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矗立著一座宏偉壯麗的建筑——冬宮。
它是俄羅斯最大的博物館、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外表金碧輝煌,內部藏品豐富,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對于每一個走進冬宮三樓的中國人來說,這里的參觀體驗卻無比沉重,因為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段中華民族難以忘卻的傷痛歷史。
19世紀末20世紀初,彼時的中國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清朝在甲午戰爭中落敗,簽訂《馬關條約》后,淪為西方列強眼中的肥肉,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
1900年6月,列強再也按捺不住,實施了聯合征華的計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
清軍首領倪贊清帶領士兵和義和團民眾在廊坊車站與八國聯軍對峙多日,雖給予八國聯軍沉重打擊,但終究無法改變整體戰局。
隨后,八國聯軍調整進攻方案,轉而進攻大沽口炮臺,守軍堅決抵抗,擊沉6艘敵軍艦,但守將羅榮光不幸中彈犧牲,大沽炮臺最終失守。
消息傳到皇宮,慈禧召開御前會議,正式下詔向各列強國“宣戰”,并貼出殺洋人者懸賞的告示。
在抵抗八國聯軍入侵的過程中,涌現出許多愛國人士,如堅守海蘭光寺的聶士成,帶領士兵血戰八里臺,直至身中7彈,腹破腸流而亡。
由于敵我懸殊、裝備差距巨大,北京最終失陷,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
八國聯軍破城而入后,開始了大肆劫掠,他們不但搶奪財物,還殘殺百姓,無惡不作,其中,沙俄表現得尤為貪婪。
早在聯軍行動前,沙俄便派遣1.24萬軍隊搶先入侵,其制定的黃俄計劃不僅覬覦中國領土,更將掠奪文化瑰寶列為核心目標。
沙皇尼古拉二世對中華文明珍品垂涎已久,企圖通過軍事行動將中國文物納入俄國收藏。
俄軍專門組建“文物搜尋隊”,攜帶專業工具對頤和園、北海公園、香山碧云寺等皇家園林進行系統性洗劫。
據軍官日記記載:能搬動的珍品悉數裝車,無法帶走的便用錘子砸毀,無數歷經千年的書畫、玉器、青銅器在這場暴行中或流失海外,或化為碎片。
軍事掠奪的硝煙尚未散盡,沙俄又轉向“文化探險”的隱蔽手段。
1907年,俄國地理學會探險隊隊長尼古拉·科茲洛夫率隊進入內蒙古,以“科學考察”之名對西夏古城黑水城展開發掘。
這座被沙漠掩埋的文明遺址,保存著西夏王朝的文化精髓。
科茲洛夫團隊毫無顧忌地進行破壞性挖掘,短短數月便將2萬余件文物裝箱運俄,其中包括西夏文典籍、佛教造像、絲綢織物等稀世珍品。
尤為珍貴的《番漢合時掌中珠》這部西夏文與漢文對照的詞典,是破解已消亡西夏文明的關鍵鑰匙,也未能幸免于難。
科茲洛夫在日記中冷漠地寫道:這些東西留在沙漠只會腐爛,帶到俄國才能得到保存,這種強盜邏輯背后,是對中華文明的粗暴踐踏。
這批文物入藏冬宮后,使俄國成為西夏學研究的重鎮,形成西夏遺址在中國,西夏學在俄國的尷尬局面,而中國學者想要研究本國歷史,竟需遠渡重洋查閱異國藏品。
沙俄的文物掠奪并未止步于黑水城。
1914年前,其探險隊又將魔爪伸向敦煌莫高窟。
這座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寶庫,保存著從魏晉到元代的數萬件寫本與繪畫。
與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的零星盜取不同,俄國人的掠奪更具系統性,他們重點搜集佛經、道藏、儒家典籍及科技文獻,共掠走約1.2萬件敦煌遺書。
這些文獻涵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科技等諸多領域,是研究中華文明的第一手資料,最終大多入藏圣彼得堡亞洲博物館(后并入冬宮)。
至1914年,冬宮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已超過清宮遺存,這組數據背后,是一個文明被劫掠的血淚見證。
如今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曾經的冬宮,已然是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冬宮的博物館內,有超過300萬件的藝術品,多數都是從中國掠奪的。
據不完全統計,冬宮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極為龐大,其中既有大量源自圓明園等皇家園林的珍寶,難以計數。
又包含了全球范圍內 80% 的西夏文物,此外,還有 1.2 萬件敦煌遺書,這些珍貴文獻涵蓋了中國古代多個領域的文化精髓。
每年,成千上萬的中國游客前往參觀,看著這些應該屬于中國的文化瑰寶,有人默默流淚,有人憤怒不已,有人拍照記錄,網上流傳著一句話: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冬宮。
這句話道出了中國人面對這段歷史時的集體情感。
在冬宮的展廳里,中國文物被陳列在展柜中,卻沒有一件展品有中文介紹,玻璃柜上,美其名曰寫著考古發現。
走進去的中國人,看到的是一段被他人改寫的歷史,一種深深的失語感油然而生。
例如,冬宮三樓館藏的易縣遼三彩·羅漢像,原本收藏在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二戰后被帶到了蘇聯。
還有西夏黑水城遺址出土的金身雙頭瑞像,現藏于冬宮博物館,這些珍貴的文物,在異國他鄉展示著曾經輝煌的中華文明,卻也時刻提醒著中國人那段屈辱的歷史。
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簡稱《1970年公約》)。
但該公約不具有追溯力,無法適用于1970年前掠奪的文物,這使得通過法律途徑追回這些文物幾乎不可能。
俄羅斯作為沙俄的繼承國,對歷史上的掠奪行為態度曖昧。
官方從未正式承認這些文物是通過掠奪獲得的,而是堅稱這些是合法購買或贈送,這種說法顯然與歷史事實不符,但卻為俄方拒絕歸還文物提供了借口。
學術研究也面臨阻礙。
多年來,中國學者試圖赴俄研究這些文物,但常常面臨各種限制,許多珍貴文獻被限制查閱,甚至連拍照都不允許。
這不僅妨礙了中國學者對自己文化遺產的研究,也阻礙了這些文物價值的充分發掘。
雖然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文物回歸,但每一小步的前進都值得珍視。
中國文物在冬宮的陳列,是一段歷史傷痛的見證。
這些文物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它們的流失是民族的遺憾。
今天的中國人依然在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讓它們回到故土,這不僅是為了收回物質財富,更是為了修復民族記憶中那道未曾愈合的傷口。
在文物追索的道路上,雖然充滿艱難險阻,但只要堅持不懈,終有一天,那些漂泊在外的文物將重回祖國的懷抱,續寫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