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于李漁(1611—1680年)這位人物,我之前沒有太多了解,只是在大約40年前,剛開始學習古典詩詞時,翻閱過他的《笠翁對韻》,那是舊時學習古體詩、對聯的入門參考書。近年來,我在研究白酒和美食,頻繁接觸到“李漁”這個名字,而且閱讀了他著名的隨筆集《閑情偶寄》。他的這兩部作品都寫得美輪美奐,特別是《閑情偶寄》,表達了他對生活美學全方位、理想化的追求,從飲食、衣服、文具,到居室、風光、養生心態、寫作方法,無所不談,都滲透了強烈的生活美學情調。《閑情偶寄》自1671年出版以來(當時李漁61歲),350多年間不斷再版,如今也有多個版本流行,是生活美學的經典性著作。
2025年2月,我到浙江金華(李漁故里)考察餐酒搭配,金華市有一條大街就命名為李漁大道。金華市蘭溪區李漁的故里下里村(現在稱“夏李村”),建有李漁的故居紀念館和芥子園紀念館,感受到李漁在生活美學領域的巨大影響,由此進一步閱讀李漁的傳記及作品,對這個人物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進而了解了這位生活美學大家一生與貧困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也理解了他所屬的那些常常被主流文化所淹沒、但又是最大多數人群的真實生活狀態。
二
李漁的祖籍是浙江金華蘭溪縣,他們家原來可能是貧苦農民出身,十代以來沒有人做過官,他父親經商,到了江蘇的如皋。蘭溪一帶的商人,在外面經商的30%生活美學家李漁的真實生活都在如皋,可能是親戚同鄉多,李漁的父親到那里去做藥材生意,家境算是有所起色。李漁于1611年(明萬歷39年)出生在如皋。李漁從小喜歡讀書,而且聰明伶俐,他家里人就想培養他專門讀書,通過考科舉的方式改變身份和命運。要考科舉,按照當時的規定,必須回到原籍去考試,明朝對科舉考生的籍貫要求極其嚴格,比現在的高考對學生的籍貫要求還要嚴格(其實現在的高考籍貫管理,就是因襲了科舉考試的籍貫管理)。為了考科舉,李漁一家又遷回了浙江老家蘭溪,這時李漁的父親病故了,他要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
在如皋,李漁17歲時,由父母做主,娶妻徐氏。徐氏家是蘭溪升堂村人,離下里村只有十來里路,家里也在蘇北經商,這兩家既是老鄉,在外地也是商人同行。徐氏比李漁大幾歲,出身普通農家,沒文化,可能長得也不太漂亮,但勤快能干、善良賢惠,深得李漁父母的喜愛。那時候李漁已經開始讀書,滿腦子是才子佳人的夢想,所以對這門婚事不太滿意,那時候他就發誓,結婚后要到揚州去買幾個美女做妾。后來他不斷地尋花問柳、買婢納妾,對婚姻不滿,是他的一個借口。
李漁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成功。1639年(明崇禎12年),李漁29歲,他第一次到杭州,參加鄉試落榜而歸;1642年(明崇禎15年),李漁32歲,再次到杭州去參加鄉試,此時北方的農民起義如火如荼,滿洲軍隊也在持續地進攻中原,聽到杭州可能也會淪陷的消息,他沒敢再去考試,中途就跑回了家。此后,便是明清鼎革之變。兩年后,李自成入北京,崇禎帝自縊于煤山,不久后清軍入京。清朝初建,一直處于不斷的戰亂之中,沿海有鄭成功割據,南方晚明的勢力也不斷地襲擾,后來又出現了吳三桂等“三藩之亂”。等到清朝政局稍微穩定、可以重開科舉時,已是1647年,李漁37歲了,他覺得自己的盛年已經過去,而且走科舉那條路風險很大,他就選擇了另外一種人生。
1645年—1646年,李漁曾經在金華做過當地官員許檄彩的幕僚,在這段當幕僚的時間里,他倒是嘗到了官場的滋味,而且納了第一個妾曹氏。1646年,金華被清軍攻破,當時金華的守城主將朱大典在城內的名勝八詠樓附近引爆殉國的火藥庫。城破后,清兵屠城三日,死難5萬余人,李漁曾經有詩記錄這一慘禍:“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頭如雨落。”金華陷落后,李漁回到老家,買了一塊地,建立了他的第一個鄉村別墅:伊山別業。這時他已38歲了。
