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釔-90樹脂微球肝癌II期注冊研究啟航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遠大醫藥申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肝膽胰外科專業委員會發起,由全國19家權威醫療中心共同參與,旨在通過高質量的多中心協作,凝聚專家共識、統一研究標準,為后續釔-90樹脂微球的臨床實踐規范化和數據可比性奠定基礎。
圖1. 釔-90樹脂微球肝癌II期注冊研究啟動儀式暨合影
大會主席團致辭
? 主持人:盧倩教授
會議伊始,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中國藥科大學附屬南京天印山醫院秦叔逵教授以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儉教授分別發表開場致辭。各位專家指出,在規范化診療體系構建與多學科協作模式深化推動下,我國肝癌臨床治療水平迅速發展,患者遠期治療效果得到改善。作為腫瘤介入治療領域的前沿突破,釔-90樹脂微球選擇性內放射治療(SIRT)為肝癌轉化降期治療注入了新活力,該療法已獲國內外多項權威指南推薦,臨床應用覆蓋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治療病例超15萬例,并納入歐美多國醫保體系。當前,釔-90樹脂微球肝癌II期注冊研究已在國內正式獲批,期待與會專家通過跨學科智慧碰撞,共同推動肝癌綜合治療模式創新發展,為落實“健康中國2030”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圖2. 董家鴻院士致辭
圖3. 樊嘉院士致辭
圖4. 秦叔逵教授致辭
圖5. 周儉教授致辭
臨床新篇:釔-90在肝細胞癌治療中的應用
? 主持人:李濤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莢衛東教授全面闡述了釔-90在肝細胞癌(HCC)治療中的應用。首先,莢衛東教授對中國HCC的治療現狀進行了剖析。他指出,中國是肝癌大國,肝癌年新發病例和病死人數分別占全球的46.7%和47.2%,五年生存率僅14.4%,遠低于日本、韓國等國家。我國肝癌患者中位診斷年齡為55歲,且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初始可切除率僅為15%-30%,這使得臨床上亟需有效的轉化治療手段。隨后,莢衛東教授詳細介紹了釔-90 SIRT治療HCC的臨床探索成果。放射性肝段消融(RS)是當腫瘤局限于1-2個肝段時,使用高劑量的釔-90 SIRT對肝段內病灶進行放療栓塞,可使治療病灶消融和灌注肝段萎縮,研究數據顯示其可達到根治效果,如Salem 2021年的研究納入162例單個腫瘤直徑≤8cm的HCC患者,最佳ORR達88.3%,2年OS率高達94.8%;放射性肝葉消融(RL)適用于腫瘤局限于單側肝葉的患者,Gaba等2009年的研究發現其可為后續手術切除創造條件。莢衛東教授還強調,釔-90 SIRT在肝移植前的降期/橋接治療中也展現出巨大潛力,一項匯總分析顯示,其轉化降期成功率可達45.9%-80.6%。此外,釔-90 SIRT聯合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手段的協同增效作用也成為焦點。研究表明,釔-90 SIRT可促進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激活,與免疫治療存在協同作用,聯合應用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最后,莢衛東教授總結道,釔-90 SIRT在HCC治療中具有獨特優勢,無論是在早期肝癌的根治性治療、肝移植前的橋接治療,還是中晚期肝癌的轉化降期及姑息治療中,均能為患者帶來顯著生存獲益。未來,隨著釔-90樹脂微球肝癌II期注冊研究的開展和治療經驗的積累,釔-90樹脂微球將有望成為HCC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我國肝癌患者提供更多希望。
圖6. 莢衛東教授分享《釔-90在肝細胞癌治療中的應用》主題報告
大咖論釔
?主持人:張雷達教授
在莢衛東教授分享后,眾多專家就釔-90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現狀、臨床經驗、優勢與挑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馮曉彬教授指出,當前釔-90治療面臨超說明書用藥的困境,但從臨床實踐來看,其療效顯著,且在肝細胞癌治療上具有明顯優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劉炎鋒教授表示,釔-90可用于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在早期肝癌治療中,可實現放射性消融的根治性效果;在中晚期則可作為降期轉化、縮瘤姑息等治療手段。深圳市人民醫院劉利平教授則從粵港澳大灣區的角度,闡述了釔-90治療的重要意義。她表示,釔-90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手段,為當地患者提供了可及的高效治療方法,并且在醫保報銷政策的支持下,有望進一步造福更多患者。