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恩智浦在中國大連舉辦“汽車領導力媒體開放日”活動,分享了恩智浦在“汽車電子技術創新”與“供應鏈本地化”等方面的布局,并宣布恩智浦中國戰略全面升級,展示了恩智浦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
一、中國市場已成全球汽車芯片廠商必爭之地
近年來,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自動化的加速,電動汽車對于半導體芯片的需求正呈現高速增長。
從所需的芯片數量來看,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一輛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芯片數量為每輛車600顆至700顆,而一輛普通電動汽車所需芯片數量約為1600顆,而一輛智能化程度更高的電動汽車則可能需要超過3000顆芯片。
從所采用的芯片的價值量來看,根據Omdia的估算,傳統燃油車中半導體的單輛車價值約為490美元,而電動汽車的半導體單輛車價值有望增至950美;賽迪研究院的數據則顯示,目前燃油車單輛車中的半導體平均價值為350美元,而純電動汽車單輛車當中的半導體價值可達770美元,高端電動汽車單輛車當中的半導體價值則有望超過1500美元。
在電動汽車對于汽車芯片需求的高速增長的驅動之下,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也在快速增長。市場研究機構Market.us的最新發布預測報告顯示,全球汽車芯片市場預計將從2024年的485億美元增長至2034年的187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4.5%。這一增長主要來源于汽車電氣化、自動化和車聯網的加速演進。
而從全球電動汽車市場規模和增長趨勢來看,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全球電動汽車展望2025》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達1700萬輛,同比增長約25%,首次占全球汽車市場20%以上。其中,中國市場2024年電動車銷量超過1100萬輛,占據全球電動汽車總銷量的64.7%,占據中國整體汽車市場銷量的約50%。
進入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增長勢頭依舊強勁。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動汽車產銷累計分別完成318.2萬輛和307.5萬輛,同比分別大幅增長50.4%和47.1%,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在汽車新車總銷量中的占比達到41.2%。按照這一趨勢來看,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的產銷量都將有望突破1500萬輛,在國際能源署預計的全球2000萬輛電動汽車總銷量當中占比進一步提升至75%。
顯然,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高的電動汽車市場,對于汽車芯片的需求也是高居全球之首。中國市場也成為了全球頭部汽車芯片廠商最為核心的市場。
特別是自2024年歐美汽車市場增速下滑,市場需求疲軟,導致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等汽車芯片大廠業績下滑,甚至還出現了大規模裁員的背景之下,高速增長的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則成為了它們為數不多的能夠保持增長的區域市場,也是它們接下來恢復業績增長的關鍵驅動力。
以恩智浦為例,其2024年財報顯示,該年度全球總營收為126.1億美元,同比下滑5%。其中,中國區銷售額同比增長越4.1%至45.6億美元,在總營收當中的占比也由上年的33%提高到了36%,遠超美洲(14%)、歐洲中東非洲(22%)及其他亞洲地區(28%)。
恩智浦半導體執行副總裁兼中國事業部總經理李曉鶴也指出:“中國的汽車工業代表了全球領先的技術。中國工業市場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8%,汽車市場的GAGR則達到10%以上,高于全球平均增長率。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我們在中國看到了很多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比如中國的電動汽車產量和銷量都占據了全球70%的份額,全球76%的電池也產自中國,40%的燈塔工廠在中國,全球最大機器人企業中的56%也在中國。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創新的領導者,而很多最先進的技術是在中國市場有效落地。”
對于全球頭部的汽車芯片廠商來說,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了能夠影響它們未來成敗的“必爭之地”。
2、恩智浦中國戰略全面升級: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全球
從1986年進入中國市場至今,恩智浦在中國市場已經深耕了近40年的時間。目前,恩智浦在中國14個城市設有辦事處、擁有6個研發中心、以及在中國天津擁有一座領先的裝配和測試工廠,在中國的員工總數超過了6000人,其中包括1600多名工程師。累計在中國服務了超過6000多家客戶、合作伙伴和生態合作體系。
而為了應對外部環境對中國市場所帶來的諸多挑戰,以及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的需求,恩智浦今年也全面升級了其“中國戰略”:即“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全球”。
1、成立“中國事業部”
今年1月1日,恩智浦還正式成立了“中國事業部”,旨在定義、執行和最大化恩智浦最新提出的 “在中國為中國 ”和 “在中國為全球 ”戰略。
