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近三百年歷史里,有個漢臣創造了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紀錄:他是唯一走進太廟配享香火的漢人。
要知道,太廟是清朝皇室的家廟,里面供著的都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這樣的開國皇帝,還有多爾袞、索尼這些滿洲勛貴,一個漢人能擠進去,相當于給老朱家打工的劉伯溫進了明十三陵,難度系數直逼登天。
這人就是張廷玉,一個在官場摸爬滾打五十年,從康熙熬到乾隆的三朝元老。今天咱們就聊聊,這個安徽桐城人到底憑啥這么牛?
康熙朝:29歲考公上岸,21年才混到副部
康熙三十九年,29歲的張廷玉第一次走進紫禁城。這年他考中了進士,名次不算好,三甲一百五十二名,擱現在就是公務員考試里排名靠后的“替補選手”。按清朝規矩,三甲進士基本和翰林院無緣,頂多分到地方當個小官。
可張廷玉命好,他爹張英是康熙朝的大學士,相當于國務院副總理,加上康熙可能覺得這小伙子字寫得好、腦子靈光,竟破例讓他進了翰林院當庶吉士——這就好比現在考公進了中央黨校中青班,直接進了“儲備干部庫”。
三年后,張廷玉從翰林院畢業,授了個檢討的官,從七品,差不多是副處級,天天在宮里編書,給《親征平定朔北略》當小編。別人可能覺得這活兒沒前途,張廷玉卻干得格外上心,每天加班加點改稿子,連標點符號都較真。
康熙四十三年,機會來了,皇帝要在南書房找幾個貼身秘書,張廷玉因為“辦事沒差錯,寫字沒涂改”被選上了。南書房可不是普通辦公室,相當于皇帝的“機要秘書室”,能在這兒待著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張廷玉在這兒一待就是四年,跟著康熙去蒙古巡視,揣著筆記本記皇帝說的每句話,晚上回去整理成備忘錄,第二天皇帝問起前幾天說的事,他總能一字不差答上來。康熙晚年常說:“張廷玉這小伙子,用著省心。”
不過康熙朝的張廷玉,升官不算快。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他還是個南書房的“臨時工”,沒正式級別。這年六月他娘去世,按規矩得守孝三年;剛過三個月,他爹張英也沒了,按說得再守三年,可朝廷有“奪情”的規矩——家里倆長輩接連去世,守孝期能合并,他硬是把六年守孝縮成了三年。
這三年沒白熬,康熙五十年他回京復職,轉年就被派去當會試同考官,相當于現在國考面試評委。當過考官的人都知道,這是“攢人脈”的好機會,果然四個月后,他就升了司經局洗馬,正五品,廳局級干部,還是在中央辦公廳干活。
真正的躍升在康熙五十九年。這年他被任命為刑部左侍郎,正二品,相當于最高檢副檢察長;轉年又調任吏部左侍郎,成了組織部副部長,還兼著翰林院掌院學士——這時候的他,手里攥著官員考核、人事任免的實權,實際上已經是正部級待遇了。
從29歲考中進士到49歲當上吏部副部長,張廷玉在康熙朝花了整整21年。要知道,清朝漢人官員平均從進士到侍郎得25年,他這速度不算慢,但離“火箭提拔”還差得遠。誰也沒想到,康熙去世后,他的仕途會坐了火箭。
雍正朝:3年從正部到“常委”,成皇帝“右臂”
康熙駕崩那晚,張廷玉正在宮里值班。遺詔宣讀時,他站在百官前列,看著四阿哥胤禛成了雍正皇帝。這時候的張廷玉,在皇子爭儲時沒站隊,只埋頭干活,雍正早就聽說過他“辦事沒差錯”,登基剛一個月,就破格提拔他當禮部尚書——正部級,這年他50歲,終于成了“省部級領導”。
雍正對張廷玉的信任,簡直是“掏心窩子”。雍正元年八月,讓他兼管都察院,當紀委書記;九月又調任戶部尚書,管財政部,還兼著翰林院掌院學士。
這時候的他,手里攥著財政、人事、紀檢三攤子事,身上掛著兩個正部級職務,還得了個“太子太保”的榮譽頭銜,相當于正部級享受副國級待遇。雍正常說:“軍機處的折子,別人寫的我不放心,必得張廷玉過目才行。”
