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公認的美貌和智慧并重的才女,作為民國傳奇女子,林徽因不僅在建筑事業上大放異彩。
在感情生活上,也和梁思成的婚姻美滿,兒女雙全,令人艷羨。不過很多人卻認為,美中不足的是,林徽因的一對兒女并沒有繼承父母的建筑事業。
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在晚年接受采訪時,當被問及為何沒學建筑學時,他曾坦言:“我沒出息”。
梁從誡為何這樣說?原來梁從誡自小便被父母寄予了厚望。梁從誡出生的時候,碰巧當時的梁思成在研究中國古代一本建筑規范式樣的經典之作《營造法式》,作者是宋朝的李誡,這本書是建筑系的開山之作。
梁思成和林徽因對這本書的喜歡簡直達到了癡迷的狀態,于是林徽因給兒子取名字為梁從誡。
這里面承載著這對年輕父母的殷切希望,“從誡”的意思是希望兒子可以像北宋著名的建筑學家李誡那樣成為優秀的建筑學家。
梁從誡自小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影響,自然也喜歡美術、工藝和建筑設計,并對繪畫有極大的天賦和興趣,所以林徽因曾認為,兒子是從事建筑事業的好苗子,將來會繼承他們的建筑事業。
1946年,從四川回到北京的梁思成上書清華校長梅貽琦,建議在清華大學設立建筑系。清華大學批準了梁思成的請求,并聘任他擔任建筑系主任。
為了盡快建立起建筑系,林徽因幫著梁思成出謀劃策,從桌椅板凳到行政工作,再到課程設置,她全部參與,費盡心血。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二人的努力下,清華建筑系建立起來了。夫妻二人在清華大學任教,全家也搬到了清華園住,林徽因還曾期盼著兒女都能進入清華建筑系學習。
1946年,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曾報考過清華大學建筑系,結果考試成績沒有達到清華大學建筑系的錄取標準。
林徽因曾經按照程序請人調閱女兒試卷后,沒有發現卷子中有錯判、漏判情況。于是讓女兒報考了北京大學西語系,因為梁再冰學的是外語,畢業后一直在新華社當記者。
和姐姐不同,梁從誡從小便對建筑感興趣,在1949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參與設計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17歲的梁從誡也曾瞞著父母也積極參與國旗圖案的應征,并從全國應征的2992份方案中被挑出,作為最終候選的38個方案之一。
這說明梁從誡有學建筑學的強烈愿望和良好條件,因此1950年高考,梁從誡報考大學時的第一志愿自然是清華大學建筑系。
可令眾人沒想到的是,當考試結果下來,梁從誡離清華大學建筑系的錄取線只差2分而落榜。
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梁從誡說道:“我曾經考過清華大學建筑系,差兩分沒有錄取,我父親梁思成是建筑系主任,但是他沒說話,正因為我父親是建筑系主任,所以絕無可能”。
按理說,梁從誡的專業課很好,而且繪畫本領強,建筑系又是由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手創建,林徽因本可以憑借梁家在清華大學的背景、人脈,以及他們夫婦二人對中國古建筑做出的貢獻,輕而易舉地將自家兒女“護送”至清華建筑系。
但林徽因和梁思成不曾動用任何特權和關系,而是淡然地接受了這個現實。手中有權,但不破壞規則,不濫用權力,這就叫家風。
可能在林徽因所受的教育里,平等的規則意識早已融入個人的生活和行動中,不論在任何時候,也堅持用自律來保持這種高貴的品行。
由于梁從誡總分比清華建筑系的錄取線低了2分,結果按照第二志愿進入了清華大學歷史系,梁從誡當時深感遺憾。
對于梁從誡心理上的落差,金岳霖看在了眼里。
金岳霖不僅對林徽因一往情深,對林徽因的孩子也上心,梁從誡是他從小看大的,始終把梁從誡當做自己親兒子看待,梁從誡也一直稱他為“金爸”。
金岳霖自然不忍心看到梁從誡為不能進入建筑系而遺憾。
當時,清華有一項不成文的傳統,即新生入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如果自己覺得或者老師發現不適合學習現在的專業,可以自動或者接受勸告,申請轉到別的合適的專業。
這種情況,只要雙方系主任同意,學校一般都會批準。
按照過去的傳統,以梁從誡的情況,申請轉到建筑系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是在1950年,教育部規定,新生入學后,除了特殊情況以外,一般不能轉系轉學。
但是什么才算是特殊情況,并沒有特殊的界定和標準。
那時候,清華大學實行校務委員會負責制。葉企孫擔任校務委員會主任,陳岱孫、金岳霖以及梁思成、周培源等都是委員,周培源擔任學校副教務長。
為了能讓梁從誡去清華大學建筑系學習,金岳霖曾經多次向時任副教務長的周培源先生求情。