據介紹,“中國事業部”不僅是一個銷售實體,同時還整合了研發、運營、質量、技術支持,這讓恩智浦的團隊能夠立足中國市場,將其全球資源和創新領導力與 “中國速度 ”結合起來,加快創新周期、推動成本優化和提升工程效率,從而為中國客戶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最終全球客戶也能夠從中受益。
“中國事業部”的成立將賦予恩智浦中國團隊更高的自主權,使他們能更好地立足本地市場,基于客戶需求快速響應,高效決策,提供定制化、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李曉鶴解釋道:“這樣的一個體系首先實現的是‘在中國、為中國’——我們為中國客戶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更快速的創新周期、更好的產品優化以及更好的研發效率。同時,‘在中國、為全球’——因為在汽車工業領域,中國市場現在引領著全球的發展趨勢,并代表了全球最強的競爭力,我們立志在中國打造強有力的產品和服務體系,以保障我們的全球競爭力。”
2、全球創新技術+中國本土研發
在恩智浦半導體執行副總裁兼模擬與汽車嵌入式系統業務總經理Jens Hinrichsen看來,中國汽車市場擁有著創新迅速、開發周期快、激進的上市速度,追求成本效益等諸多特點,但也面臨著人工智能集成、安全與保障要求提高、可擴展性等方面的挑戰。
對此,恩智浦希望通過其在CoreRide平臺、人工智能、雷達、UWB和先進的BMS等領域的創新技術及解決方案,破解中國汽車市場所面臨的挑戰。
Jens Hinrichsen在本次活動上也介紹恩智浦的一系列創新的技術,包括:
S32R47 雷達處理器:3倍天線處理,可實現 L4 自主性;可擴展的硅設計如 Ranger 5 UWB,適用于多種用例;邊緣人工智能eIQ? 工具包: 針對邊緣優化人工智能模型;S32 計算:用于實時處理的高能效 NPU;CoreRide平臺:用于 ECU 整合、重復使用和降低成本的預集成 EE 架構,可助力實現軟件定義汽車;全新18通道鋰電池電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產品,專為電動汽車高壓電池管理系統(HVBMS)、工業儲能系統(ESS)及48V電池管理系統設計;TTTech Auto MotionWise:實現軟件可擴展性的安全關鍵中間件。
據李曉鶴介紹,依托于恩智浦全球眾多創新的技術及解決方案,以及在中國的6個大型研發中心、6個實驗室和1500位工程師,恩智浦中國本地研發團隊已經為中國市場定義、設計和開發了超過200款產品。
比如,恩智浦全新18通道鋰電池電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產品就是恩智浦團隊基于中國客戶需求,以中國速度高效響應,并在中國完成定義、設計和開發的,其出色的綜合表現也獲得了全球客戶的青睞。此外,據芯智訊了解,恩智浦工業及物聯網邊緣業務部門很多產品,也是在中國定義、設計和開發的。
此外,恩智浦還在中國建立了電氣化客戶賦能中心(ECEC),不僅幫助恩智浦自身提高產品質量,同時還賦能于恩智浦的客戶,幫助他們在建立新生產線時提高生產線樣品的質量。
3、打造中國供應鏈
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持續動蕩、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升級,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對于半導體的自主可控越來越重視,紛紛推動半導體供應鏈的本土化。在此背景之下,包括恩智浦、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在內的汽車芯片大廠為了提升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芯片市場的競爭力,也紛紛加碼中國制造,強化在中國本土的制造供應鏈。
2024年11月,汽車芯片大廠意法半導體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就宣布,將與中國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集團合作,計劃將其40nm MCU交由華虹集團代工,目標是在2025年底在中國本土生產40nm MCU,其認為在中國進行本地制造對其競爭地位至關重要。在此之前的2023年6月,意法半導體還與中國芯片制造商三安光電全資子公司簽署協議,計劃投資32億美元在重慶共同建立一個新的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資制造工廠。
2024年12月,英飛凌CEO Jochen Hanebeck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透露,英飛凌正在將部分產品的生產本土化,包括將部分產品交由中國的晶圓代工廠代工,以解決中國客戶在供應安全方面的擔憂。雖然,英飛凌早在1996年就在中國無錫設立了制造基地,但主要是從事后道封裝制造。
同樣在2024年12月,恩智浦執行副總裁Andy Micallef在接受采訪時也透露,恩智浦正在努力尋找一種方式來服務那些需要中國產能的客戶,并表示“我們將建立一條中國供應鏈”。
在此次的“汽車領導力媒體開放日”活動上,李曉鶴也進一步指出:“恩智浦在中國已經有較強的合作伙伴提供他們量產的制程工藝來為我們提供晶圓代工服務,比如說臺積電的16nm、28nm、180nm。同時我們和中芯國際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并期待日后這種合作能進一步加強。另外在天津我們有自己的封測工廠。除此以外,我們也在不斷建立和擴大后端裝配測試、封裝測試等等和外圍供應商的合作關系。本土化的供應鏈也使得恩智浦在中國市場能夠做到快速響應服務,并保持成本競爭力。”
另據芯智訊了解,恩智浦正計劃將一款電氣化芯片轉移到中國晶圓廠生產,由于該電氣化芯片原本就是在恩智浦天津廠封測的,因此這也將成為恩智浦首款完全在中國生產的電氣化芯片。
