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日子就像爬山,家里的孩子就是往上攀的力氣。誰家不盼著兒女有出息,能扛起事兒?可現實里,有的家庭哪怕不富裕,兒女懂事上進,日子也過得有奔頭;有的家庭條件不錯,兒女卻總讓人操心,到了30歲還沒“立起來”,這心里的堵,比沒錢還難受。
現代作家劉墉說過:“一個家庭的衰敗,往往不是突然的崩塌,而是從子女失去‘向上的勁兒’開始的——他們賴在原地,把父母的肩膀當靠山,把家里的日子當退路,慢慢耗光了整個家的生氣。” 這話戳中了多少父母的心事。30歲,早該是“上能養父母,下能撐小家”的年紀,可要是還在做這三件事,不管家里有多少錢,都難有興旺的底氣。
一、把父母當“無限提款機”,理直氣壯地“啃老”,不知“心疼”二字咋寫,真應了那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的老話
小區里的老王家,兒子32歲了,沒正經工作,整天在家打游戲,花錢卻大手大腳。上個月說要“創業”,讓老王給拿10萬,老王東拼西湊給了,結果錢全花在買裝備和請客上。老王罵他,他還頂嘴:“你就我這一個兒子,你的錢不就是我的錢?等我以后賺大錢了,加倍還你!”
老王兩口子退休金加起來不到五千,省吃儉用給兒子填坑,自己身上的衣服穿了五年都舍不得換。有次鄰居勸老王“別慣著他了”,老王嘆著氣說:“我也想啊,可他一哭窮,我這心就軟,總想著‘他還是個孩子’……” 可這“孩子”,早就過了該讓父母養的年紀。
老話說“坐吃山空,立吃地陷”,父母的錢是一分分攢的血汗,不是大風刮來的聚寶盆。30歲的人,好手好腳,卻總想著“爸媽的就是我的”,買房要父母掏錢,買車要父母還貸,甚至連自己的話費、零食錢都要伸手要。他們看不見父母彎下去的腰,聽不見父母夜里的嘆氣,把“啃老”當理所當然,把“孝順”掛在嘴邊卻從不付出。這樣的兒女,就像家里的“蛀蟲”,慢慢啃空父母的積蓄,也啃掉了整個家的精氣神——再厚實的家底,也經不住這么耗。
二、遇事就當“縮頭烏龜”,出了問題只會怨天尤人,肩膀扛不起半分責任,難怪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表妹的同學大強,30歲那年被公司辭退,不是因為能力不行,是他總把“麻煩”推給別人。項目出了錯,他說“是同事沒配合好”;領導批評他,他說“老板就是看我不順眼”。回家后,他不琢磨找新工作,反倒天天窩在屋里抱怨“社會不公”“運氣太差”,吃飯都要父母端到跟前。
他爸媽急得睡不著,托人給他找了份倉庫管理的活兒,他干了三天就回來了,說“太累,還受氣,不是人干的”。現在快35了,還靠父母養活,親戚們誰提起來都搖頭:“這孩子,肩膀太軟,扛不起事兒,以后可咋辦?”
老話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30歲的人,誰沒遇到過難處?可真正能撐起家的人,懂得“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債自己還”。工作不順,就踏實學本事,而不是怨天尤人;生活有坎,就咬著牙往前邁,而不是躲回父母身后。要是遇事只會“縮”,出問題只會“怨”,把責任推給別人,把壓力甩給父母,這樣的兒女,就像家里的“軟腳蝦”,不僅撐不起自己的日子,還會讓父母跟著擔驚受怕——一個家的脊梁,都被他壓彎了。
三、沒目標沒心氣,渾渾噩噩混日子,對人生毫無“盼頭”,正應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悔恨
老家的堂哥,30歲那年還在說“我還年輕,不急”。別人忙著考職稱、學技能,他總說“太累,沒必要”;別人攢錢買房、規劃未來,他說“船到橋頭自然直,想那么多干啥”。每天上班摸魚,下班就喝酒打牌,問他以后打算,他就說“過一天算一天,舒服就行”。
他爸媽勸他“趁年輕拼一把”,他左耳進右耳出;親戚給介紹對象,姑娘一聽他“沒規劃、沒追求”,都婉言拒絕了。去年堂哥失業,找工作處處碰壁,才慌了神,跟我爸說“早知道當初聽我媽的,好好學門手藝了”,可世上哪有后悔藥?
老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30歲的“混日子”,不是“灑脫”,是“糊涂”。這個年紀,該有自己的方向了:哪怕是學門手藝,哪怕是踏實做好一份工作,總得有點“往上走”的心氣。可要是總想著“湊合”,對生活沒熱情,對未來沒盼頭,天天渾渾噩噩,不僅自己的日子沒滋味,還會讓父母跟著揪心——他們看著你“不上進”,比自己受窮還難受。一個家要是沒了“盼頭”,再紅火的日子也會慢慢變涼。
說到底,一個家最大的悲哀,從不是存折上的數字少,而是兒女到了該“立”的年紀,還站不穩、扛不起、望不遠。父母能給的是起點,卻給不了終點;家里的錢能撐一時,卻撐不起一輩子。
就像老人們常說的“養兒防老,積谷防饑”,這“防老”防的不是沒錢花,是兒女能成為“靠得住的人”。30歲的年紀,該懂事了:別讓父母的肩膀再為你彎,別讓家里的日子為你愁,別讓自己的人生留太多遺憾——這才是給家里最好的“添磚加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