李漁小時候,家里給他起的名字叫李仙侶、字謫凡、號天徒,這是父母對他寄予希望的體現。1638年,他改名叫李漁、字笠鴻、號笠翁。他為什么改名叫“漁”呢?因為他的妻子徐氏只給他生了一個女兒,20年過去了,再沒有生兒子,他娶的妾也沒給他生兒子。為了生兒子,也是他后來多次納妾的一個理由,徐氏也認了。在那個時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了生兒子,他有病亂投醫,請了風水先生給看風水,可能他改名也是風水先生建議的,因為“魚多籽”,寄托著可以多生孩子的愿望。那個風水先生也很搞笑,他到李漁家里看風水,發現李漁和妻妾都在一張床上睡,就說你們得分開睡,這樣才能生兒子,李漁采納了這個建議。其實,原來妻妾在一張床上睡,可能是因為房子少、錢少、床少。不過即使分開睡了,他們也沒有生兒子。
李漁對伊山別業是比較喜歡的,這是他第一次建自己的“園林”,他在后來的詩文中描述了田園的美好,還曾經回憶說鄉居這三年他過的是神仙般的生活,寫下了不少美麗的田園詩,如:“我愛江村晚,家家釀白云;對門無所見,雞犬自相聞。”“我愛江村晚,門無顯者車;道旁沽酒伴,什九是漁樵。”
鄉居的神仙般的生活一直是他的一個虛幻而美好的理想,實際生活并不是那樣的。李漁本來想在伊山別業附近修個水壩,把水堵起來,這樣他就可以乘船出行,但是修水壩受到了另外一個村落人的反對。他就到金華去找自己認識的官府的人活動,讓官府支持他、批準他修水壩。但是,反對他的人也找官府人活動,反對還成功了,這樣他不僅不能修水壩,在鄉里還得罪了鄉親,都住不下去了。同時他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在農村養活一家人是多么艱難,他在城里生活過,知道在城里才能賺到錢,要賺錢得進城,還得進大城市。于是他決定搬家,搬到更大的城市:省城杭州。
1651年,李漁賣掉了伊山別業,搬到了杭州。在杭州,他找到了自己此后終身的生存基礎:寫作。先是寫劇本。當時杭州的文化業比較發達,有多個戲班子,也有多個書店和印書的書坊。李漁觀察到了城市里人的生活,有些人生活得也很緊張,節衣縮食的,但是他們會用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去看戲,買戲票的時候會難得地大方一把。他覺得這是一個商業機遇,于是他在杭州開始了寫劇本。他的劇本寫得不錯,主要是詼諧幽默、有懸念的喜劇,有一段時間供不應求,催稿的人等在家門口要稿件,他算是撈到了在城里的第一桶金。
1659年,李漁在杭州納了個妾汪氏。1660年,李漁50歲時,汪氏給他生了他的長子。此時李漁的家庭條件略好了些,才把大女兒淑昭嫁出去,淑昭已經32歲了,李漁的女婿叫沈因伯,比淑昭小七八歲。沈因伯和淑昭相處得還不錯,后來家庭書坊和園林的運營,全是他們打理的,這樣李漁才騰出精力出外尋訪和寫作。
第一個兒子出生時,李漁是非常高興的;到第二個兒子出生時就有點兒發愁了,因為多一個孩子多一張嘴吃飯;到第三個兒子出生時,他就不勝其累了,那時候家里人多,妻妾、兒女加上仆役近50口人,這50口人靠他一個人養,他多次嘆息:累啊!
公元1662年,李漁決定搬家到金陵(今南京),他搬家到金陵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南京的印書業和娛樂業都遠比杭州發達。他的很多作品被別的書坊抄襲印刷,別人掙錢他卻掙不著,原創者的版權沒有保護。他到南京直接開書坊,自己出版自己寫作的作品,這樣可以防止他人盜版,獲得更多的收入。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廟是當時戲院和妓院的密集區,河上畫舫如織,兩岸艷幟高張,笙歌之聲不絕于耳,明末一些著名的妓女群集于此,尤以秦淮八艷最為著名,如董小宛、陳圓圓、李香君、柳如是、顧媚等。李漁是劇作家,他的戲劇里的女主角多半都是歌姬,他的作品也要通過戲院上演,搬到南京去,有助于擴大他的生意。
遷居南京后,李漁先建立了自己的書坊,名叫翼圣堂,開始了他自寫自印的業務。后來他又建立了一個園林名叫芥子園,芥子園和翼圣堂都是他的“公司”名稱。同一本著作,有時候既在翼圣堂出版,又在芥子園出版。李漁的名著《閑情偶寄》是1671年由翼圣堂首次雕版刊行的,《笠翁傳奇十種》也是翼圣堂刻本。作為作家和戲劇家的李漁,他出版的書有一部分是自作,另一部分也要約稿,他通過約稿出版的書有《尺牘初征》《尺牘二征》《資治新書》等。作為出版家,李漁慧眼獨具,他出的這些書銷路不錯,《尺牘初征》《尺牘二征》《資治新書》等書的作者都是揚州的鹽商和各地的官員,李漁通過征集他們的稿件,找機會和官員拉關系,成了他的另一個收入來源,當時人稱“打秋風”。