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1226字,4圖
閱讀預計:3分鐘
2025年6月21日,北京書友們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南亞讀書會”活動。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建老師,現場與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作為《四海為家》一書譯者的感悟。
“南亞讀書會”主講人劉建(中)、與談人張文娟及何岸
《四海為家》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的回憶錄。
阿馬蒂亞·森1933年生于印度,現在仍然保留印度國籍。
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學學業后,阿馬蒂亞·森赴劍橋大學就讀,1959年取得博士學位。
森曾執教于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
森的突出貢獻表現在五個領域,分別是:社會選擇理論、個人自由與帕累托最優的關系、福利和貧困指數衡量、饑荒問題與權利分配不均的關系以及道德哲學問題。
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
森的學術思想繼承了從亞里士多德到亞當·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遺產。他深切關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難的人們,被譽為“經濟學良心的肩負者”、“窮人的經濟學家”。
森的思想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論框架設計的。
作為南亞問題學者,劉建老師非常重視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有《慣于爭鳴的印度人》(后納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再版)、《穆娜與馬丹》、《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泰戈爾》(合譯)、《芥民》、《一個婆羅門的葬禮》、《四海為家——阿馬蒂亞·森回憶錄》 等,他曾任《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主要翻譯人員和責任修訂人、《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書》副主編、中印經典和當代作品互譯出版項目三主編之一。
“南亞讀書會”主講人劉建(中)與書迷合影
在讀書會現場,劉老師回憶了《慣于爭鳴的印度人》《四海為家——阿馬蒂亞·森回憶錄》《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書》(印方詞條)等著作的翻譯體會,談到了青年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避免的一些常見問題和處理方法,翻譯工作對于長期從事研究工作的學者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翻譯阿馬蒂亞·森回憶錄時的多處細節。他溫文爾雅的態度、博覽群書的學識和嚴謹細致的治學精神都令現場的書迷們倍感親切。
來自印度金德爾大學法學院的副院長張文娟老師、剛剛從德里回來的丁莉老師作為讀書會與談人,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對劉建老師譯著《四海為家》的理解,以及對印度教育理念、教育體制等方面的深入觀察與體會。
“南亞讀書會”活動現場
今年是中印建交75周年,正如王毅外長對中印關系的表述:“做相互成就的伙伴、實現‘龍象共舞’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
我們共同期待中印關系沿著健康穩定軌道繼續向前發展,特別是在人文交流、文明互鑒領域不斷加強對話。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