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國再次偉大”,“懂王”的路子走不通?美國媒體急得不行,向特朗普喊話,必須得抄中國“作業”。
日前,美媒《外交事務》雜志刊發了一篇文章,為特朗普建言獻策,指出如果美國想要在競爭中取得類似眼下中國的成就,就得學習中國在動員和組織生產方面的經驗,然后摸索出一套具有美國特色的產業政策。
文章認為,特朗普想讓“美國再次偉大”,關鍵在于美國的工業能否復興。
三個月前,特朗普挑起關稅戰,一來是想扭轉美國過大的貿易逆差,二來就是想利用關稅,逼迫美國制造業回流本土,提升工業產能。
也就是說,在美媒看來,特朗普確實找到了“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支點,但是該如何撐起這個支點,特朗普的路子不對。
當時彭博社就給特朗普澆了一盆冷水,認定“關稅不會讓美國重新工業化”,彭博社提出的建議和《外交事務》雜志類似,都是向中國“取經”,借鑒中國的經驗。
美媒認為,在工業生產方面,中國有兩樣東西最值得美國借鑒,一是國家的支持,二是專業的企業干專業的事。
前者能讓一項產業持續發展下去,而不會中斷,后者則會讓一項產業出現規模優勢,進而降低整個產業的成本,推動技術進步。
美媒拿中國的高鐵產業舉例,大概在20年前,中國啟動了高鐵建設,可當時中國的電力網絡根本撐不起高鐵運行,于是中國又開始大規模的電力投資。
誰能想到,當初電力投資打下的雄厚基礎,又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興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在美媒看來,中國的高鐵和電力產業能取得驚人的發展速度,首先得益于國家的支持,能在一個大的層面,協調調度各種資源,縮短新技術的研發周期,也能讓新技術盡快投入到工業生產中。
例如某些科研成果,從概念化到商業化,僅用了10年,這在美國根本不敢想象。
除了國家的支持外,也少不了那些具有競爭力且高度垂直整合的企業,簡單地說,就是專業的企業干專業的事,一些企業聚焦某一個板塊或者某一個賽道,這種路徑往往能培育出一些行業巨頭。
而巨頭的出現,又能加快某一產業內產品和技術的迭代升級,讓某一產業出現規模優勢。
為啥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比之美歐的同類產品,有明顯的成本優勢,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說實話,中國工業能有今天的成就,肯定不止美媒提到的這兩個點,但是如果美國工業能做到這兩點,勢必會有一波復興。
可問題就在于,“作業”不是那么好抄的,這就好比,有不少人知道,西天有經文,可真正取到真經,修成正果的,又沒幾個人。
先說國家支持這一塊,美國幾乎不可能借鑒中國,咱們是舉國體制,而美國是散裝的。
舉個例子,特朗普想要推行某一項工業政策,不光在聯邦政府層面,面臨民主黨的阻攔,另外在州層面,也存在個別州不配合的問題。
一個非常本質的問題,咱們的工業政策,是以國家未來和人民利益為導向的,而美國則是以選票為導向的。特朗普推一項工業政策,民主黨肯定出來干擾,他們不會讓特朗普的執政輕松。
即便特朗普的提議在國會獲得了通過,當工業政策落地的過程中,有些州可能不配合,比如某一項產業必須得放在加州。
而咱們都知道,現任加州州長紐森,屬于是民主黨陣營的,又和特朗普不怎么對付,紐森能讓加州配合執行特朗普的工業政策才怪。
再退一步說,即便國會和州都支持特朗普,可特朗普的任期終究是有限的,任期一結束,新上來的總統,能不能繼續貫徹執行他的工業政策,又是另外一回事。遠的不說,就是特朗普和拜登。
特朗普一上臺,幾乎把拜登任內制定的所有政策,都給推翻了。工業政策難以延續連貫,就談不上國家對工業產業的支持。
再來說企業,都知道制造業不好干,重資產,利潤低,為何美國會出現制造業空心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企追求利潤最大化,更偏愛互聯網和金融等高利潤的產業。
即便有制造業,也是把產能轉移到海外,自己只負責其中某一塊。
例如芯片制造,大多數美企只負責研發和設計,制造則由另外的企業負責。而中國很多制造業企業,追求的是全流程。
當美企只管研發和設計,輕視制造時,產能注定提不上來,也就不可能出現美媒希望的規模優勢。
中國的“作業”確實是現成的,也沒藏著捂著,至于美國能不能抄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