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J.D.萬斯在美國海軍學院2025屆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他的演講,再次引起了世界對他的關注。這位從底層摸爬滾打上來的平民副總統,從今年1月份就任以來,一直伴隨著爭議和質疑,他的經歷和出身,讓他成為了“美國夢”的代表人物。
在成為副總統之前,他早就進入了美國大眾的視野內。早在2016年,年僅三十歲的萬斯就出版了一本自己的自傳:《鄉下人的悲歌》。
這本書一經出版,風靡全美,成為了紐約時報最暢銷的書籍之一。現在這本書都還會被國內一些時政專家買來用于研究美國的“鐵銹地帶”大眾心理的一本參考書籍。
拋開他本身的爭議不談,這本書所展現的教育意義,值得所有父母深思。它不講 “雞娃攻略”,卻道盡了底層青年向上攀爬時,那些最真實的掙扎與希望。當孩子出生在資源有限的環境里,究竟靠什么才能突破原生階層的天花板?
從 “吸毒家庭” 到耶魯博士:一個 “不可能” 的逆襲樣本
萬斯的故事,簡直像 是開了 “地獄難度” 的副本。
他 所在的鐵銹帶小鎮,鎮上30%的人口在貧困線以下,毒品泛濫,鄰居家的孩子初中輟學、早孕早育是常態,“努力讀書” 在這里像句笑話。同學們對學習和未來毫無期望,家長也漠不關心,萬斯高一成績極差,平均績點僅 2.1,還經常逃課。
萬斯在TED演講
他的原生家庭也是個不斷將他向下拉的深淵。母親18歲懷孕,19歲就 輟學,總共有過五次婚姻卻都不順利,繼父們來來去去,“父親”這個位子永遠空缺。
母親長期的吸毒酗酒,讓家里永遠充斥著摔盤子的巨響和毒品的氣味。甚至有一次母親情緒崩潰,開車帶他撞向其他車輛,年幼的萬斯被嚇得狂奔到鄰居家求救,這段經歷成為他一生的陰影。
圖源電影《鄉下人的悲歌》
這些心理創傷如影隨形,萬斯 曾在TED的演講中說:“直到 25 歲,我聽到摔門聲還是會心跳加速——那是童年時父母爭吵的條件反射。”
但就是這樣一個“被詛咒”的孩子,卻完成了驚人的逆襲。
如果說母親是拉著萬斯墜落的深淵,那么外祖母就是在懸崖邊上拉住萬斯的那只手。在外祖母的嚴格管教下,萬斯的GPA從高一的2.1提升到了3.8,最后成功考上了俄亥俄州立大學。
然而大學的學費對于這個貧困的家庭是一筆承擔不起的費用,萬斯只能放棄大學,選擇成為海軍陸戰隊的一員。
圖源電影《鄉下人的悲歌》
在軍隊的生活讓他迅速成長,四年的軍旅生活結束后萬斯又重回校園。為了支付大學學費,他在外找了兩份兼職,卻因勞累過度住院,又欠下了巨額的醫藥費賬單。最后他在普林斯頓評論又找了第三份工作來支付這些費用。
雖然生活的命運好像從來沒有優待他,萬斯卻在這種忙碌又高壓的日子下,僅用了1年11個月就從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了,且成功拿下了雙學位。
沒過多久他又收到了耶魯法學院的offer,這讓他驚喜又無措——昂貴的學費并不是他能夠負擔得起的。但是好在耶魯第一年幾乎給了他全額資助,這也讓他順利在耶魯校園里完成了學業。
從耶魯法學院畢業后,萬斯成為了《耶魯法學雜志》編輯,遇到了出身精英家庭的漂亮妻子。
從農村小子,到精英人士,萬斯已經成功實現了階層的躍遷。
圖源電影《鄉下人的悲歌》
跨越階層的關鍵啟示:那些改變命運的底層智慧
萬斯 的經歷打破了一個迷思:階層跨越從來不是靠 “錦鯉體質”,而是靠自身的堅持和信念才能打出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而在這場突圍中,有兩個關鍵轉折點,藏著突破階層的底層邏輯,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個就是他的外祖母。 外祖母是萬斯生命中的光。這個沒受過多少教育、脾氣直來直去的老太太,用三條鐵律重塑了他的世界觀:
1、拒絕 “窮人的道德滑坡”,堅守自己的底線
每當 鄰居偷東西、占小便宜時,她罵道:“沒什么比窮人偷窮人更卑劣,日子再難,也不能讓別人的日子更難。”她教會萬斯守住底線,不被底層的墮落氛圍同化。
