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言商業觀察
千億混戰,誰能笑到最后?
7月伊始,互聯網戰場彌漫起更為濃重的鈔票與硝煙的味道。
淘寶閃購2日發布的一紙補貼公告,像一顆深水炸彈,炸響了本已沸騰的即時零售江湖:12個月內,直補消費者及商家共500億元。
補貼首日即引爆訂單狂潮:589個品牌單量較5月全量上線日增長超100%,熟食、酒水乳飲等品類翻倍,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訂單暴漲3倍。
這場始于京東突襲、美團防守、阿里加碼的混戰,已從局部沖突升級為大消費行業之戰。
阿里閃購閃電戰 劍指大消費
阿里此舉絕非簡單的價格戰。硝煙背后,是阿里正以真金白銀重塑大消費版圖的野心,而淘寶閃購正是阿里構建線上流量反哺線下大消費平臺的關鍵落子。
兩個月前,淘寶閃購全量上線。52天后,6月23日,淘寶閃購日訂單量突破6000萬單,帶動即時零售市場日訂單總量從1億單躍升至1.6億單,增幅高達60%;同一天,餓了么、飛豬正式并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
阿里的核心邏輯,是打通遠場與近場的消費場景:整合餓了么的300萬騎手運力與天貓的品牌資源,復用飛豬的高毛利酒旅業務,構建覆蓋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的超級平臺。
兩個月后,7月2日,阿里以真金白銀再次發起猛攻,僅僅3天后,日訂單飆升至8000萬單。
其中,非餐訂單占比超16%,約1300萬單,印證其正將高頻外賣流量導向服飾、美妝、3C數碼等低頻高毛利品類。這種 “以高頻養低頻” 的轉化,使阿里在美團腹地撕開缺口——半個月之前的天貓618期間,非餐即時零售訂單激增179%,也證明流量反哺的杠桿效應已然生效。
大消費”三國殺“戰事升級
面對阿里的凌厲攻勢,美團與京東各顯神通。
美團施展“鐵壁防御”:
斷臂求生:關停80%美團優選業務,聚焦閃購與小象超市,以 700萬騎手網絡和3元/單的極致履約成本筑起護城河。其閃電倉單倉日均處理130單(傳統門店僅6單),計劃2027年擴至10萬倉,誓將“30分鐘達”體驗標準化。
算法護城河:憑借 “神會員”體系(1.05億高粘性用戶貢獻60%訂單)和動態定價系統,美團未盲目跟進低價補貼,轉而以品質差異化死守中高端市場。
京東發起“側翼奇襲”:
倫理牌破局:以 “零傭金+五險一金全覆蓋” 直擊美團騎手保障痛點,28天內外賣日單量從100萬暴增至1000萬。截至6月19日,日單量已達2500萬,市場份額超31%。
品質壁壘:強制要求商家具備實體店堂食,杜絕“幽靈廚房”,并依托家電供應鏈優勢壓縮履約成本,將補貼火力集中在高客單價訂單(均價超30元)。
7月5日,行業單日總訂單突破1.6億單:美團1.2億、阿里系4000萬、京東2500萬,瞬時流量沖垮美團服務器,騎手時薪飆至百元,奶茶店庫存半日售罄。
三方混戰將補貼規模推至史無前例的千億級。高盛研報預測,三巨頭未來12個月總虧損將突破920億元,相當于每天燒掉2.5億元。
阿里補貼狂歡下的三重危機
這場爭奪衣、食、住、行一站式入口的搏殺,短期內,阿里可以靠鈔能力破局,長期來看,卻面臨三重挑戰:
首先是生態整合陷阱:餓了么履約網絡在一二線準時率達96%,但 三四線依賴代理模式,直營城市僅百余個。若無法快速下沉,增量天花板將提前見頂。淘系流量轉化仍受制于地域場景割裂——小鎮青年點外賣用美團,買衣服上拼多多的心智難破。
其次是盈利魔咒:500億補貼分12個月投放,按日均8000萬單計算,單筆訂單補貼約1.7元。而即時零售單均利潤僅0.5-1元,一旦補貼退坡,恐重蹈美團優選 停補后60%訂單流失的覆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里2025年需同步覆蓋AI投入(1300億)、股票回購(850億)與閃購補貼(500億),年利潤(約1200億)恐怕難抵支出,現金儲備(3743億)消耗加速,降本增效壓力較大。
還有商家出走風險:補貼期間,店鋪補貼、免傭減傭等措施保障了商家利潤,但中小商戶數字化能力薄弱,易淪為平臺數據養分。若阿里后續無法通過其他方式為商家賦能、降本,補貼期過后,能否真正跳出”補貼-虧損-擠壓商戶-商戶出走“的惡性循環,仍待時間檢驗。
終局:從補貼大戰到生態革命
巨頭廝殺中,一個共識日益清晰:當美團、京東、淘寶的APP首頁同時出現外賣、酒店、電商入口時,互聯網平臺正式進入“大消費超級APP”時代。決定勝負的,將不再是補貼金額的多少,而是生態協同的深度與效率。
生態協同深度:阿里能否跑通遠場進場近場融合,將8000萬日單轉化為200個核心品牌的數字化增量?美團的神會員體系與京東的供應鏈效率,哪個更能綁定用戶全生命周期價值?
履約成本革命:美團閃電倉能否在2027年實現10萬倉覆蓋,將配送成本壓至2元/單?京東復用物流閑置運力的故事能否驗證?阿里菜鳥倉配的分鐘級響應何時達標?
用戶心智重構:補貼終會退潮,質價比、 萬物半小時達的用戶心智留存才是真壁壘。若淘寶閃購能在補貼窗口期內,將“薅羊毛用戶”轉化為愿為即時優質、便利支付溢價的忠實客群,方能跳出零和博弈。
這場千億混戰像極了十年前的網約車大戰,當年,資本狂歡后,滴滴吞并Uber中國卻長期陷入盈利困局。而今,巨頭押注的即時零售,本質是爭奪線下消費的最后一張數字化門票。
無論最終孰勝孰負,消費者已用2元的瑞幸、7元的麥當勞投下現實的一票:補貼是巨頭的砒霜,卻是大眾的蜜糖。蜜糖消散,剩者為王,留下真實價值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