打秋風,過去理解為是白吃白要,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咨詢服務業,比如他把官員的書信、簡牘和行政案例記錄下來,對官員來講是提高官場名聲的機會,對其升遷是有利的;對其他想當官的讀書人來講,這些書是他們學習官場實用文書的重要基礎教材。李漁的這種“打秋風”,類似于現在所說的版面費。通過這種方式,李漁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和官員建立起密切的聯系之后,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也可以促進他的戲劇和其他作品在各地的銷售。
作為出版家的李漁,他選擇出過一本畫冊:《芥子園畫譜》,是他去世后才出版的,但他作了序,直到現在,《芥子園畫譜》還是中國畫的入門基礎教材。李漁去世后,芥子園書鋪在沈因伯的維持下還運營了20來年,《芥子園畫譜》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金陵居住期間,他的收入增加了,眼界也開闊了,盡管依然入不敷出,但是他做了平生的六次壯游:第一次是到北京,這是他首次到京師;第二次從北京經山西,到了西北的陜西、甘肅,最遠行至河西走廊的張掖、武威一帶;第三次是越過南嶺到了廣東;第四次是到福建;第五次是到湖北漢陽;第六次是再過京師。此前,他的活動范圍只是在浙江金華、杭州一帶。這幾次壯游,開闊了他的眼界,也給他帶來了另外一些機遇,當然也有悲傷。
1666年(清康熙5年),李漁56歲,第一次遠游到京師。他到京城,一方面是約稿,結識更多的達官顯貴,同時也讓這些達官顯貴給他寫介紹信,到各地走一走。那時他已經是比較有名的作家了,而他編的《尺牘》《資治新書》也在國內有影響,西北的官員對此更感興趣,當地的地方大員邀請他去西北,所以他直接從京師經山西到了陜西。在山西的平陽,當地的官員幫他買了一個姓喬的妾,他開始叫她喬姊,后來在書面中又稱他為喬姬。行到蘭州時,1667年,當地官員又給他送了另外兩個妾,一個姓王,后來他稱她為王姬,另外一個妾沒留下姓名。喬姬和王姬當時年齡都很小,十三四歲左右,出身貧家,有姓無名,淪落到被賣身為婢的地步,也沒有文化,但卻是兩個天才少女。喬姬是山西人,聽著李漁作曲、當地官員家里演奏的南方樂曲(類似于現在的粵劇、昆曲之類的),她居然聽一遍就能記住里面劇情是什么、人物說的是什么,李漁感覺很奇怪,就再問一些劇情細節,她都能說出來,問她能不能學會“吳音”(江浙一帶的發音),喬姬說沒問題。李漁隨行從家里帶了一個妾過去,她會說吳語,由她來教喬姬學吳語,僅僅半個月,喬姬說起吳語來,已經完全沒有原來的山西口音了。李漁教她讀書認字,她過目不忘,到蘭州時,她已經學會唱戲了,唱的還不錯。在蘭州又遇見了一位流落到當地已30多年的蘇州老樂師。李漁覺得喬姬扮相好,唱旦角可以,但還需要一個唱生角的扮演男生,剛好蘭州的官員又給他送了兩個妾,他讓王姬來扮演生角,女扮男裝,居然也很神似。那位蘇州老樂師負責培訓喬姬和王姬學習唱戲曲,同時培訓另外兩個姬妾,但在培訓的過程中發現另外那兩人實在太笨,學不會,而喬姬和王姬冰雪聰明,稍微一點撥,什么都學得會。一兩個月后,老樂師說她們已經可以給他當老師了。李漁也大受鼓舞,由王姬和喬姬作為主角,建立了他的家庭戲劇班子:李家班。
從蘭州回金陵,路過華山,他帶著這四個小女孩登山,本來他不想讓這幾個小女孩去的,但這幾個小女孩受到他的鼓舞,也亢奮了起來,非得要去。這可以理解,這些孩子本是貧家女兒,沒有人重視,現在她們的才藝得到了重視發揮,所以便跟著他一起登山,走到了華山險處、傳說韓愈驚恐投書的地方,她們居然陪著李漁一起登了上去,鞋襪都磨壞了。面對著雄偉壯觀的華山,李漁不禁作曲,而這四位美姬高聲唱和,一時以為盛事。過徐州時,李漁用他李家班的幾位演員,給當地的官員表演了一次,獲得了滿堂喝彩。喬姬對他說,以后你的戲劇不用給別人演了,那樣版權沒法保證,咱們自己演,自己也有收入。喬姬和王姬這兩個冰雪聰明的天才少女,理解李漁對音樂的感受和詞曲的意境。李漁曾說過平生有兩個技藝是無法傳授給別人的:一個是修造園林的設計方案,另一個是對音樂的理解。而喬姬和王姬對音樂的理解極其到位,甚至超出了他的想象。他竟然進入了戀愛的狀態,認為這是天上給他送來的、讓他音樂得以實現的天使。但好景不長,在訪問漢陽時,喬姬因為勞累過度,加上氣候不適,19歲就去世了。次年,他帶著王姬到北京,王姬也去世了,也不到20歲。這兩位天才少女的去世,對李漁的打擊很大,家庭戲班也由此解散。
