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一輛車安全不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這是我們在陽澄湖服務區,對500位普通車主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答案五花八門:“氣囊多”“品牌好”“配置齊全”……卻沒有一個人提到:車身結構強度。
這樣的調查結果,足夠讓整個汽車行業沉默。
近日,在江蘇陽澄湖服務區的“汽車安全主題月”現場,我們設計了一份9題的汽車安全認知調查問卷,對隨機路過的500位司乘人員進行了調研。最終結果顯示:
在這個“智能配置”“感官厚重”成為主流判斷標準的市場里,大多數人對“汽車安全”的認知仍停留在幻覺中。各大廠商費時費力的安全演講,廣大的消費者既聽不到,也聽不懂,更談不上理解。
“車門沉、氣囊多”就等于安全?
在“你認為汽車安全與否的關鍵因素”一題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選擇了“氣囊數量多”“剎車距離短”或“有AEB輔助系統”,還有16%的人甚至沒有想過或不確定這一問題。
在我們與其中一位46歲的司機攀談中,他甚至表示:“我覺得安全就是看車門重不重,一關‘哐當’一聲,就結實?!?/p>
這種典型的“感官安全”觀念,其實長期被主流市場所放大:許多品牌在營銷中以“關門聲浪”“鋼板厚度”“座椅柔軟度”來傳達“安全感”,消費者也樂于接受這種“直觀判斷”。
但這正是危險的錯覺。真正決定碰撞時能否保護乘員生命的,從來不是氣囊數量,也不是鋼板厚度,而是:白車身結構強度,吸能路徑與冗余設計,結構節點的完整性與焊接工藝,是否通過了系統性的碰撞測試驗證……
然而,這些核心安全因素,在消費者的認知中,幾乎“失聲”。
結構安全,一個從未被真正“教過”的概念
在問到“你是否了解白車身結構強度和鋼材種類會決定車禍中的生存空間”時,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沒聽過”“第一次聽說”或者“聽說但是不了解”。
即使是曾經歷過事故的用戶,也大都將“安全”歸因于“幸運”或“氣囊彈開得快”,而非背后更深層的結構保障。
我們由此意識到:“結構安全”從未被系統化普及,更未在大眾語境中形成認知框架。
這不僅是一次教育的缺失,更是一種傳播的斷層。廠商講得太“技術化”,普通人聽不懂;媒體講得太“娛樂化”,關鍵點被稀釋;銷售講得太“套路化”,只圍繞配置和價格打轉。
長期下來,“結構安全”變成一個沉默的概念:存在于白車身實驗室與工程部門,卻從未真正走進用戶心里。
當品牌與配置掩蓋了“測試真相”
問卷中另一道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是:“如果一輛車配置豐富、看上去結實,但未通過任何碰撞測試,你是否會認為它安全?”
出人意料的是,一大半的受訪者選擇了“可能沒問題”或“不確定”,還有人表示:“只要是大牌子,不會太差?!边@背后反映的,是當前汽車消費的兩大誤區:
品牌迷信:在國產車崛起與合資品牌下探的交匯期,品牌定位成為消費者信心的“錨”。大多數用戶對技術驗證體系一無所知,卻相信“名氣就是實力”。
配置崇拜:在宣傳中“安全=配置”的邏輯反復灌輸,導致公眾錯誤地將AEB、L2輔助、氣囊數量等“主動配置”當作“安全底線”。
而事實上,C-NCAP、E-NCAP、IIHS這些評價標準,才是衡量車輛真實安全性能的核心依據,但在調查問卷中,卻僅有8%的人完全了解過。其實這些測試報告和評級成績,很少被用戶主動查閱,更不在購車對比清單中占據一席之地。品牌聲譽與配置堆砌,正在逐漸取代“科學驗證”成為公眾的判斷依據。而這種替代,恰恰是最大的風險。
智能技術是安全“加分項”,不是“免死金牌”
“關于AEB在內的包括其它智能化技術,你認為哪種說法最接近你原本的理解?”這是調查問卷中最引發討論的一題。
有高達60%的受訪者選擇AEB能避免事故,還有用戶表示:“有它我就放心了?!?/p>
我們承認,AEB、L2輔助駕駛、NOA等系統,的確在關鍵時刻能起到補救作用。但實際上,AEB系統的工作前提包括:識別能力準確(需要傳感器協同工作),響應邏輯合理(不會誤判或遲鈍),硬件機制冗余健全(電控系統、制動助力不能出故障)。
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失效,系統就可能“沉默”,而司機若完全依賴系統、喪失警覺,反而更容易陷入危險。
目前國內大多數用戶仍然對輔助駕駛系統的能力過度樂觀,甚至模糊“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界限。這種心理上的“技術代償幻想”,才是今天智能化最大的問題。
我們該如何重新講“安全”這件事?
不得不承認,這次的問卷調查,它真實地揭示了一個極為普遍的問題:
大多數汽車用戶,對安全的認知遠遠落后于行業技術發展。
這不是用戶的問題,而是行業傳遞鏈條的問題。是廠商“講得太快”,媒體“說得太淺”,教育“來得太遲”。
我們今天做這場“安全主題月”,不是想強調“哪個品牌更厲害”,而是想在車水馬龍的服務區,用展覽、講解和實物,把“安全”重新還原為一句話:不是你聽得懂什么,而是你能不能被保護住。
在最后一道問題中,我們問:你認為現在大家對“汽車安全”了解得足夠嗎?你有什么建議?
80%的人認為“不多”。有20%的人表示想看到一場關于真實碰撞、拆解結構、燒毀電池的展覽。
這足以讓我們堅定:公眾不是不在意安全,他們只是從未被認真地教會。只要講對了,講明白了,公眾也能理解“安全”這件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