2、不顧一切代價投資教育,將其視作唯一的出路
外祖母不僅會花 180美元(相當于當時普通工人一周工資)只為了給萬斯買科學計算器,更是為萬斯支付了高昂的高爾夫球課學費。她說:“這是有錢人談生意的地方,你得學會。”
在她看來,教育是脫離底層的唯一途徑,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外孫擁有向上的 “入場券”。
3、用雷霆手段掐斷任何會導致墮落的苗頭
當她 發現萬斯和混混交往的時候,她直接放話:“再和他們混,我就開車碾過去。” 她深知底層環境的腐蝕性,用看似極端的方式,強行將萬斯從墮落的邊緣拉回。
圖源電影《鄉下人的悲歌》
萬斯的外祖母給到萬斯的物質條件并沒有那么富裕,她身處泥沼,卻以近乎偏執的堅持,為萬斯劃出了一條向上的路徑。反觀我們自身,在物質條件遠勝于鐵銹帶的今天,卻在教育參與上,正無形中滑向了萬斯母親的方向。
外祖母就像一面鏡子,不僅反射出了我們在育兒過程中出現的相同的問題,也同時給了三個重要的啟示。
1、別讓 “窮忙” 毀掉參與孩子教育的機會
萬斯的母親因沉溺于自己的混亂生活,缺席了他的成長;而中國很多父母因 “賺錢養家” 為由,把孩子丟給老人或輔導班,孩子的童年缺少了父母的參與。
但數據顯示,父母每周陪伴孩子超 10 小時,孩子成績優秀率提升 37%。真正的陪伴不是 “坐在旁邊玩手機”,而是參與孩子的成長,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是心與心的溝通。
2、家長要做孩子的引路人而非旁觀者
外祖母對萬斯的教育從不 “和風細雨”,但每一步的背后都是生存智慧。就像中國家長明知孩子過度沉迷手機,卻礙于 “親子關系” 不敢硬核管理 ——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 “朋友式父母”,而是 “能把他從懸崖邊拽回來” 的引路人。
圖源電影《鄉下人的悲歌》
第二個轉折點是,萬斯沒有困在 “習得性無助” 中,即使深處泥沼,也要打破惡性循環。
在鐵銹帶小鎮,彌漫著一種 “宿命論”:42% 的白人工人階級認為 “自己以后會比父輩過得更差”,孩子們口頭禪是 “努力有什么用,反正考不上大學”。巨大的生活壓力勒緊了每個人的喉嚨,告訴你再努力也沒有用,讓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這種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 “習得性無助” ,它讓無數人放棄掙扎,但萬斯用兩步打破了這個死循環:
1、主動跳出 “墮落磁場”
參軍四年,他主動與糟糕的原生環境“割席”,在部隊里,他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無方向無目標的混沌可以被軍隊的紀律沖散。他重新審視了自己,審視了自己的出身,他學會了用頭腦而非武力去解決問題。
這像極了中國縣城的 “衡水模式”:通過改變身處的環境,強行給大腦植入 “努力有用” 的信念。
2、把挫折變成 “認知升級” 的階梯
在耶魯面試晚宴上,萬斯因不懂刀叉禮儀鬧笑話,但他沒躲在角落自卑,反而主動問同學:“這道菜怎么吃?我第一次見。” 他放下 窮人的尊嚴,像海綿一樣吸收精英世界的知識和規則。
圖源電影《鄉下人的悲歌》
這種 “厚臉皮” 的成長心態,正是很多中國孩子缺乏的——我們的教育太強調 “面子”,卻忘了:真正的成長,需要先放下自我設限。
萬斯主動跳出環境、積極轉換心態的實踐,證明了即便深陷“習得性無助”的泥潭,個體依然可以憑借策略性行動掙脫束縛。這也提醒著中國家長, 當孩子被負面環境或自我懷疑困擾時,我們需要扮演的不只是安慰者,更是幫助他們找到“破局點”的協作者。
如果孩子周圍的學習環境不積極,家長要像萬斯外祖母那樣 “強行破局”, 多和老師溝通、幫孩子組建學習小組,為孩子創造一個向上的小環境。