1676年,李漁又決定搬家了,這回是搬回杭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兩個兒子長大了,要參加科舉,和他一樣,還得回浙江老家參加考試。另外還有兩個原因使他在南京難以再居住下去:一是他的名氣大了,羨慕嫉妒恨的人就多,攻擊他的人就多。有攻擊他的生活方式的,有攻擊他的道德問題的,也有把他跟政治問題扯上邊的,說他跟吳三桂有勾結,等等。樹大招風,他在南京待著不太行了。二是他此時已經65歲了,他原來結交的那些官員差不多和他年齡相當,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世了,他在官府里的根基也受到了影響。有些新任的官員并不買他的賬,反而支持攻擊他的那些書商。他的收入也下降了,喬、王二姬去世后,戲班子解散,這個戲班子也是他重要的經營收入來源,現在收入來源減少,不再能維持他在南京那種呼朋喚友的社交生活。他決定再搬回杭州。
這時李漁的經濟狀況已經比較窘迫了,在杭州新建的園林叫層園,沒有完全按他的意愿建好,反而因為負債累累而飽受困擾。也就在搬到杭州不久后,他的正妻徐氏去世了,這對他也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徐氏對他蓄妾非常包容,而且幾十年來辛辛苦苦地幫他操持家庭,他對徐氏的回憶也令人動容。再搬到杭州后,李漁因勞累、憂慮,大病了多半年,后來恢復了過來,繼續寫作。1680年,70歲時,李漁在杭州去世。
三
李漁是位標準的生活美學家,他把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當作有意蘊的美來追求,他不僅撰寫出了生活美學的著作,也以唯美主義的實踐呈現出生活美學行為。
他喜歡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他酷愛鮮花,他甚至說他的命就是花給他的,各司一時,春天以水仙、蘭花為命;夏天以蓮花為命;秋天以秋海棠為命,冬天以臘梅為命。如果沒有花,他就沒有命了;如果一季沒有這些花,就要他一季之命了。有一年,水仙花開之時,家里沒有錢了,他還要買水仙花,家里人說算了吧,都沒錢了。他說這就等于他少了一季的命,便找他一個妾借了簪子、耳環,把它們當了,把花買了回來。他看花,有很多講究,比如看梅花,如果要到山上去看,必須帶個帳篷,三面是實的,一面是打開的,帳篷里面設爐炭,溫火暖酒,可長期看花;如果在平地梅園中看花,就設紙屏風、樹扇,再附以平頂,四面設窗,可開可閉。此屏風不僅可以觀梅花,所有花都可以看,常年可以使用,他將其稱之為“就花居”。因為梅花開放的季節也有風,風的好處是能把香送來,但風也帶來了寒。要看花,還要避風寒,就得有專門的這種設施。由此看來,在那個時候,他就是自己帶著帳篷出去露營看花的。
在《閑情偶記》的“種植部”,他寫了牡丹、梅、桃、李、杏、海棠、玉蘭、山茶、玫瑰、梔子、芍藥、蘭花、水仙、罌粟、雞冠、蝴蝶花、菊花,等等。他對花的理解,也跟文化品格聯系了起來,比如他解釋牡丹為什么是“花之王”:因為傳說武則天有一天命百花同時開放,結果第二天別的花都開了,只有牡丹沒開,武則天很生氣,把牡丹園毀了,把牡丹扔到了洛陽,但在洛陽牡丹照樣開花;而且,牡丹花只是向陽才開花,背陽不開花,“人主不能屈之,也就無人能屈之”,即使是帝王之尊,也不得不屈從此花之天性。所以他認為牡丹作為花王,當之無愧。
李漁賞花的記載里有很多有趣的、傳奇式的說法,比如他說任何草木皆有情,杏樹更是風流樹,杏樹如果不結籽,就以處女常穿的裙子放在樹上,杏樹就會結實累累,他還說這是他親自試驗過的,不知是否是事實。
李漁酷愛園林藝術,他曾三造園林:一是伊山別業,二是在南京建的芥子園,三是在杭州建的層園。因為他財力有限,買的地面積不大,園子面積也不大,但是在建園過程中,他發展出很多建園的美學理想。這些美學理想有時候還實現了,他給別的一些財力雄厚的達官顯貴幫助設計園林時,常把自己的一些美學理想付諸實踐。
