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羅的海三國中,立陶宛總是沒頭沒腦地沖在反華最前沿。2018至2019兩年間,立陶宛將中國列為其國家安全威脅,還誹謗中國企圖竊取其國家機密。2020年,立陶宛拒絕中國企業對克萊佩達港的投資。2021年,立陶宛退出中國的中東歐“17+1”合作機制。2022年8月,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長瓦伊丘凱維丘特竄訪臺灣一事,徹底讓中方忍無可忍。中方隨即宣布對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長實施制裁,并暫停與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及國際道路運輸領域的合作。
加上此前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的舉措,可以說,中國與立陶宛的交往幾乎陷于停滯狀態。在中方宣布對立陶宛進行制裁之后,立陶宛并未意識到自身錯誤,甚至挑釁稱中方單方面的決定沒有道理,違反國際法,也侵犯了立陶宛的主權,要求中方撤銷有關決定。
然而,“自作孽不可活”,時間很快證明,立陶宛的“作死”行為無異于“在墳頭上蹦迪”。在中立關系交惡的幾年里,已有1300多家企業倒閉,超過6萬人面臨失業風險,國家更是面臨嚴重的債務危機。470億歐元的負債壓得立陶宛政府喘不過氣來。
波羅的海三國本身都很弱小,在歷史上也屬于較為邊緣化的存在。20世紀時,三國曾是蘇聯的一部分,但它們并非被蘇聯的意識形態所吸引,更多是出于對蘇聯強大的畏懼而屈服。因此,在蘇聯行將崩塌之際,它們是第一批要求獨立的國家。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崛起又讓它們感到強烈的不安全感,唯恐俄羅斯像當年蘇聯一樣將其并入領土。為此,三國于2004年加入北約。尤其是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后,它們更是夜夜擔驚受怕,更加抱緊了美國這條“大腿”。
對美國而言,波羅的海三國毗鄰俄羅斯,它們加入北約,相當于為美國提供了一個遏制俄羅斯的前沿陣地。美國自然十分樂意當它們的“大哥”。
在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機制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聯系程度一直較為疏遠。在立陶宛看來,與中國關系交惡,既能博得美國的好感,又對自己沒有明顯危害,于是便放心大膽地走上了“作死”之路。
立陶宛不僅自己“作死”,還拉上其他兩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波羅的海東岸三國經濟體量都不算大,如果硬要在“矮子里面拔將軍”,立陶宛算是三家中經濟最富裕的。因此,立陶宛常常以波羅的海三國的“領導者”自居。
為了給其他兩國做表率,立陶宛也總是沖在反華第一線。它認為,只有自己站隊了,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才會放心跟隨。所以我們看到,在立陶宛率先退出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后,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緊隨其后,在次年退出了該機制。
除了上述原因外,立陶宛當前的對華政策還與其執政黨密切相關。2020年10月,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人黨上臺后,立陶宛的民粹主義思想急劇膨脹,對華的激進態度更上一個臺階,尤其是在中國臺灣問題上開始指手畫腳,徹底讓中立關系陷入低谷。在跟隨美國上躥下跳方面,幾乎沒有人比得上立陶宛。
克萊佩達港是立陶宛在波羅的海的唯一海港,在其海洋貿易中起著重要作用。2020年,中國曾表達對該港投資的意愿,結果遭到立陶宛拒絕,并在次年加大了反華力度。對此,立陶宛遭到了中方的反制制裁。
2021年,美國因白俄羅斯選舉問題加大對白俄羅斯的制裁,立陶宛積極響應,在克萊佩達港對白俄羅斯貨物實施停運。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后,立陶宛又加入對俄制裁行列,停止了與俄羅斯的貿易往來。
立陶宛是否想過,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地理優勢不明顯的沿海國家,還到處跟隨北約制裁這個制裁那個,到最后還能剩下幾個貿易伙伴?于是,立陶宛理所當然地出現了經濟衰退的現象。
原本立陶宛還指望歐盟會拉自己一把,結果歐盟表示愿意提供“除幫助之外的一切支持”。立陶宛碰了一鼻子灰,轉頭去找美國。美國倒是稍微大方一點,表示愿意借給立陶宛6億美元,但這筆錢不是白借的,立陶宛還得購買1.25億美元的美國反坦克導彈。美國這一招“一石二鳥”,將立陶宛的國家信貸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這下立陶宛慌了。自從跟隨美國以來,國內1300多家企業倒閉,超過6萬人面臨失業風險,經濟衰退帶來民眾怨聲載道。據統計,民眾對政府的政黨支持率已跌至11.2%。
萬般無奈之下,立陶宛竟然想到將克萊佩達港租給中國,以換取200億美元的借款。這讓人哭笑不得,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中國只與有誠意的國家交朋友。若是立陶宛真想恢復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首先應拆除在臺灣設立的所謂“代表處”,并正式向中國道歉,才有可能重啟雙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