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公開的辦公電話,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群眾訴求的“第一響應線”,更是衡量治理效能的“隱形標尺”,是政府與群眾之間最直接、最便捷的“連心線”。然而現實中,一些地方的政務公開電話卻陷入“公開易、接通難”的怪圈:群眾滿懷期待撥打,換來的卻是一次次忙音、長久的無人接聽,甚至是“踢皮球”式的轉接。這種看似細微的“服務梗阻”,實則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表現,不僅消解著群眾的獲得感,更侵蝕著政府公信力的根基。整治形式主義,當從打通這些“沉睡的電話”開始,真正守好連接民心的“生命線”。
一、“接不通的電話”:形式主義的具象化呈現
政務電話的公開,本是政務公開的應有之義,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礎舉措。從國務院部門到鄉鎮街道,從職能部門到直屬機構,將辦公電話向社會公開,目的是讓群眾“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成事”。但當“公開”淪為“公示”,“暢通”變成“空轉”,這些電話號碼便成了應付檢查的“擺設”、裝點門面的“道具”,徹底背離了公開的初衷。
群眾撥打政務電話的背后,是具體而迫切的民生需求。或許是一位返鄉創業者想咨詢稅收優惠的辦理流程,或許是一位農民工要了解欠薪維權的途徑,或許是一位家長想確認學區劃分的政策細節……這些訴求不大,卻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這些問題不復雜,卻需要一句清晰的指引、一次耐心的解答。當電話那頭始終無人回應,群眾感受到的不僅是辦事無門的無奈,更是被忽視的寒心。
這種“形式大于實效”的現象,本質上是形式主義在政務服務領域的延伸。一些部門將電話公開視為“完成任務”,卻不關注“能否接通”;將“有人值守”掛在嘴邊,卻對“是否回應”漠不關心。更有甚者,為了應付考核,刻意公布“永遠占線”的號碼,或安排臨時工“象征性接聽”,對實質性問題推諉回避。這種“做表面文章”的心態,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異化為“為考核服務”的功利,讓政務服務的溫度在一次次無人接聽中逐漸冷卻。
二、“無人接聽”的深層病灶:服務意識與制度約束的雙重失守
政務電話接不通,表面是“人不在崗”,實則是“心不在崗”;看似是“管理疏漏”,實則是“責任空轉”。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服務意識的淡薄與制度約束的缺失。
從思想根源看,是“官本位”思維對“民本位”理念的擠壓。部分工作人員缺乏“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認知,將接聽群眾電話視為“額外負擔”,認為“辦大事者不拘小節”,卻忘了“大事”正是由無數“小事”累積而成。在一些人眼中,“接電話”不如“寫報告”重要,“應付上級”比“回應群眾”優先,這種價值排序的錯位,導致政務電話成了“可接可不接”的“邊緣工作”,服務群眾的初心在日常的敷衍中逐漸淡化。
從制度層面看,是“責任鏈條”的斷裂與“監督機制”的缺位。一些部門雖公布了電話,卻未明確接聽責任——“誰來接、接什么、怎么轉辦”沒有具體規定,導致“人人有責”變成“人人無責”;有的雖有制度,卻缺乏剛性執行,“首接負責制”淪為“首問推諉制”,群眾來電被以“不歸我們管”“找其他部門”為由隨意打發;更關鍵的是,監督考核的“指揮棒”沒有真正發力,“電話接通率”“問題解決率”未納入核心考核指標,即便長期無人接聽,也鮮有問責,這種“低代價”甚至“零代價”的失責,助長了“懶政怠政”的風氣。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這是治理精細化不足的體現。在數字化政務快速發展的今天,一些地方過度追求“線上平臺”的建設,卻忽視了傳統電話渠道的“兜底”作用。誠然,“一網通辦”“智能客服”是進步,但對于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農村地區網絡信號弱的群眾而言,電話仍是最可靠的求助方式。放棄對“基礎渠道”的堅守,本質上是對“全人群服務”理念的背離,是治理“大水漫灌”而非“精準滴灌”的表現。
三、守好“連心線”:以實效整治形式主義的突破口
政務電話的暢通與否,看似是“小事”,實則是檢驗作風建設的“試金石”。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妨以打通政務電話為突破口,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群眾感受到作風轉變的實效。
首先,要重塑“民心為上”的服務理念。 政務電話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民心工程”。每一個未被接聽的電話,都可能是一次信任的流失;每一次及時的回應,都能累積一份群眾的認可。各級政府應將“接好每一個群眾來電”作為作風建設的基本要求,通過專題教育、案例警示等方式,讓工作人員深刻認識到:電話那頭是群眾的期待,話筒這邊是政府的責任。要把“群眾滿意”作為最高標準,讓“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從口號變為行動,讓“為人民服務”體現在每一次耐心的接聽、每一次清晰的指引中。
其次,要構建“閉環管理”的制度體系。 解決“接不通”的問題,不能依賴“自覺”,必須靠制度“兜底”。應明確電話接聽的責任主體、工作時間、轉接流程,確保“崗在人在、人在責在”;建立“首接負責、全程跟蹤”機制,接聽人員即便無法直接解決問題,也需做好記錄、協調轉辦、限時反饋,杜絕“一掛了之”;完善應急補位制度,通過輪班值守、AB崗互補等方式,避免“人走茶涼、線斷音絕”。同時,要定期梳理群眾來電的高頻問題,形成“常見問題清單”,讓工作人員“答得準、辦得快”,提升服務專業性。
更重要的是,要強化“剛性約束”的監督問責。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執行的關鍵在于問責。應將“電話接聽率”“問題解決率”“群眾滿意度”納入部門績效考核核心指標,與評優評先、干部晉升直接掛鉤;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定期對政務電話進行“暗訪測試”,測試結果公開通報,讓“不作為”無處遁形;暢通群眾監督渠道,設立“電話服務投訴平臺”,對多次無人接聽、故意推諉的行為,不僅要問責具體人員,更要追究部門負責人的管理責任。唯有讓“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常態,才能倒逼責任落實。
同時,要推動“傳統渠道”與“數字手段”協同增效。 不能因強調電話暢通而否定數字化升級,也不能因追求數字化而放棄電話渠道。應優化智能語音系統,對政策咨詢、流程查詢等常見問題實現“秒答”,對復雜問題自動轉接人工;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群體,開通“一鍵直達人工”綠色通道,保留“人工優先”的選項;定期分析未接聽電話的時段、原因,動態調整人力配置,讓技術賦能與人力服務形成互補,既提升效率,又保留溫度。
結語:從“接得通”到“辦得好”的治理進階
政務電話的“接不通”,是形式主義的冰山一角;而讓電話“接得通、答得準、辦得好”,則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要求。這不僅關乎一個部門的形象,更關乎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信任紐帶。
當每一個政務電話都能被及時接聽,每一個群眾訴求都能被認真對待,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服務效率的提升,更是作風建設的實效。這要求各級政府拿出“釘釘子”精神,從“小事”抓起,以“實效”說話,讓政務電話真正成為政策解讀的“直通車”、民情反饋的“快車道”、干群連心的“暖心線”。
形式主義的整治,從來不是“一陣風”的運動,而是“實打實”的堅守。從暢通政務電話開始,用每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積累群眾的信任;用每一次作風的轉變,夯實治理的根基。如此,才能讓“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從愿景變為現實,讓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心貼得更近、連得更緊。
作者:李曉偉
內容合作、報料通道:關注“中聞世界”抖音號、快手號、視頻號、頭條號、網易號、百家號等新媒體平臺客戶端賬號私信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