李漁喜歡美食,在《閑情偶寄》里記錄了一些美食的烹飪方法。他喜歡的美食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美食,比如熬粥、煮飯、做湯,等等,他自己發明了把蝦、調料打碎,融入面粉里做面條的方法,自稱“五香面”和“八珍面”。當時交通不像現在這么方便,北方的水果南方吃不到,所以到北方他吃到了葡萄,覺得很驚奇,還專門為葡萄做賦;在真定吃到了真定的梨,為真定的梨做賦;到了嶺南吃到了荔枝,為荔枝做賦。他喜歡的美食,都是模樣漂亮的,比如他喜歡螃蟹,洗后非常干凈;他不吃甲魚,對海參也沒多大興趣。他吃螃蟹的心得是螃蟹要整個蒸煮著吃,不能切碎了、或者加其他調料炒,那樣就破壞了螃蟹的鮮味。螃蟹蒸煮之后,還要親手剝著吃,他說吃螃蟹就像嗑瓜子和吃菱角一樣,必須親自動手,如果不是在動手那一瞬間冒出的香氣就不好吃,等著別人給你剝好了也不好吃。
李漁喜歡美女。他反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這種觀點,主張女子應該讀書、習字、學藝。說女子讀書習字,不僅此后受益無窮,在她初學時就很養眼,只要在案前攤開書本,手捏柔毫,坐在綠窗翠箔之下,女子讀書便是一幅圖畫。
他認為人生的目的是快樂,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都有享受快樂的權利,而且都能在自己有限的條件下找到快樂。他給每一種人都提供了尋求快樂的方法,說達官顯貴雖然條件好,但是工作也繁忙操心,他們的快樂就要以心為樂,盡量地放松;富人有錢了,行樂方法就是散財,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搞慈善活動,因為錢已經夠花了,散財就能得到快樂;窮人快樂的方法就一個:退一步說。凡事都退一步想,因為你現在的狀況是最好的,比如冬天你在屋子里覺得冷,那你出去在風雪中走一圈,回到屋里就覺得屋里暖和了——這就是“退一步說”——因為有比目前生活還糟糕的境遇,要在現有的境遇下盡量地尋找快樂。無論春夏秋冬,都有快樂,他提供了各種春夏秋冬四季游樂的方法和建議。
李漁認為沒有一種病不是自己可以通過心理調節治好的,“醫者意也”,靠意念來治病,用現在的話說就叫心理療法。他提供心理療法,也提供了幾副“藥”,比如“天性酷好之藥”。當一個人身體不好時,你給他喜歡吃的東西,他吃了可能就好了。有一次他染了瘟疫,到了吃楊梅的季節,醫生建議他不能再吃楊梅了,但他聽到門口有人叫賣楊梅的聲音,就使勁要求家人給他買,家里人熬不過,就給他買了一些,他吃了之后,病居然全好了。所以他覺得自己的天性酷好之物,就是一種救病治病的藥。他還認為“急需之物”也是一種藥,人不分貴賤,都有急切所需之物,比如窮人所需者財、富人所需者官、貴人所需者升擢、老人所需者壽,等等。如果沒得到,就會得病;如果得到了,病就好了。還有一味藥叫“生平痛惡之藥”,是說一個人如果病了,但他生平痛惡切齒的人突然死了,這事情也可以當藥治好他的病。
四
唯美主義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只是李漁生活的一面,他生活的另一面卻是異常艱辛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致富只有幾種方式:第一是當官,當官并不是俸祿有多高,而是灰色收入多,所以當官的人富;第二是當地主,在農村多買地,再租給別人種,也是穩定的收入;第三類就是在城市里從事工商業,從事小工商業者是城市平民,他們通過從事工商業,積累有了規模,就成為比較大的商人。
李漁選擇的職業方式是寫作和出版。由于種種原因,他沒有去通過考科舉走當官這條路;他也沒有在農村有足夠的資本買地,再把地出租出去盈利。后來他感嘆自己艱辛時,就說沒當官、沒當地主是他生活窘迫的一個原因。寫作和出版這種職業使他可以不在農村住,他在農村住過,盡管后來回憶說是神仙般的生活,但是由于跟鄉里人的矛盾,實際上他感覺受到了欺壓,回到農村并不舒服。在城市里,他也是住在城鄉結合部,既有田園風光之美,也有城市里商業發達的便利。他選擇的職業,按理說是能掙一點錢的,他也確實掙了點錢,要不然也不會三次建園子,而且養了一大家子人。但他每次建園子時,都要借錢,當自己賺的錢和建園子支出的錢接續不上時,就會受到債主的逼債。最后一次他搬到杭州建層園,搬離南京之時,把家里的一些生產工具、甚至妻妾的首飾都當了,還了債才離開南京。建層園錢不夠、無法完工時,他被迫向能幫助他的熟人朋友發公開信《上都門故人述舊狀書》,直接要錢。在那封信里,他抱怨問:天下之人,有貧過我湖上笠翁的嗎?他說自己沒有“溝洫之大納,而有江河之瀉”,意思是進的少,出的多。別人都說他肆意揮霍,他辯駁說其實他那些揮霍的豪舉,“非自為之,而人為之也”,吃頓飯,都是朋友給請的。還說他家里的幾位歌姬,也是別人送的,不是自己買的。等等。
李漁是貧窮嗎?
