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游新聞報道,7月3日,甘肅天水市麥積區衛生健康局發布《情況通報》稱,7月1日,麥積區市場監管局和公安分局接群眾反映,查獲一起某幼兒園違規使用添加劑導致部分幼兒血鉛異常案件。目前,已對涉事幼兒園負責人立案偵查。天水血鉛異常幼兒確診鉛中毒,當地此前開家長會通報:疑似“毒源”浮出水面,三色發糕和玉米腸卷添加劑超標。
比事件本身更令人震驚的是,天水與西安兩地檢測結果出現了“平行宇宙”般的巨大差異,同一批孩子,在天水檢測結果被口頭告知“正常”(如14μg/L),而在西安醫院檢測卻普遍超過200μg/L,最高達528μg/L,遠超兒童安全閾值(100μg/L以下)。這種系統性偏差不僅讓家長陷入恐慌,更暴露出基層公共衛生監測體系中的深層問題。
醫學上,血鉛檢測的允許誤差范圍應≤15%(依據WS/T 777-2021標準),而西安市中心醫院作為國家重金屬中毒防治基地,采用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精度可達±5μg/L。反觀天水,檢測機構未公開、方法不明,甚至未提供紙質報告,僅以口頭或微信通知結果,其可信度自然存疑。
更關鍵的是,血鉛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30天,若無排鉛治療,短期內數值不可能從“重度超標”自然回落至“正?!薄R虼?,這種“選擇性正常”的數據,很難用“儀器誤差”解釋,更可能涉及樣本污染、方法不當甚至人為干預。
檢測差異只是表象,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基層監管的體制性漏洞,涉事幼兒園的食品安全問題早有端倪,卻未能被及時發現,官方通報稱,問題食品為“三色棗發糕”和玉米腸卷,但家長反映這些食品長期出現在餐單中,而留樣檢測僅覆蓋“48小時內的個別批次”。若留樣真正嚴格執行,鉛污染應更早被發現。
幼兒園甜點、棗糕等均由麥積區某供應商提供,但該供應商資質成謎,且監管部門未追溯原料批次。對比2022年江西類似事件,當地72小時內便完成供應鏈溯源,鎖定含鉛封口劑問題,天水顯然反應滯后。
天水事件最令人痛心的,不僅是鉛中毒對幼兒身體的傷害,更是公共數據信任體系的崩塌。當醫學檢測淪為“數字魔術”,當監管報告變成“皇帝的新衣”,家長還能相信什么?甘肅省教育廳7月6日宣布開展全省幼兒園食品安全百日攻堅,這雖是積極信號,但長遠來看,唯有讓檢測回歸科學、讓監管真正“在線”,才能避免類似悲劇重演。
正如有評論所言:“鉛污染不會因行政沉默而消失,但公信力會因信息黑洞而崩塌”,今日之痛,必須化為明日之盾,因為孩子的健康,永遠是我們最不可逾越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