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輩、父輩承受過的戰爭創傷,也留在我的記憶中,我能不能寫好抗戰時期的蘇州?寫作這部小說對我是極大的考驗,小說里的人物不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我思想生活的一部分。給筆下的主人公取名為‘后樂’,我重溫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先憂后樂的精神。《桃花塢》在今年4月定稿,我期待著9月之前出版,以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作家、評論家、蘇州大學講席教授王堯就長篇新作《桃花塢》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剛剛出版的《人民文學》2025年07期,以頭條全文刊登了這部長篇小說,并在卷首語中重點向讀者推薦,作家出版社將推出小說單行本。
《桃花塢》以現實主義的筆觸描摹二十世紀上半葉歷史巨變中蘇州桃花塢不再是桃花源的動蕩生活,圍繞著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抗戰時期,殷實的方家三代人的人生選擇與探索路徑,詳略有致地講述了幾個家庭在抗日烽火中的患難之交與情感連結,展開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成長史,以蘇州桃花塢輻射出現代中國地域發展史。小說重點著墨敘寫方家第三代方后樂在全民抗日中的成長之路,他的覺醒與奮進,西行與北上,最終走向革命道路,是那個時代一個熱血青年知識分子的必然選擇。小說用大歷史和小細節,塑造出鮮活的桃花塢人物群像,展現出中國人的精神探索,民族氣節、人生追求、生活狀態和價值堅守。
戰爭的創傷萌發小說創作的緣起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小說時間線展開的正是80多年前中國歷經血火淬煉的抗戰歲月。王堯在完成長篇小說《民謠》后,就開始構思《桃花塢》,他的心里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細節,日本鬼子的飛機從小鎮上空飛過時,他的奶奶帶著幼小的獨子躲在桌子底下,“那個小孩就是我的爸爸。奶奶和爸爸都對我說過這一細節,我一直想象他們在桌子底下的狀態……”這是留在三代人記憶里的戰爭創傷,成為他創作《桃花塢》的緣起,“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思想脈絡中,有深刻的家國情懷,先賢們救亡圖存的民族氣節、犧牲精神仍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桃花塢》作為長篇小說,篇幅不是很大,但充滿了強烈的問題意識,觸及了中國現代以來的很多重要問題。關于抗戰時期的救亡圖存,革命青年的精神成長,西南聯大的教育救國,地域發展變遷,知識分子生活與身份認同,還有新文學與藝術等等。”《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認為《桃花塢》充分展示了學者式小說的風貌與魅力,“小說把歷史中真實的人物、細節與虛構相結合,種種推演、梳理和辨析,既有閱讀小說的愉悅,又像上了一堂內容開闊、豐富的思想、歷史和文化大課。”
歷史中的靈魂人物成為他們的老師
小說中的方后樂和青梅竹馬的黃青梅一起,從蘇州出發,長途跋涉到昆明,報考西南聯大成功后,他們在聯大校園里遇見過剛毅堅卓的梅貽琦校長,聽過朱自清、馮友蘭等先生的課,與聞一多先生的交流更多,無論是對新文學與中國文化,還是對民族前路的探索,他們還準備選修沈從文先生的課,他們是真實歷史中的靈魂人物,因為與小說人物的關聯,他們成了小說中的人物。“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們在抗戰時期的校園生活,給讀者帶來怦然心動的閱讀體驗。
如何將著名的歷史人物與虛構的文學形象自然地融匯于小說情節中?王堯表示,這與他的學者、評論家的職業習慣有關,“《桃花塢》是寫歷史的小說,但不是‘歷史小說’。我喜歡思考人性、人的命運與歷史的關系。我思索方梅初與方后樂父子、黃一道與黃青梅父女等人物在抗戰之前處于什么狀態,勝利之后他們又選擇往哪里去,他們受到過什么人的影響?在這樣的構思中,真實的歷史人物出現了,方后樂、黃青梅與他們在西南聯大的故事,是我依據當年的“場景”想象和虛構的,這是大歷史中的小細節。”
近年來,王堯在《收獲》《鐘山》雜志分別寫過關于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散文專欄,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滄海文心:戰時重慶的文人》《日常的弦歌:西南聯大的回響》。他向記者透露,“在構思《桃花塢》時,聞一多、朱自清、梅貽琦、馮友蘭等現代知識分子在我的內心很活躍,他們應該是方后樂、黃青梅的先生,我在想象和虛構中與他們生活在一起,我會捫心自問,如果回到那個年代,我是聯大的先生或學生,我會如何自處?如果聯大先生或學生在今天,他們又會如何選擇?所以,《桃花塢》是寫歷史,也是對當下的關切。”
一個AI給不出答案的開放式結局
小說責編、《人民文學》編輯梁豪告訴記者,他很心儀方后樂這個很有時代感的青年形象,他的成長與轉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與時局的變化、自身的遭遇、老師的言傳身教緊密結合。他與父親方梅初在新舊文化上的理念辨析,他與黃青梅的感情的小心靠近,他在理想和情感之間的抉擇,讓方后樂這個人物變得“活生生”。
“我想在歷史的縱深處寫出我想象的方后樂,寫出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書生意氣和兒女情長,也寫出江南的市井煙火氣。”王堯表示,小說在情節推進中展開了人物的思想脈絡和命運走向,方黎子、方梅初、黃道一、徐嘉元等,革命者方竹青、老許、張若溪等,還有真實的歷史人物章太炎、朱自清、聞一多等,他們構成了復雜的思想譜系,方后樂是在這個斑駁的體系中思索、選擇和成長。方后樂受左翼文藝思想影響,師友中有不少革命者,魯迅一直是他的精神導師,業師朱自清、聞一多成為他道路選擇的關鍵。他敬重聞先生,學問好,新詩好,有著義無反顧的擔當,是位大先生。他曾想做一個學者,但革命者王愷夫的出現和犧牲改變了他的選擇,最終聽從時代的召喚,以自己的行動迎接新中國的誕生,與已去美國留學的黃青梅天各一方……留下一個讓人暢想又感懷的開放式結局。
在近日的江蘇書展上,一位先睹為快的高中生讀者向王堯表達了對方后樂與黃青梅未來的關注,他們會不會重逢?成為他心中的牽掛。豆包和DeepSeek的回復并不能讓他滿意。王堯坦誠相告:“黃青梅會不會回到祖國懷抱,他們是否并肩同行?我要在今后的寫作中給出自己的答案。”高中生的提問讓他思索,獨立的文學寫作與AI寫作的區分,“寫作小說是我內心抑制不住的沖動,我想通過文學建構我所理解的歷史和現實,寫出人在歷史和現實之中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