4、助力中國汽車廠商“出海”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地,在滿足本土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在積極的開拓全球市場,并且也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641萬輛,同比增長23%;中國汽車出口額達1174億美元,在中國出口總額中占比由2023年的1.7%上升到了3.3%。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的不斷演進以及關稅戰的影響,歐美等全球主要汽車市場對于供應鏈本土化也越來越重視。而恩智浦在全球多個地區都擁有著相對完備的供應鏈體系,這也將能夠助力中國汽車廠商的“出海”需求。
“我們注意到中國客戶非常關注全球供應鏈,因為很多主機廠都有出海的使命,這種關注不僅僅體現在中國供應鏈,也在全球供應鏈上。在中國銷售的車型需要在中國的供應鏈,同樣在歐洲、美國銷售的車型,也需要當地的供應鏈。作為一家具有超過60多年汽車經驗的企業,我們能夠幫助我們的客戶在其銷售地區建立更好的當地供應鏈。”李曉鶴說道。
5、攜手合作伙伴,擴大中國生態系統
在恩智浦看來,要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除了提供領先的技術和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以及本地化的研發、設計和制造供應鏈之外,還
需要通過廣泛合作來擴大恩智浦在中國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包括了半導體行業的上下游,包括了汽車行業伙伴(OEM、Tier 1),還有工業領域的ODM、模塊制造伙伴、軟件伙伴、服務供應商伙伴等等。
在此次的“汽車領導力媒體開放日”活動期間,恩智浦也宣布了與長安汽車、零跑汽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等中國汽車廠商之間的最新合作。
其中,恩智浦與長安旗下的深藍汽車續簽了聯合創新中心合作協議。深藍汽車動力平臺中心總經理杜長虹表示,雙方此次的合作將圍繞新能源汽車電子電氣架構、整車動力控制、無線通信等關鍵領域,深化產品設計與前沿應用研發合作,推動智能電動汽車技術加速發展。
據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執行董事周洪濤介紹,零跑全新的LEAP 3.5中央集成電子電氣架構中采用恩智浦S32K388,助力其實現中央域控集成進一步升級。同時,隨著基于該架構的零跑B系列首款全球化車型 B10的發布,也實現了恩智浦S32K388的全球量產首發。
恩智浦還與吉利汽車研究院宣布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雙方在汽車雷達系統、車內通信與連接技術、電子電氣架構、AI 應用場景等不同方面開展合作,助力吉利加速智能化技術的研發、驗證與產業化落地,打造芯片新技術快速高效的產業化孵化管道。
恩智浦與長城汽車則宣布將圍繞ADAS、電氣化、車載網絡等領域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并聚焦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的共同研發和定義。恩智浦將通過智能預驅芯片助力長城在全新xEV 平臺中實現BMS和動力域控的融合架構,更好地實現整車的能量管理和動力控制,提供系統的整體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恩智浦還將依托新能源客戶賦能中心(ECEC)向長城提供多方面的技術支持。通過利用行業中最先進的方法,降低風險,加快上市時間,并防止設計改動造成的高昂成本。
李曉鶴指出:“通過與中國本土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恩智浦一些全球最新產品,最近幾年都是在中國市場最先進入量產的。這也不僅助力了我們中國客戶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也可助力它們在全球市場獲得成功。”
小結:
綜上所述,恩智浦“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全球”的戰略升級,遠非簡單的市場適應,而是一場深度的本土化革命與價值重構。
恩智浦敏銳地捕捉到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競技場,更是定義未來汽車電子技術的創新熔爐。通過賦予中國團隊高度自主權、構建本土化研發與制造閉環、并深度綁定本土生態伙伴,恩智浦正致力于將中國市場的“速度”與“需求”轉化為其全球競爭力的核心引擎。這不僅關乎恩智浦在中國這個“必爭之地”的成敗,更可能為跨國科技巨頭在復雜地緣環境下如何深耕中國市場、實現共生共贏樹立新的范式。
此外,恩智浦的中國戰略,也清晰地勾勒出一條“雙向賦能”的路徑。一方面,通過本土化研發、供應鏈和快速響應機制,深度服務中國客戶,滿足其獨特且嚴苛的需求;另一方面,將在中國汽車市場淬煉出的創新成果以及構建的“本地化研發和制造”能力,反哺全球市場,支持中國車企出海并提升自身全球競爭力。
這也反映了中國在汽車產業當中的角色早已從單純的“消費市場”與“組裝地”轉型成為“創新策源地”與“全球汽車供應鏈關鍵節點”。恩智浦的實踐也表明,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深耕中國已不僅是獲取增長,更是參與定義全球技術標準與產業格局的必然選擇。
除了汽車市場之外,中國目前在人形機器人、AI+應用、低空經濟、可再生能源、量子計算等領域也擁有著強大的技術創新優勢和市場優勢。這對于恩智浦等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國際芯片巨頭來說,也同樣是巨大的機遇。
“我希望能夠和中國客戶在現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機遇和重要的變革期間能夠共同成長。利用全球的資源池和中國的敏捷度,以中國的速度驅動全球創新,最終達到‘在中國為中國’,并在此之上實現‘在中國為全球’”。李曉鶴最后總結道。
作者:芯智訊-浪客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