當孩子經常說 “我學不會” 時,要鼓勵孩子打破“習得性無助”,為他建立“努力就能改變結果”的信念和決心。
點擊下方圖片立即購買
給中產父母的扎心真相:
你眼中的 “起跑線”,是別人的天花板
在耶魯,萬斯發現一個殘酷現實:95% 的同學來自中產階級以上家庭,他們從小讀私立學校,精通馬術、辯論,開口就是 “我暑假在華爾街實習”。而他第一次聽說 推薦信、背景提升,是在申請大學前三個月,靠軍隊戰友上網查資料才搞明白。
這種差距,被社會學家稱為 “無形的壁壘”—— 精英家庭早已把名校的規則編成了孩子的底層“代碼”。
但萬斯的逆襲證明了
他靠軍隊學費補貼讀大學,用耶魯的全額獎學金覆蓋法學院開銷,甚至在食堂打工時 “偷師” 精英同學的社交禮儀。資源不在多少,關鍵在如何利用。即使沒有父母的幫助,他也能利用一切資源向上攀爬。
圖源電影《鄉下人的悲歌》
當身邊的人在簡歷上寫”家族三代哈佛“的時候,萬斯能巧妙地將自己的家庭劣勢轉化為獨特優勢:底層成長+軍隊經歷,讓他的成長比起千篇一律的精英更有稀缺性,順利拿下頂級律所offer。
萬斯在資源利用和身份認同上的逆襲智慧,對深陷“起跑線焦慮”的中產家庭尤為具有啟示意義。他讓我們看到,階層差異固然存在無形壁壘,但這并非不可逾越。關鍵在于與其將目光鎖定在無法企及的“精英標配”上徒增焦慮,不如像萬斯一樣,專注于如何將手中有限的牌打出最大價值,并善于發掘自身獨特的“非對稱優勢”。
1、別夸大 “階層固化” 的焦慮:
根據《中國教育財政報告》,農村學生考入985的比例從 2000 年的 16% 提升到 2023 年的 27%,縣城中學依然有許多 “逆天改命” 的案例。與其抱怨沒背景,不如幫孩子找到自己的 “獨特標簽”。
2、培養 “資源利用最大化” 思維:
買不起學區房,可以帶孩子泡圖書館、參加線上學習社群;報不起國際夏令營,能讓孩子在社區做志愿者、參加學科競賽。真正的教育智慧,是把 “有限資源” 榨出最大價值。
圖源電影《鄉下人的悲歌》
寫在最后:為什么今天的中國孩子更需要讀這本書?
有人說,萬斯的故事是美國版小鎮做題家。但比起逆襲爽文,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本階層跨越生存指南——它撕開了兩個真相:
第一個真相是,底層孩子的敵人,從來不是不夠努力,而是看不到希望的環境。就像萬斯說的:“當一個人連明天的早餐都無法保證,你如何要求他規劃十年后的未來?”
第二個真相是,中產家庭的解藥不是 “雞娃”,而是給孩子安裝“反脆弱系統”,讓孩子知道,即使跌落谷底,也要有爬起來的能力和再來一次的勇氣。
這本書的中文版曾一度絕版,二手書被炒到原價 10 倍,因為它寫出了全球底層青年的共同困境。但對于我們,更值得關注的是: 當我們在為學區房、升學率焦慮時,是否忘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一個能在任何環境中 “活下去,并且活得好” 的人?
書名:《鄉下人的悲歌》
作者:J.D. 萬斯
比爾?蓋茨盛贊:“它讓我看到了被忽略的貧困階層。”
這本書適合家長和 14 歲以上孩子共讀,尤其適合對學習失去動力、陷入自卑焦慮的孩子們,在“雞娃”路上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做的家長們。書中真實的成長細節,能讓孩子和家長看到:即使身處困境,也能通過努力改變命運。
教育的本質,不是把孩子裝進 “成功模板”,而是教會他們在泥濘中種出花來。 這本書或許不能給你 “雞娃攻略”,但一定能讓你和孩子,在焦慮的深夜,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你身邊有 “逆襲” 的真實案例嗎?他們的成長中,哪些因素起了關鍵作用?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讓更多家長看到教育的多種可能~
點擊下方圖片立即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