他的貧窮,不是絕對貧窮,是相對貧窮。是他的收入不能支持他過理想的那種生活,比如足夠面積的園林,還有實現其美學理想的家庭劇團,等等。他有些商業頭腦,經營的書有些是暢銷書,但由于沒有版權保護,出現了很多盜版,收入受到了損失;另一方面,他為了維持自己形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提高自己的關注力、吸引眼球,就要做一些夸張的表現活動,比如家庭劇團,主要起的就是這個作用,是做給別人看的。他建園林,也是遵從時俗,像達官顯貴一樣建立一個會所進行社交活動,在很大程度也是他的工作需要。簡單來說,他對美好生活的要求,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他的收入支撐不了這樣巨大的支出,因此導致了他的這種貧困感。
但對于美的、理想的生活不可遏制地追求,使他不思悔改、非常投入地付出。實際上他本人屬于過勞而死,他修層園時已是六十七、八歲的老人了,貧困交迫,又要建園子,又要搬家,在建園子的過程中,妻子也去世了,給他的打擊非常大,病了將近一年,病稍好一點,他為了還賬,還得重新再編輯、寫作。他那兩位家庭劇團的臺柱子演員喬姬和王姬,其實也是過勞而死。喬姬產后一個月就陪他到武漢,到湖北漢陽演出路途中遭遇了陰雨,得了肺炎,沒有得到休息,連續在臺上表演,下臺后還要給達官顯貴的夫人們傳授美容美飾、穿衣打扮的經驗,由于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治療而去世了。王姬也是在北京,懷孕了還持續工作而去世的。
李漁在杭州的層園建在西湖附近的山上,可以看到西湖,他有時想起兒時媽媽帶著他走到西湖邊上說:這風景這么好,是多么有福的人才能住到這兒。等他住到這兒的時候,他心中有無限感慨,他知道了這種“福氣”是付了多少代價才獲得的。
我們現在讀李漁的作品,一部分是他自己貧困交加、疲憊奮斗的記錄,另一部分是他展現出來的唯美主義的休閑生活。比如這兩首詞:
綸竿書卷一齊拋,盡日枕詩瓢。貪貧愈懶忘生計,三餐粥飽后難消。西子湖頭濯足,東坡堤畔伸腰。尋芳無日不花朝,紅紫論肩挑。桃李雖經戕伐盡,山深處野卉偏饒。四季蘭邊躑躅,萬年松上凌霄。
身慵無力鼓輕橈,一葉任風飄。青簾遇著隨沽酒,霜林岸落葉堪燒。不必多攜飲伴,二三白發漁樵。歸來蓬戶不須敲,有犬吠林皋。山童自識開門待,左接杖右接詩瓢。一枕生涯已足,三餐活計全消。
仿佛他已經完全財務自由了,過著神仙般的田園生活。
另外一種卻是《上都門故人述舊狀書》的泣訴。
哪一種生活是真實的?
都是真實的!
李漁的真實生活說明了一個事實:任何美好的生活、任何生活的美學,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他的出色和偉大之處在于:在痛苦的生活中也要追求美好。大概所有的生活美學著作都是如此,都是把“徹骨痛”化作了“瓊琚詞”。
五
在某種方面,李漁代表的是古代生活中的一個最大多數人的群體,這個大多數人的群體常常被我們所忽視。
在朝代鼎革之際,出現了幾種人:
第一種人是史可法那樣抵抗到死的官員,先殺了自己妻妾,自己或投河、或上吊,以身殉國(這里的“國”是他當時所服務的朝廷)。這種人很少,如果這種人多的話,清兵也不至于從關外打到江南了。
第二種人是各地成批投降清軍的明朝官員。這些人本來應該忠誠于明朝的,但明朝到了將亡的時候,確實已沒有了支撐的力量,最根本的原因是皇族沒有能做出正確決策的人了,不僅原來的崇禎皇帝做不出正確的決策,后來建立的幾個南方的流亡政府的皇帝也做不出正確決策。這是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當皇帝和他那個少數人的決策圈子做不出正確決策的時候,大多數官員反而想去投靠能做出正確決策的新生政治力量,無論這個政治力量是從本國農民起義形成的,還是像滿洲那樣外來形成的新生力量,只要他們能做出讓這些官員們可以執行、而且可以生活下去的決策,官員們就投降。所謂“名臣擇主而侍”。明清鼎革之際,投降的明朝官員遠多于死戰抵抗的官員。
第三種人是不想投降、也抵抗了的官員和讀書人,只能接受現狀,但是在思想上、文化上他們還懷有對舊王朝的忠誠,有所謂“家國之恨”,如傅山、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這種人其實也是少數。
第四種人是沒有功名、也沒有地位、更不是職業軍人的老百姓,這一類人是大多數,在兩個軍事集團爭斗的過程中,誰勝了老百姓就服從誰。李漁就屬于這些人中的一員。一個人從對舊王朝的忠誠轉成對新王朝的服從,會有一些過程,也有一些困難,比如要剃發,李漁也自嘲自己剃成和尚了,但也就是有那么一絲的不適,然后他們就適應了,李漁也自問過,知道自己不是那種先殺了妻妾再去投河的人,那就好好適應新的生活吧。
