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 年 10 月,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降臨在北京西郊的圓明園。3500 名英軍如惡魔般闖入這座被譽為 “萬園之園” 的皇家園林,一時間,大火熊熊燃燒,濃煙遮天蔽日,持續了整整三天三夜。
這座凝聚了無數能工巧匠心血、薈萃中外藝術精華的園林杰作,連同園內珍藏的海量奇珍異寶,就此化為一片焦土與廢墟。如今,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依然矗立在北京市海淀區,無聲地訴說著那段屈辱而慘痛的歷史,時刻提醒著人們不要忘卻 160 多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文明大毀滅。
那么,在這暴行的背后,英法聯軍究竟為何要對圓明園痛下殺手?聯軍總司令的日記以及眾多歷史檔案,為我們揭開了隱藏在這一歷史悲劇背后的冷血真相。
侵華野心膨脹,聯軍兵臨北京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國門洞開,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諸多特權和利益。然而,貪婪的他們并不滿足于此,為了進一步擴大在華殖民利益,1860 年,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下,英國和法國糾集了一支由 2 萬名士兵組成的侵略軍,搭乘 200 艘軍艦氣勢洶洶地抵達天津海面,妄圖長驅直入,直搗北京。
一位隨行的牧師麥肯,在他的日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罪惡的遠征過程。當時在位的咸豐皇帝,依舊沉浸在 “天朝上國” 的虛幻美夢中,優柔寡斷、畏手畏腳,天真地認為西方人不過是野蠻之族,不足為懼。
但殘酷的現實很快就擊碎了他的幻想,裝備著先進來福槍和連發槍的英法聯軍,如入無人之境,武器還停留在弓箭和腰刀時代的清朝士兵,根本無法抵擋聯軍的進攻。在一場交戰中,面對 3 萬多人的清軍,英法聯軍僅僅付出了五人陣亡的微小代價。在聯軍遠程大炮的持續轟炸下,天津大沽口炮臺瞬間化為一片廢墟。
咸豐皇帝驚恐萬分,在圓明園中跪拜祖先之后,便倉皇逃到了 200 多公里外的避暑山莊,將紫禁城和京城百姓拋諸腦后。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圓明園內 20 多名太監挺身而出,奮起反抗,展現出了無畏的勇氣和忠誠,卻終究難以抵擋侵略者的鐵蹄。
圓明園慘遭劫掠,暴行令人發指
1860 年 10 月 6 日,法軍率先攻占了圓明園。這座舉世無雙的皇家園林,園內堆積如山的奇珍異寶瞬間點燃了侵略者的貪婪之火。法軍司令孟托邦雖曾下令 “在英軍到來前不得觸碰寶物”,但根本無法阻止士兵們的瘋狂。
勤雜士兵率先動手搶掠,隨后整個隊伍陷入了失控的瘋狂狀態。英國特使額爾金抵達后,不但沒有制止,反而默許英軍也加入了這場掠奪盛宴,一場持續三天的洗劫就此拉開帷幕。
士兵們如同餓狼一般,用棍棒瘋狂地砸碎那些無法帶走的珍寶,用斧頭劈開鑲嵌著寶石的精美家具。絲綢庫中的名貴綢緞被成車運走,一名士兵身上掛滿了珍珠項鏈,口袋里塞滿了紅寶石、藍寶石,甚至將大珍珠項圈掛在胸前招搖過市。
法國士兵在營地公然叫賣贓物,英軍則將劫掠品集中起來進行拍賣,所得款項按照軍銜高低進行瓜分。這場劫掠,不僅是對物質財富的瘋狂掠奪,更是對人類文明的公然褻瀆和踐踏。
在劫掠過程中,聯軍士兵的暴行令人發指。他們闖入安佑宮,將供奉的歷代皇帝畫像無情撕毀,珍貴的佛經也被付之一炬。在長春園的西洋樓景區,為了搶奪鑲嵌其中的寶石,士兵們竟用炸藥炸毀了精美的大理石建筑。
更有甚者,為了爭奪一件珍寶,士兵之間竟然拔刀相向,人性的貪婪和丑惡在這一刻暴露無遺。
決策火燒圓明園,背后意圖何在
劫掠之后,英法聯軍并未善罷甘休,而是開始精心策劃對清政府的進一步打擊。那么,他們為何最終選擇了火燒圓明園這一極端殘忍的手段呢?這一決策背后,有著復雜而險惡的意圖。
聯軍總司令額爾金在日記中透露了他們的考量:“我們爭論了很久,到底該怎么做才能達到所期望的效果?如果說要焚滅皇宮,燒毀紫禁城,這樣做無疑會把清政府留守北京的最后一批官員給嚇跑。如果他們都跑了,那么我們該找誰談判呢?又該找誰交涉、簽訂條約呢?
所以擺在我眼前爭議最少的選擇,就是燒毀那座皇帝最喜愛的圓明園。” 從這段日記可以看出,英法聯軍深知清政府的統治架構,他們明白不能過度摧毀清政府的統治中樞,否則將無法順利實現其通過談判和條約獲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而圓明園,作為皇帝最喜愛的離宮,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摧毀它既能對清政府和皇帝造成沉重打擊,又不會影響到他們后續的談判和利益訴求。
此外,額爾金還認為,圓明園是清王朝的精神象征,摧毀它能最大程度地打擊清政府的抵抗意志。當時,咸豐皇帝逃往熱河,仍試圖組織抵抗,英法聯軍希望通過燒毀圓明園,讓清政府徹底認識到他們的 “厲害”,從而迫使清政府盡快投降,接受他們提出的一系列不平等要求。
正如額爾金得意忘形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他妄圖通過這種野蠻行徑,向世界展示所謂英國的 “文明” 力量,掩蓋其侵略本質。
大火無情肆虐,文明慘遭毀滅
1860 年 10 月 18 日,在額爾金的罪惡命令下,3500 名英軍步兵和騎兵再次踏入圓明園,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的縱火行動。大火從正大光明殿燃起,迅速蔓延至整個園區。安佑宮中 300 余名太監、宮女被無情地鎖在宮內,最終活活被燒死,他們絕望的哭喊淹沒在熊熊火焰之中。
黑煙籠罩北京天空長達兩日之久,圓明園內 100 多處建筑先后化為灰燼。園內所藏的 150 余萬件文物,或被無情焚毀,或遭野蠻劫掠。其中,《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珍貴典籍在大火中化為灰燼,無數技藝精湛的建筑藝術從此失傳,人類文明遭受了一場無法估量的巨大損失。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在 1861 年 7 月寫下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憤怒地譴責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后,便可以動手行竊了。
若干年后,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雨果的這封信,代表了全世界正直人們的心聲,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歷史教訓深刻,銘記勿忘國恥
圓明園的熊熊大火雖然已經熄滅了 160 多年,但它所帶來的傷痛和教訓卻永遠不應被忘卻。這場浩劫,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極其屈辱的記憶,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西方列強的貪婪和殘暴,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
如今,圓明園遺址靜靜地佇立在那里,成為了一座歷史的豐碑,時刻提醒著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強大、民族振興,才能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
我們應當銘記這段歷史,從中汲取力量,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曾經遭受的苦難轉化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