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酒后大醉時,我們常用“爛醉如泥”來形容。很多人認為,這個成語描繪的是一個人醉倒后,身體癱軟得如同一團毫無形狀的泥巴。
然而,追根溯源,“爛醉如泥”的本義并非如此,它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與神奇的生物。
“爛醉如泥”一詞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東漢學者應劭在《漢官儀》中有這樣的記載——
“北海有神獸,名泥。其狀如麋。不能食,不能行,惟飲天酒。不觸不犯,飲天酒至三斛乃活。一旦忽觸犯,飲天酒不足,即失其性,失性即泥。”
這段話描繪的是一種叫作“泥”的神獸:它的外觀跟鹿差不多,平日不吃也不動,只靠喝“天酒”維持生命。
神奇之處在于,“泥”這種神獸,必須喝下三大斛“天酒”才能正常活動;一旦飲酒不足或受冒犯,便會“失其性”,瞬間癱軟如泥!
雖然未出現“爛醉如泥”,但其中提到的“泥”,為理解該詞埋下了伏筆。據考證,這里的“泥”并非普通泥土,而是一種生長在南海的特殊生物。
后來,晉代學者劉欣期在《交州記》中對“泥”這種生物有了詳細描述,他說:“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
南宋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明確指出:“‘醉如泥’之‘泥’,非泥土之泥,乃蟲名也。”明代張岱《夜航船》也稱“泥”為“南海蟲名”,無骨離水則醉。
這些歷史記載共同指向一個核心意象——“泥”,是一種依賴特定液體(酒或水)維持形態的生物,一旦失去,便癱軟如泥。
一個人喝得酩酊大醉,喪失行動能力,就像“泥”失去了“天酒”一樣,綿軟無力、癱作一團——這才是“爛醉如泥”的原始真意!
詩圣杜甫曾在《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其三)》一詩中寫到,“肯藉荒亭春草色,先判一飲醉如泥”,或是最早的“醉如泥”用例。
“爛醉如泥”正式登場,作為一個成語被使用,始于宋朝,宋代高僧釋普濟所作的《五燈會元》中,就有“張文遠爛醉如泥”這樣簡短的記載。
到了元代,“爛醉如泥”在文學作品中逐漸豐富起來。元代戲曲家秦簡夫的《東堂老》,劇中寫道:“你吃得個爛醉如泥,我扶著你回去罷。”
都是通過“爛醉如泥”直觀地表現出人物醉酒后身體癱軟,喪失了正常的支撐力與活動能力,無法自主站立和行走,必須依賴他人扶持。
既然“泥”本指神獸,為何今人普遍理解為泥土?主要是因為,泥土癱軟無骨的物理特性與醉酒狀態高度相似,且更為常見易懂。
并且,“泥”獸傳說生僻,不如“爛泥”直白形象。與此同時,隨著時間推移,“爛醉如泥=爛醉如爛泥”已成為集體語言共識,無需深究本義。
語言在流傳中常被“誤讀”,但恰恰是這些“誤讀”,賦予詞語更鮮活的生命力,“爛醉如泥”從神獸典故到泥土比喻的轉變,正好體現了這一點。
無論“泥”是奇幻神獸還是腳下泥土,“爛醉如泥”的核心意象千年未變——形象地描述了醉酒者神志模糊、肢體失控的狼狽之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爛醉如泥”這個成語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不僅在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
“爛醉如泥”一詞,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描繪出醉酒者的狼狽與不堪,更提醒我們:飲酒要適量,切不可貪杯誤事,醉得像“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