當時代巨變過去了,在書寫歷史時,我們會發現書寫歷史的人有兩個身份:第一個是勝利者,第二個是文化人,有書寫的權力。后人看到的歷史都是有書寫歷史權力的人寫的,勝利者會杜撰他們的英雄譜系,而有文化的人也會美化自己的一些行為。所以在歷史文獻中,我們見到的要么是勝利者王道之師的英雄故事,要么就是被迫投降了、又堅持自己所謂的忠誠和人格信念的這種文人的自述。在讀晚明史時,我們能看到文獻最多的在所謂天崩地解的巨變之時出現的著名的文化人物有顧炎武、黃宗羲、傅山等,還有已經投降了清朝、但心里又總是有歉疚的錢謙益和王鐸等。但是,史可法是可以作為前面英雄譜系中的人物來寫的,滿人作為勝利者,也要重建社會對自己的忠誠,所以會通過褒揚曾經是戰場上的敵人、但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人,建立起忠義的形象,史可法的形象是可以留下來的,就像元朝人給文天祥立英雄傳一樣。
受文獻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歷史多是勝利者和那些有人格理想的文化人如傅山、黃宗羲、顧炎武等人寫下的,這些人在實際歷史過程中都是少數。歷史過程中數量最多的人是整建制投降的官員和不得不服從的老百姓。對老百姓來說無所謂,城頭變換大王旗,誰來了都是皇上,只要新的統治政權能夠建立起穩定的秩序,不陷入流離失所、人相食的慘境,老百姓就服從了,就燒高香了,就在這種情況下追求自己能追求到的一點快樂生活。李漁,就是這個大多數人群中的一員,而且由于他還有一定的文化話語權,所以他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在閱讀李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想到他背后大批的城市的自由民。
但是李漁不是個失敗者,他是從農村到城市、自己創業取得了成功的成功者,盡管他的成功付出了重重代價,但是無論是文字、還是當時的戲劇表演,他都取得了成功。從這個角度上講,李漁又是一個少數人群體的代表,大多數人是過著辛苦的生活,沒有留下文字,他們的生活也沒有被記述。李漁的作品之所以在當時能夠流行,從另外一個角度折射出當時哪怕在最貧困的市民社會中,也需要他那些能帶來美好想象的作品,來滿足人類天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
就天賦而言,李漁是具有出色的文學才能的,但是他要謀生,實際上主要從事的是商業化的寫作。他一生寫作有500多萬字的作品,大量的是劇本和小說。商業化寫作,簡單地說就是什么賺錢就寫什么,他寫過的劇本有《憐香伴》《風箏誤》《意中緣》《玉搔頭》等,小說有《無聲戲》《十二樓》等,還寫過淫穢小說《肉蒲團》。
李漁寫的戲劇基本上是兩類:一類是才子佳人的喜劇,大團圓結局的那種;另一類是傳奇類的,滿足觀眾的傳奇欲望。有評論家說他的戲劇格調不高。不過,需要滿足大多數觀眾通俗的娛樂需求,格調也只能那樣了。
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他在宴會上扮演的也是說說笑話、講講段子的那種滑稽人物,他自嘲自己屬于東方朔那樣的人物。
當時還流行一些實用文牘,除了編過《尺牘初征》《資治新書》等之外,李漁還編過蒙學讀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中小學教材,《笠翁對韻》和《芥子園畫譜》就屬于這樣的中小學教材,這類書銷售量是最大的,賺錢是比較多的。
在他所有的作品里,具有理論高度、也能反映出他思想深度的是《閑情偶寄》,這本書用他自己的話說完全是自己的心意,來自于自己發自內心的創造。這是一本現在讀起來也非常經典的生活美學著作,其中關于詞曲的部分很受戲劇理論家的重視。李漁在戲劇方面的公認貢獻是對各種角色的定義和劇情結構形式化的展開。
按照嚴肅文學的標準來看,李漁其實也留下了一些很有深度的作品。比如他在金華之亂時的記錄便是。當時,在清兵攻打金華之前,先有一個地方的造反部隊和政府發生沖突,政府在鎮壓造反部隊的時候,雙方都有搶劫老百姓的情況發生,為了躲避戰亂,老百姓紛紛拖兒帶女,逃入深山,撕心裂肺的哭聲隨處可聞,燒殺掠奪的暴行處處可見,尸橫遍野,慘不忍睹。在逃難的人群中,也有李漁全家的身影。
李漁《甲申紀亂》一詩中,記錄了這種情況,全詩摘錄如下:
昔見杜甫詩,多紀亂離事。
感憤雜悲凄,令人減幽思。
竊謂言者過,豈其遂如是。
及我遭兵戎,搶攘盡奇致。
尤覺杜詩略,十不及三四。
請為杜拾遺,再補十之二。
有詩不忍盡,恐為仁者忌。
初聞鼓鼙喧,避難若嘗試。
盡曰偶然爾,須臾即平治。
豈知天未厭,烽火日以熾。
賊多請益兵,兵多適增厲。
兵去賊復來,賊來兵不至。
兵括賊所遺,賊享兵之利。
如其吝不與,肝腦悉涂地。
紛紛棄家逃,只期少所累。
伯道慶無兒,向平憾有嗣。
國色委菜傭,黃金歸溷廁。
入山恐不深,愈深愈多祟。
內有綠林豪,外有黃巾輩。
表里俱受攻,傷腹更傷背。
又慮官兵入,壺漿多所費。
賊心猶易厭,兵志更難遂。
亂世遇萑苻,其道利用諱。
可憐山中人,刻刻友魑魅。
