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覽
- 基金委聯合四家企業試點“民企聯合基金”,增強資助力度
- 科學家在哪里賺錢多?跨國數據統計平臺上線
- AI用的太多腦筋變遲鈍?
- 化石中找到40種新魷魚,改寫海洋歷史
- 云南甘棠箐遺址出土30萬年前木器
學界頭條
1.基金委聯合四家企業試點“民企聯合基金”,增強資助力度
6月3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協議簽署儀式在北京舉行。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協合醫療用品有限公司、齊魯制藥有限公司4家民營企業正式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標志著我國民營企業深度參與國家基礎研究邁出關鍵一步。
民企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引導和鼓勵科技創新型民營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吸引和集聚全國優勢科研力量,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聚焦關鍵技術領域中的核心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恒瑞醫藥總裁馮佶表示,企業將依托聯合基金平臺,聚焦腫瘤免疫、新型遞送系統等前沿領域,推動從“靶點發現”到“臨床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邁瑞醫療高級副總裁李新勝表示,將聯合高校攻關醫學影像設備核心部件,加速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協合醫療董事長沈晶表示,將重點支持生物醫用材料的基礎研究,突破可吸收材料、高精敏檢測等關鍵技術;齊魯制藥集團副總裁張明會表示,企業將圍繞生物藥、小分子創新藥等領域,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網絡,推動創新成果快速落地。
參考來源: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6/546880.shtm
2.科學家在哪里賺錢多?跨國數據統計平臺上線
圖源:ReICO
由經合組織(OECD)支持的一項數據中心計劃ReICO近日推出,這項計劃將提供國際可比的研發人才指標,支持基于證據的政策制定和研究,匯編并分析來自多個來源的信息,監測研究和創新領域的職業發展趨勢、就業條件和流動模式。
近幾十年來,全球科研人員數量持續增長,但關于科研職業可持續性和工作條件的擔憂也隨之上升。然而,各國國內的數據往往零散且不一致。“沒有堅實且具有可比性的數據,國家就無法對其科研體系進行基準評估、識別結構性問題,或衡量政策改革的效果。而對于個體科研人員來說,這些信息盲區可能限制他們邁向更加可持續、包容的職業道路。”比利時法語區科研數據收集項目協調員Neda Bebiroglu指出。
橫向比較的數據此前很難獲得,例如,在提供可比收入信息的19個國家中,美國博士學位持有者的薪酬在購買力調整后最高,瑞士、荷蘭和挪威緊隨其后。在性別薪酬差距方面,哥倫比亞表現最佳,男女博士收入接近平等,而在意大利,女性博士的平均收入僅為男性的62%。根據對科研人員發表論文機構的分析,盧森堡顯示出最強的“人才凈流入”,2023年研究人員數量凈增長達4.62%,而南非則出現最大“人才流失”,有1.88%的研究作者離開本國。
參考來源:
1.https://www.oecd.org/en/networks/research-and-innovation-careers-observatory/data.html
2.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7/546933.shtm
前沿研究
3.AI用的太多腦筋變遲鈍?
圖源:Leah Nash/Washington Post/Getty
一項預印本研究試圖探討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AI)工具是否會對人類大腦活動產生影響。實驗中,科學家通過腦電圖(EEG)技術觀察了受試者在與ChatGPT交互時的腦活動變化。結果顯示,使用AI工具時,部分受試者的腦電波模式出現微妙變化,尤其是在與語言處理和注意力相關的腦區。
該實驗的規模很小,實驗設計也不太完善,因此許多專家認為對結果不應過度解讀,觀察到的腦活動變化可能與任務專注度或認知負荷有關,而非AI工具本身引發獨特效應。但是隨著AI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人們的使用越來越頻繁,這種能幫人干活的工具是否會影響記憶、注意力以及創新思維和要素整合等能力,確實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005-y
4.化石中找到40種新魷魚,改寫海洋歷史
圖源:Ikegamiet al., Science, 2025
一塊來自一億年前白堊紀的巖石揭示了魷魚在遠古海洋中是主要掠食者,顛覆了對其演化歷史的傳統認知。日本和德國的古生物學家利用創新的“研磨斷層掃描”技術,分析了這塊來自日本的巖石,發現了1000個頭足類動物的喙化石,其中263個屬于魷魚,代表了40種從未記錄的新物種。
這項由北海道大學領導的研究重新定義了遠古海洋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發現的魷魚喙化石大小從1.23毫米到19.32毫米不等,遠小于此前已知的單一魷魚喙化石。研磨斷層掃描技術通過逐層磨去巖石薄片并對每層進行成像,構建出化石的3D數字模型,展現了精致的細節而未破壞脆弱標本。這一方法揭示了魷魚在白堊紀晚期的豐富多樣性,表明它們在數量和體型上超過了菊石和硬骨魚,推翻了魷魚僅在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后才迎來大規模發展的觀點。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alert.com/100-million-year-old-rock-reveals-40-never-before-seen-squid-species
5.云南甘棠箐遺址出土30萬年前木器
甘棠箐遺址出土的部分木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報道了云南省江川縣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以及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存如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動物化石和植物遺存。甘棠箐遺址出土的木器和鹿角軟錘是目前東亞地區最早的發現,在世界范圍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亦屬罕見。
在遺址超出碳十四技術測年范圍的情況下,科研團隊采用古生物地層學、古地磁學、光釋光、電子自旋共振等方法開展交叉測年和數據檢驗。團隊運用光釋光技術,測定鉀長石礦物顆粒釋光信號,并結合對動物牙齒的電子自旋共振方法和貝葉斯分析模型,確定古人類在遺址活動的時間約為距今36至25萬年。
遺址在原生地層保存了豐富的木器、石器、骨角器及動物化石、植物遺存。這些材料展現了古人類生產、生存方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該研究多方面改寫了學界對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能力和方式以及東亞舊石器時代文化特點與成因的認識,如竹木器在東亞、東南亞古人類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對舊石器時代“竹木器假說”的實證意義。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r854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