金岳霖對周培源誠懇的說道:“梁從誡專業課成績很好,只是總分差了2分。他對建筑學有特殊的愛好和才能,學建筑學可以更好地發揮他的特長,應該批準他轉系”。
值得一提的是,梁從誡當時的女朋友周如枚是周培源先生的長女,梁從誡相當于是周培源的未來女婿。
金岳霖以為周培源這個“說了算”的副教務長可以給未來女婿梁從誡提供個方便,可沒想到,周培源說道:“梁從誡他一點也不特殊,不能因為他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兒子就搞特殊化,類似他的情況還有很多,如果都批準了,不符合規定。”
金岳霖對此很生氣,為此兩人曾當面大吵,還拍了桌子。結果多數人都同意周培源的意見,梁思成和林徽因也反對梁從誡搞特殊化,梁從誡未能被批準轉系。
梁從誡轉系不成,情緒自然不好,當時很多同學見到周如枚時,還跟她開玩笑說:“你爸也太較真了,對準女婿一點也不留情。”
周如枚只能無奈回應道:“我爸就是一根筋。”
于公來講,這次讓世人看到了教育公平的良心;可于私來講,梁從誡卻未能繼承父母親的事業。
就這樣,梁從誡一生的志向改變了,落榜后,梁從誡改投錄取分數線稍低的清華歷史系,1953年,清華歷史系整合到北大歷史系,梁從誡在北大歷史系學習。
梁從誡于1954年從北大歷史系畢業后,攻讀了世界史研究生,畢業后赴云南大學歷史系任教,并曾擔任政協委員和環境委員會委員等。
在某些方面,梁從誡還是實現了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心愿。例如,梁從誡在費慰梅和中國建筑界諸多前輩的支持和幫助下,將父親梁思成當年用英文撰寫的《圖像中國建筑史》翻譯成了中文在國內出版,還曾出版了《林徽因文集》。
林徽因和梁思成對于事業的奉獻精神,和在祖國危難之際表現出的決絕都深深影響著梁從誡。
面對飛速發展中的中國,梁從誡這位始終秉承祖先家國情懷的老人,一直覺得自己該為國家做些什么。
于是,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退休后,梁從誡突然轉向,開始了自己的環保事業。
1993年,梁從誡創建并領導了我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創辦之初,梁從誡曾經到多地演講和宣傳環境的保護性,盡管剛開始聽講只有寥寥幾人。
但是他不氣餒,不辭辛苦地到處“游說”。更曾像父母當年不顧自身危險一次次前往荒山野嶺探尋古建筑那樣,深入蠻荒之地考察中國北方地區環境狀況。
通過多年努力,梁從誡先生所率領的“自然之友”從最初的幾個人后來發展到了數千團體并遍及全國。
為了環保,梁從誡堅持自帶筷子在外就餐,利用廢紙做名片,他在市內活動大多騎自行車,以至于有一次去政協開會,門衛不相信這位騎著自行車的樸素老頭居然是政協委員,擋住了不讓他進,直到他掏出委員證才進了門。
當然,梁從誡多少有些遺傳母親心直口快的性格。有一次,梁從誡到某縣考察環保,當地領導拿出好酒招待,沒想到性格耿直的梁從誡直接發怒:“你們河里的水都像醬油湯了,怎么還好意思喝酒呢?”
1995年,云南德欽縣計劃砍伐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這片原始森林是滇金絲猴的重要棲息地。
梁從誡聽說這個消息以后,心急如焚,為此,他四處向媒體求援,并利用自己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直接向領導建言,最終保住了這片原始森林和滇金絲猴。
1999年,已經67歲的他甚至和“自然之友”的會員們一起登上了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將收繳來的接近400張藏羚羊皮付之一炬,以此宣示保護藏羚羊的決心。
梁從誡像當年母親奔走于保護中國古建筑般熱切,由一個歷史教授一變而為“自然之友”。為環保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由于梁從誡的杰出貢獻,他先后獲得了“地球獎”、“大熊貓獎”等數種國內外環保大獎。然而,他卻把這些獎金都捐給了“自然之友”作為活動資金。
2000年,梁從誡被北京市奧申委聘請為環境顧問。
2006年,74歲的梁從誡在騎自行車時突然遭遇車禍,被送醫后又被查出了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
此后梁從誡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記憶力迅速衰退。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忘記了很多事,唯獨沒有忘記他一直心心念念的環保事業。
2010年10月28日,梁從誡病逝于北京,享年79歲。梁從誡生前曾自嘲“一代不如一代”,可在眾人看來,梁家的第三代也同樣奮斗不息。他不僅是梁啟超的孫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兒子,還是著名的學者和堅定的環保斗士,人們會永遠記住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