雍正六年,張廷玉迎來人生巔峰。這年三月,他被任命為保和殿大學士,相當于總理,正國級;雍正還讓他兼著吏部尚書,等于既當國務院總理,又當組織部長。
可更牛的是雍正七年——這年朝廷要打西北準噶爾,雍正覺得內閣辦事太慢,在內廷隆宗門搭了個“臨時辦公室”,取名“軍機處”,讓怡親王允祥牽頭,張廷玉和蔣廷錫當軍機大臣。
別看軍機處沒正式編制,卻是清朝權力最大的機構,全國的軍政大事都在這兒拍板。按現在的話說,張廷玉成了“政治局常委”。
怡親王去世后,張廷玉當了兩年首席軍機大臣,直到雍正十年鄂爾泰調進京,才被“擠”了下來。但即便如此,雍正臨終前還是把他和鄂爾泰、兩個親王一起列為顧命大臣,還特意在遺詔里寫:“張廷玉他日配享太廟。”
要知道,清朝開國近百年,別說漢臣,就是滿人大臣能配享太廟的也沒幾個。雍正對他的評價是:“朕這輩子,左臂是鄂爾泰,右臂是張廷玉。”
乾隆朝:從顧命大臣到被罵“滾回老家”,死后卻進了太廟
乾隆登基時25歲,可按清朝規矩,皇子當皇帝前不能參與政務,他對國家大事兩眼一抹黑,只能靠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倆顧命大臣。
張廷玉這時候已經64歲,在官場混了三十多年,朝廷里一半官員都是他當年當考官時錄取的,或是經他提拔的。乾隆二年,為了拉攏老臣,乾隆封他為三等伯爵——這是清朝第一次給漢人文臣封爵,要知道,曾國藩、李鴻章到死都沒這待遇。
可皇帝長大了,就容不下“功高蓋主”的老臣了。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張廷玉本以為能接首席軍機大臣的位置,沒想到乾隆讓一等公訥親頂了上去——訥親是開國功臣遏必隆的孫子,20多歲就當尚書,根本沒多少實際經驗。
張廷玉心里不服,有次乾隆問他個舊例,他懟了句:“這事我經手過,訥親那會兒還沒進官場呢。”這話傳到乾隆耳朵里,君臣之間就有了嫌隙。
真正讓張廷玉栽跟頭的是乾隆十三年。這年他76歲,想退休,乾隆說:“你是先帝顧命大臣,怎么能退休?”他又說:“當年先帝說我能配享太廟,我怕死后皇上忘了,能不能寫個保證書?”乾隆氣得當場拍了桌子:“你配享太廟是先帝定的,朕還能賴賬?”
第二天張廷玉讓兒子代他去謝恩,乾隆更火了:“讓你自己來謝恩,你派兒子來,眼里還有朕嗎?”下旨把他的伯爵爵位給革了,還把他當年當考官錄取的門生都罵了一遍,說他們“結黨營私”。最后張廷玉灰溜溜地打包回了安徽桐城老家,走的時候連乾隆的面都沒見著。
乾隆二十年,84歲的張廷玉在老家去世。消息傳到北京,乾隆沉默了半天,最后還是下旨:“按雍正先帝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后來乾隆在《御批歷代通鑒輯覽》里寫:“張廷玉這人,辦事是真沒得說,就是老了倚老賣老,朕敲打他幾句,也是為了朝廷。”
張廷玉這輩子,從康熙朝的“小秘書”到雍正朝的“常委”,再到乾隆朝的“退休老干部”,熬了五十年,成了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官場混,光有能力不行,還得懂“君臣分寸”;皇帝需要你時,你是“右臂”,不需要時,可能就是“絆腳石”。但不管怎么說,能讓三個皇帝都離不開,死后還進了皇家祠堂,張廷玉這一輩子,值了。
資料來源
《清史稿·張廷玉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清實錄·雍正朝實錄》《清實錄·乾隆朝實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
《張廷玉年譜》(黃山書社,2002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