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時代的淡淡綜合癥
黎荔
清晨的地鐵里,上班族的臉龐上堆滿困倦;社交平臺上,有人自嘲“對什么都提不起勁”;下班后回到住處,隨便對付幾口飯,只剩刷不完的短視頻作為“電子榨菜”……這并非是個別人的情緒低潮,而是一個時代病癥的集體顯影——我們正被卷入一場無聲的“淡淡綜合癥”大流行。
你是一個“淡人”嗎?“隨便吧”“都可以”“無所謂”“沒必要”……這樣的對話是否經常出現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是,那么多半你可以被確診為“淡淡綜合征”了。所謂“淡淡綜合征”,就是在生活、工作、學習等各方面都情緒淡淡,時刻保持心如止水,用淡淡的態度對待所有人和事。嚴重者會表現為對生活缺乏熱情,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當中,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閑暇時間更愿意宅在家里,不大愿意出門。社交上也很冷淡,出現“打招呼障礙”、“電話恐懼癥”,有人甚至開始“斷親”,淡淡地退群、淡淡地刪除列表里的好友。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已被確診為“淡淡綜合征”。有人總結出“淡人”的特征為:任憑風吹雨打、外界紛擾,“淡人”就像是一只被鴨子啄、被水淋、頭上放東西的“卡皮巴拉”。什么是“卡皮巴拉”?這是英文單詞capybara的中文諧音,一種情緒超級穩定的動物——水豚。它們四肢短短的,身材圓滾滾,總是半睜著眼睛,鼻孔朝天,外表呆萌,松弛自在,精神狀態領先三十年,它們泡澡、睡大覺,被其他動物踩在身上都沒什么反應。總而言之,“淡人”與世無爭,巋然不動,全身散發著一種淡泊感和松弛感。無論身處于何種環境,都能保持一副安安靜靜、泰然自若的模樣。
“淡淡綜合征”并不是淡人的“專利”,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從中找到部分熟悉的、符合自我心境的痕跡。比如,以我自身為例,我覺得自己的“淡人”含量也不低。如在工作上,采用一種高度接近水豚的態度,“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任別人轟轟烈烈,我自堅守陣地,任別人爭先恐后去競逐,我拒絕為虛妄的標準扭曲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關系淡淡的,不吵架生氣,也不輕易解體,不熱衷于頻繁的聚會和熱鬧的場合。在職場上,物欲低、目標淡,遇事不急、不好奇打聽、不和人比較、不追求升職加薪,不在領導面前刻意表演,也不在乎甲方的無理要求。更注重內心的平和與安寧,用一種超然的態度去面對工作中的種種挑戰,“淡淡的”上班是保全自我和生活的方法啊!
“淡學”不是冷漠,也不是懶,只是為了維護內心的邊界與秩序,淡掉別人的評價和眼光。距離是個好東西,有了一定的距離,就不會過度喜悅,也不會過分悲傷。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不像傳統社會那樣緊密,逐漸趨向于原子化狀態。“淡學”是一種原子化社會里的“邊界感”。我可以用“淡學”的社交面具的人格護盾,捍衛好個人空間。通過調整自身的閾值,致力于塑造一個穩定平和的精神世界,以淡定的態度來應對可能碰到的種種不確定性。
“淡”其實是一種方法、一種選擇,有人有“主動求淡”的追求,也有人有“不得不淡”的緣由。選擇做“淡人”的人,也許以前曾經很濃,但是現在變淡了。在變成“淡淡”的狀態前,許多人其實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煎熬和掙扎。也許是面對完不成的業績、容貌上的焦慮、長輩無形的催婚壓力……總之,在經歷過所有筋疲力盡與獨自煩惱之后,最后才發現,唯有保持內心的波瀾不驚,才能抵御四面八方而來的壓力和剝奪。
既然身為“淡人”,就要一切“云淡風輕”,不執著于結果,主打一個隨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精神狀態如水豚一樣超級穩定,大事無法左右,小事不必計較,什么事情都難以牽動自己的神經。在職場上,被坑不氣,被催不急,不內耗糾結;生活上,把自己從主角的身份中抽離出來,變成一個旁觀者,盡可能避開爭執和沖突。允許一切發生,也允許一切事與愿違。這不是對生活擺爛,而是接受生活本身就是不完全受控制的。
我知道所謂“淡淡綜合癥”,是個體在高壓環境下滋生的一種情緒低敏化狀態。若細究這彌漫的“淡淡”情緒,實則是時代壓力在個體心理上的復雜折射。經濟寒流讓“燃點”不斷下沉,當“內卷”成為日常,競爭壓力如層層巨石擠壓而來,人不得不主動調低欲望與期待——與其在屢屢挫敗中耗盡心力,不如早早戴上情緒防護面具。“淡淡綜合癥”就像一副堅固的鎧甲,保護個體免于情緒灼傷。這是一種快節奏時代的“舒緩劑”,這是一種自我防御的“保護色”。當熱血被現實一次次澆滅,那層淡淡外殼就成了保護內心余溫的最后屏障。
發現“淡淡”這個詞很有意思,它比“抑郁”更模糊,比“焦慮”更隱蔽,確實能精準描述現代人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倦怠感。聯想到最近讀到的韓炳哲的《倦怠社會》,當代人的疲憊確實不是個體問題。高效能社會把每個人都變成自我剝削者,這種異化在東亞尤其明顯——我們從小接受“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教育,長大后面對996職場,老年還要擔心養老金不足,這種循環壓力會讓人產生什么樣的心理防御機制?“淡淡”或許就是答案。
從社會角度看,“淡淡綜合癥”不是個體脆弱的證明,它是一面映照時代病灶的鏡子。我們需要警醒的是——這種疲憊是時代在個體心靈鑿刻的印記,是無數靈魂無聲承受結構重壓之后所發出的低鳴。“淡淡綜合癥”是一場無聲的群體心理預警,它提醒我們審視那些使心靈荒蕪的深層結構——分配制度能否更顯公平?職場尊嚴能否得以重建?價值評價能否多元包容?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對個體的勸誡,更需要社會層面的系統回應。當心靈在時代重壓下漸趨荒漠,我們不僅需要個人的精神自救,更需要一場關乎社會溫度的整體重建。
從個體角度看,當大多數人被迫用濾鏡美化生活時,允許自己“淡淡”地活著,不必時刻積極,也沒什么不好。這其實是對抗“績效社會”的宣言。在一個過度宣揚浮華的社會里,允許自己適度“淡淡”,這不僅是清醒,是保持真實的最后防線,更是我們對生命真相深情的體諒與自持了。對我來說,就像工作累了發會兒呆一樣,“淡淡”不會一直持續下去,而只是階段性的自我調整、自我積累和自我愈合。“淡淡”階段可以看成是人生路上的驛站,重要的是不要變成完全麻木、喪失所有期待的人。我贊同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是的,在認清現實后,我們依然要選擇清醒地熱愛——熱愛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在逼仄的現實中鑿開微光,在淡漠的洪流中守護內心的火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