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端木蕻良與汪曾祺被抑制的審美趣味井噴般出來。前者從左翼精神轉(zhuǎn)入京派歷史趣味和詩文趣味,還保留著魯迅傳統(tǒng)的某些遺風(fēng)。后者則跳出樣板戲?qū)懽鞯目蜃?,回歸到廢名、沈從文的某些路徑上。但他們的回歸京派趣味,已經(jīng)與民國語境大不相同,眼界不限于書齋中,辭章也多見彈性。這不僅沿襲了某些五四傳統(tǒng),也在向古代辭章致意,文章學(xué)的意味也出現(xiàn)了。
汪曾祺對端木蕻良一向佩服,對他的評價高于對當(dāng)時其他一些人。北京文聯(lián)的老作家中,老舍、趙樹理之外,端木蕻良的分量在他心里最重。有一次我去汪曾祺家里,談及香港一本文學(xué)雜志創(chuàng)辦多少周年的活動,國內(nèi)許多作家都寫了祝賀文章,汪曾祺說,寫得最好的是端木蕻良,他自己的那篇還是過于普通了。
老舍先生藏畫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齊白石的畫可謂“絕品”。壁上所掛的畫是時常更換的。掛的時間較久的,是白石老人應(yīng)老舍點(diǎn)題而畫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過的“蛙聲十里出山泉”。“蛙聲”如何畫?白石老人只畫了一脈活潑的流泉,兩旁是烏黑的石崖,畫的下端畫了幾只搖擺的蝌蚪。畫剛剛裱起來時,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對白石老人的設(shè)想贊嘆不止。
有趣的是,汪曾祺后來寫小說,借鑒了老舍的京味,把老北京的審美帶了進(jìn)來。而端木蕻良則尋覓更遠(yuǎn)的東西,到曹雪芹的世界駐足,有些不食人間煙火。所以比較起來,汪曾祺還是塵世里的詩人。京派過去與京味是互不相干的,但汪曾祺把它們結(jié)合起來。端木蕻良沒有做這樣的實驗,他和茅盾交情深,喜歡作史詩,而汪曾祺對于宏大敘事是沒有興趣的,他是個安于尋常之態(tài)的人。
原標(biāo)題:《端木蕻良與汪曾祺 | 孫郁》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欒吟之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來自新華社
來源:作者:孫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