍增援部隊無法抵達,只能宣布行動失敗。
然后只能選擇一個地區(qū)接一個地區(qū)的攻克。
俄羅斯很清楚,如果繞開一些城市,后勤部隊就會面臨隨時到來的襲擊。
相同的例子還有很多。
如果足夠了解我國的地理,就會知道山海關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關”?
因為在古代,只要守住山海關,北方的游牧民族就無法進入內陸。
這也是為何從秦朝開始就修建長城,直到明朝才完成萬里長城的修建工作。
長城大多修建在高山絕壁之上,易守難攻。
【山海關在古代,幫助我們抵御外敵】
而長城的起點就是山海關,而山海關的北部就是遼河平原與東北平原,這些地方都是比較肥沃的。
同時也是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
北方民族想要入侵中原地區(qū),只有一條路比較好走,那就是遼西走廊。
而山海關就屬于扼守遼西走廊的“咽喉”。
山海關的西部是燕山,東邊是大海,從山海關可以一直延伸到大海之中。
如果你控制了山海關,北方游牧民族想要入侵中原就需要翻山越嶺。
要知道,對于古代軍隊來說,是無法翻越崇山峻嶺的。
因為大量糧草和攻城重型裝備需要跟隨大部隊一起前行,如果丟失糧草和攻城裝備,必然無法攻下敵人的城池。
如果出動騎兵,無法占領城池,即便攻克之后,也是掠奪一番之后便會撤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無法攻占山海關。
當初明朝之所以會覆滅,也是因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這個關指的就是山海關。
看到這很多人就會問了,這與臺灣省有什么關系?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敵人想要從海上發(fā)動進攻,必須先拿下臺灣省。
否則敵人在攻擊我們的時候,假設我們已經在臺灣島上駐軍,那么就可以對敵方艦隊的后勤補給展開進攻。
或者前后夾擊,將敵人的艦隊全部擊沉。
屆時,也許都不需要反艦導彈,我們的火箭炮就能擊沉敵軍的艦艇。
或者說敵人想要通過東南沿海入侵大陸,同樣需要先拿下臺灣省。
換句話說,只要臺灣省在我們手里,我們有無限的可能。
比如說在大山中建造大量地下基地,存放成百上千萬枚導彈,只要發(fā)現敵人就可以馬上發(fā)射導彈。
屆時,誰還敢打中國的主意?
或者說我們可以故意設下埋伏,等到敵軍艦艇進入埋伏圈之后,臺灣省與大陸同時發(fā)射導彈,一舉摧毀所有敵軍艦艇,面對飽和式攻擊,估計連核動力航母都只能等著被砸穿。
如果敵人進攻臺灣省,也不是沒有辦法,別看臺灣省的面積不大,但是臺灣省屬于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區(qū)。
除了有中央山脈之外,還有海岸山脈、玉山、阿里山、雪山等天然屏障。
有山地,就意味著敵人的機械化部隊施展不開。
且不說能否成功登陸,就算可以登陸,裝甲部隊也得被迫變?yōu)椴奖归_進攻。
到了那個時候,還不是敵人為魚肉,我們?yōu)榈顿蓿?/p>
想怎么切就能怎么切?
同時,一旦臺灣省遭到入侵,大陸也會出兵。
這樣一來,敵人還是會面臨前后夾擊。
【臺灣省被收復,就不用擔心被進攻】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祖先會在342年前就提出,寧可臺灣省不長草,也要收復臺灣島。
而且大家千萬不要“圣母心泛濫”,認為都是同胞,怎么能自相殘殺?
但是你們要知道,在我們強大的時候,如果不收復,等到將來萬一實力衰退,還能收復嗎?
很難。
甚至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會面臨極大的危險。
別說不可能,老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當然,君明恨不得希望我們明天就可以一飛沖天,問鼎全球、經久不衰。
屆時,自然會完成統(tǒng)一。
總之就一句話,能和平收復最好,如果不能,就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哪怕是成為一片廢墟,我們也要完成收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