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馬魏杰教授在發言中指出,釔-90治療突破了傳統肝癌治療的邊界,但在劑量核算、聯合治療策略以及個性化治療方案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探索。此外,他還提到,高昂的治療價格限制了部分患者的接觸范圍,呼吁政策傾斜,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河南省腫瘤醫院萬百順教授則提出了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釔-90與全身治療的時機安排尚未統一;二是釔-90的根治性作用可能會改寫轉化治療和新輔助治療的終點。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汪珍光教授回顧了15年前接觸釔-90治療的經歷,強調了其在臨床中的神奇療效。他提出,嚴格把握適應證是釔-90治療的關鍵,同時應積極推動其國產化,以惠及更多患者。汪珍光教授還表示,結合我國特色的肝癌特點,開展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圖7. 教授討論
精準護航:釔-90技術操作質量控制標準
?主持人:郭武華教授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張琳教授在會議上就釔-90樹脂微球選擇性內放射治療的全流程質量控制進行了詳細闡述。張琳教授首先介紹了患者篩選標準,要求患者確診為肝臟惡性腫瘤且存在手術切除或消融禁忌,或拒絕接受上述治療。納入標準包括可測量腫瘤病灶、預期生存期大于3個月、ECOG PS評分為0-2、ALBI評分為1-2、無廣泛肝外病灶等。然后,張琳教授針對不同病灶分布,分別介紹了放射性肝段消融、放射性肝葉消融以及雙肝葉多發病灶的治療策略。張琳教授還詳細闡述了Mapping流程,包括完善檢查以及術中錐形束CT(CBCT)的精確顯示,強調在精準外科理念下對靶血管優選和肝臟保護,同時關注風險血管處理。張琳教授還介紹了體表面積估算法、MIRD單房室模型法和分區模型法等劑量計算方法,指出需依據腫瘤生物學特性等多因素進行個體化劑量設計,明確不同類型治療的推薦劑量。
此外,張琳教授介紹了釔-90樹脂微球治療的術前準備、術中操作及術后管理流程。術前需在Mapping評估后1周內實施治療;術中需完善全肝CBCT,確保導管位置準確,微球分布均一;術后管理包括術后劑量驗證,推薦在注射后24小時至48小時內進行SPECT或PET掃描。術后隨訪頻率與內容也得到明確,療效評估指標結合了多種檢查結果,常見的不良事件可通過對癥治療管理。
圖8. 張琳教授分享《釔-90技術操作質量控制標準》主題報告
大咖論釔
?主持人:邵海波教授
在張琳教授分享后,專家們圍繞新型生物標志物、釔-90治療成功要素及聯合治療優化等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馬婧嶔教授提出,除常規肝功能和腫瘤負荷外,腫瘤病理類型、基因學檢測結果、肝硬化分級分期等對釔-90治療轉化成功率有重要影響。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邵海波教授贊同馬婧嶔教授的觀點,強調病理評估和回撤式給藥等技術手段在釔-90治療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了根據不同治療目的調整劑量的經驗。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家平教授介紹了廣東省在釔-90治療開展方面的進展和挑戰,指出質控、藥占比、環保政策等因素對開展的影響,并強調了生物標志物的重要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暢教授提到,釔-90治療的適應證廣泛,但在患者篩選和術前多學科評估方面要更加嚴謹。華西醫院在開展釔-90治療時,傾向于選擇有商保的患者或通過 GCP、IIT 研究來幫助患者。其所在醫院在吳院長的帶領下,快速通過了環評及衛評驗收,并且在釔-90國產化方面具有地理優勢,期待未來能覆蓋更多患者人群。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林征宇教授提出了“泛轉化”概念,認為除了外科手術切除外,一些原來不能做根治性消融的患者通過釔-90治療達到一定條件后也可視為成功轉化。他還強調了關注放射劑量動態變化的重要性,以避免周圍臟器受損。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鄭杰教授表示,其所在中心在釔-90治療方面有一些前期經驗,分享了其處理大肝癌患者分流問題以及聯合靶免治療方面的經驗和看法。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周衛忠教授分享了其所在醫院開展釔-90治療的經歷,強調了生物標志物的重要性,并期待通過II期臨床研究進一步探索釔-90聯合靶免治療的效果。
圖9. 教授討論
上下求索:釔-90劑量測算模型介紹
?主持人:李佳睿教授