饑寒死素封,憂愁老童稚。
人生貴逢時,世瑞人即瑞。
既為亂世民,蜉蝣即同類。
難民徒紛紛,天道胡可避。
李漁還寫有《吊書》四首,其三云:
將軍偶宿校書臺,怒取縑緗入灶煨。
國事盡由章句誤,功名不自揣摩來。
三杯暖就千編絕,一飯炊成萬卷灰。
猶幸管城能殉汝,生同幾案死同堆。
此詩描寫了在城破之際,一位將軍的絕望心態,對自己讀的書都產生了怨恨,要燒毀它們,但是又感覺能陪自己死的也就是一支筆了。
再來讀一首李漁清明給母親掃墓時的詩作《清明日掃先慈墓》:
高冢如山足草萊,松楸雖說幾曾栽。
三遷有教親何愧,一命無榮子不才。
人淚桃花都是血,紙錢心事共成灰。
雞豚未及存時養,此日椎牛亦枉哉。
寫得情真意切,“人淚桃花都是血,紙錢心事共成灰”,是好句子。
在他的有些劇本中,也顯現出批判的鋒芒。他在《連城璧》借劇中人物的話說:
丕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篙。衙門的錢這等好趁?要進衙門,先要吃一服洗心湯,把良心洗去;還要燒一分告天紙,把天理告辭,然后吃得這碗飯。
幽默深刻地諷刺了當時衙門中普遍存在的黑暗現象。
但是這種橋段在他的作品里只占少數,他是個以文為生的作家,如果全寫成這樣子,當時就沒法生活了。
金華古子城的“兩頭烏”李漁私房菜館,“兩頭烏”是金華當地一種特產的豬的種類
位于金華蘭溪市李漁文化公園的李漁雕像
金華蘭溪市李漁文化公園
蘭溪市蘭江畔的李漁堤
蘭溪市李漁芥子園,現在也是李漁研究會所在地
蘭溪李漁芥子園內李漁的雕像,似乎坐在這里沉思著什么
蘭溪李漁芥子園內的燕又堂,樓內是李漁生平事跡展
山西李漁故里夏李村,村內的水塘與河流仍有實際使用功能,農婦在池塘邊洗衣,漁人在旁邊的小河邊釣魚
蘭溪李漁故里夏李村入口處的牌坊
蘭溪夏李村的李漁祖居
蘭溪夏李村的戲臺就在李漁祖居對面,前面的廣場可容納上百人看戲
蘭溪李漁故里夏李村正在打造的李漁戲劇小鎮,村里老建筑的墻壁上已經出現了戲曲元素
蘭溪李漁故里夏李村李漁戲劇小鎮隨處可見的戲曲元素
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的芥子園,現在是游人打卡之地
南京芥子園內一樓門匾額即為“閑情偶寄”
江蘇如皋城中心的鐘樓,是原縣政府所在地
江蘇如皋東大街老巷子
李尋、楚喬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國地理》《中國白酒通解》《中國白酒配餐學》已經全部出齊,可登錄“李尋的酒吧”公眾號商城選擇購買(,或者掃下面李尋老師助理朱劍、童康育的二維碼聯系進行購買,三本合一同時購買有優惠!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圖書簡介
《中國白酒配餐學》圍繞“中國白酒配餐基本原理”“為酒選菜”“為菜選酒”三大主題的四十二個知識點,同步于國際餐酒搭配理論,以先進的食品科學為基礎,通俗生動地講解全國23個菜系餐酒搭配的實用案例;填補了中國白酒與美食搭配領域研究的空白,可作為廣大白酒營銷人員、餐廳主理人員拓展業務范圍、提高業務水平的“教科書”,以及廣大白酒與美食愛好者提升生活品質的餐飲美學讀物。
《酒的中國地理——尋訪佳釀生成的時空奧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深受廣大讀者及白酒愛好者的關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書以文化地理為引導,一方面,沿大運河和諸多古道做空間分布的大線索梳理;另一方面,從文化認知的角度切入解讀,全面探尋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全書內容豐富,具趣味性、知識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
《中國白酒通解》對中國白酒進行了系統、全面、專業、細致的解讀,涵蓋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中國白酒是什么;中國傳統白酒工藝詳解;簡說酒精;新技術、新工藝、新型白酒;中國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條件、工藝、風味、品鑒;白酒市場解剖;李尋白酒品評法——供選酒師和消費者使用的白酒品評法。作者親自走訪了數百個白酒廠,通過艱辛的田野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全書資料豐富,見解獨特,思想深刻,總結性和開創性兼具。同時,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各領域人士閱讀,尤其是白酒釀造、經銷、收藏品鑒人士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