精準的劑量計算對于釔-90治療至關重要。佛澤醫藥陳默總監依據最新的國際指南——2021年歐核指南,在會上系統匯報了釔-90劑量學的方法和原理。她指出,DOSISPHERE-01研究顯示,標準化劑量給藥組和個性化劑量給藥組的中位生存期相差高達16個月,這凸顯了推行釔-90個性化劑量計劃與驗證的必要性。臨床常規使用的劑量計算方法——分區模型法,基于三個基本假設:第一,釔-90無生物代謝,體內分布被視為固定;第二,計算出的核素劑量是區域內的平均計量;第三,β射線的最遠分布距離是11mm,因此在以厘米為劑量單位的器官或者分區內,默認β射線能量完全沉積于分區中。基于上述假設就可以完成分區模型計算。而體素劑量學則基于三維體素?格,對每個體素單獨計算吸收劑量,生成三維劑量分布圖,能夠反映組織內部的劑量不均勻性。簡而言之,分區模型簡單易用但無法反映劑量不均勻性;體素方法可提供精確的三維劑量分布,但需要高質量的SPECT/CT或PET/CT圖像和專業軟件。她建議,在實際應用中可先使用分區模型進行初步評估,如治療前評估和肺部安全評估,再根據需要開展體素級別的劑量計算,如治療后驗證和治療優化調整。此外,她提到體素劑量學可采用局部能量沉積法或蒙特卡洛法;應用分區模型時,需要將肝臟劃分為不同的感興趣體積(VOI),每個VOI對應不同的細胞群或組織區域,這種分區是準確劑量評估的基礎,其中雙VOI法則可在結合解剖結構采集計數,且只需勾畫一次。此外,她分享了自己團隊開發的劑量計算軟件,并提到軟件在國內的支持率已超過90%。
最后,她總結道,高質量的圖像是做精準的劑量計劃和驗證的根本;其次,VOI勾畫非常關鍵,雙 VOI 法是能夠保證劑量計算準確性的基礎;三維體素法的劑量體積直方圖(DVH)中劑量熱冷點分布信息,可以作為后續臨床劑量效應分析的重要參數。
圖10. 陳默總監分享《釔-90劑量學分區模型與三維體素法計算》主題報告
大咖論釔
?主持人:顏志平教授
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顏志平教授的主持下,與會專家隨后圍繞釔-90的劑量問題與療效的關系,以及多學科團隊(MDT)在釔-90治療中的作用展開了深入討論。
首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陳曙光教授指出,當前MAA與釔-90樹脂微球的實際生物分布存在差異,影響劑量預測準確性,且相關流程缺乏標準化。此外,非剛性器官位移問題和設備代際差異也給圖像采集帶來技術難題。此外,陳曙光教授呼吁建立標準化隨訪方案以積累高質量數據,同時強調多學科協作是克服技術挑戰的關鍵。隨后,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李靈教授分享道,釔-90治療HCC的療效明確,當前需重點關注安全性問題。他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表示,采用逐支逐級血管造影技術精準避開膽囊動脈,能夠有效保護正常肝組織。最后他強調,多學科協作有助于優化從劑量計算到臨床實施的全程管理。緊接著,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張琳教授指出,劑量設定首先要遵循安全性與個體性的平衡,應當規避單純追求高劑量的風險。其次,劑量計算并非單一科室職責,最終劑量需通過MDT共同制定,確保方案兼顧療效與安全。接下來,江蘇省人民醫院宋進華教授補充道,釔-90治療初始即強調劑量規劃,有助于明確釔-90的療效和治療的科學性。此外,他還分享經驗,建立跨科室手術群實時通報患者治療進度與轉運節點,可以確保治療全流程無縫銜接,提升效率與安全性。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梁子威教授指出,釔-90技術的核心在于確保足夠的安全劑量和治療范圍,但現有臨床模型和方案有待優化。梁子威教授透露,為實現體數級的劑量方案制定,目前在張琳教授的帶領下,正利用PET/CT和蒙特卡洛法進行全身術后劑量驗證。最后,顏志平教授強調,確保安全性才能確保臨床療效,現有的劑量計算方法MAA仍有待優化。
圖11. 教授討論
未來可期:釔-90 HCC注冊研究介紹
?主持人:董家鴻院士 秦叔逵教授
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臨床醫學部張詩民博士詳細介紹了釔-90 HCC注冊試驗ST561-1研究。該研究是一項全國多中心、隨機、陽性治療平行對照、開放標簽試驗,旨在評估釔-90樹脂微球注射液聯合卡瑞利珠單抗和/或阿帕替尼以及單用釔-90樹脂微球注射液,對比經肝動脈化療栓塞(cTACE)治療不可手術或消融、非轉移性肝細胞癌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圖12. 董家鴻院士與秦叔逵教授進行主持
圖13. 張詩民博士分享《釔-90 HCC注冊研究介紹》主題報告
大會總結
最后,董家鴻院士與秦叔逵教授對本次會議進行了總結。通過此次會議,專家們認為釔-90在肝癌治療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與獨特價值,其療效在多種臨床場景中得到初步驗證,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然而,專家們也坦誠地指出當前面臨的諸多問題與挑戰,如適應證的精準界定、治療方案的優化以及如何提高治療的可及性和患者可負擔性等。未來,在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帶領下,亟需開展更多大規模、多中心的釔-90樹脂微球臨床研究,以進一步明確其在肝癌治療中的最佳應用策略。同時,推動相關政策改進,如醫保政策的調整、藥品監管的優化等,對于降低患者經濟負擔、促進釔-90樹脂微球的廣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撰寫:Atopos
審校:Arrival
排版:Kenken
執行:Uni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