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普遍盈利的情形下,快遞公司要想成為規模經濟最好的那一家,降低單價也就是意料之中的行為了。
本刊特約 成一蟲/文
6月20日,4家快遞上市公司順豐控股(002352.SZ)、圓通速遞(600233.SH)、申通快遞(002468.SZ)和韻達股份(002120.SZ)公布了5月份的業務經營簡報。營收增長普遍不錯,但單價都在下跌。各公司業務量同比增長大約都在15%左右,主要原因之一是2025年各大電商平臺618促銷周期較上年提前,帶動5月寄遞需求增加;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如今電商平臺退換貨的單子大幅增加。
至于快遞單價下行,很可能是因為行業競爭加劇,快遞又有很強的規模經濟效應,故而各家快遞公司爭著降價搶奪電商大賣家,原本單價較高的順豐、京東等也在讓利,三通一達的平均單價低至2元/單左右。僅就上市公司來說,韻達單價最低,扣稅后只有1.92元(含增值稅的市場價2元出頭)。
單價下行暫未停
圓通速遞2025年5月快遞產品收入58.49億元,同比增長14.85%;業務完成量27.64億票,同比增長21.02%, 單價同比大約下降了5%。申通快遞5月快遞服務業務收入44.1億元,同比增長13.01%;完成業務量22.64億票,同比增長16.35%,單價大約下降了3%。韻達股份5月快遞服務業務收入44.15億元,同比增長6.75%;完成業務量23.03億票,同比增長12.78%,單價也有5.4%下降。
順豐控股5月速運物流業務收入193.81億元,同比增長13.36%,業務量14.77億票,同比增長31.76%,單價13.12元,同比跌14%,估計與它原本收費最貴、毛利率最高有關。而大幅降價的效果很好,順豐速運業務量增長速度在4家A股上市公司當中排名第一位。
目前看來,整個快遞行業都是這個趨勢。2025年一季度我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451.4億件,同比增長21.6%;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456.4億元,同比增長10.9%。以此粗略估算,一季度快遞單價大約下降10%左右。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的情況也是如此。A股4家快遞公司順豐控股、韻達股份、圓通速遞、申通快遞業績分化,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速是兩升(順豐、申通)兩降(圓通、韻達),主要原因就是單價下滑,圓通、韻達毛利率分別比2024年全年下滑0.91個百分點、1.75個百分點。由于一季度價格就同比下降了,所以5月份這樣的經營數據出來,降價并不算新聞,二級市場可能早就有預期,各家公司的股價、估值水平也有所反應。
從2025年一季度4家上市公司毛利率與凈利率、負債率等方面的數據上看,它們都還有能力繼續打價格戰,這或許意味著快遞市場的價格還沒見底。當然,目前應該已經快到底了,如果平均單價再跌3%-5%,可能會有一些快遞公司出現經營虧損。
順豐控股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3.5%,2025年一季度增長16.87%,增長勢頭不錯,主要原因是公司具有規模效應,單價下滑時單位成本也在降低,毛利率較為穩定。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略低于2024年,但好于2023年、2022年和2021年。
另外,順豐的速運及大件業務分部占營收的七成,還有三成是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同城即時配送業務,業務較為多元,受快遞業價格戰的影響相對小。2024年順豐時效快遞業務實現不含稅營業收入1222.1億元,同比增長5.8%,業務量同比增長11.8%,估算單價大約降了6%左右,但并不影響公司當年凈利潤的大幅增長。2025年一季度同樣如此,估計快遞單價下降10%以上,公司凈利潤照樣明顯增長。盡管如此,我估計接下來的二、三、四季度價格戰的負面影響會不斷顯現,或將逐漸影響順豐的業績增速。
行業整合還需等待
按照目前的降價趨勢,也許再等半年左右,快遞行業就有可能實現價格企穩。至于行業的破產退出、并購整合,可能不會太快太順利。
目前除了A股4家快遞公司,還有港股的中通快遞、京東物流、極兔速遞等,6月23日收盤中通快遞市值超過1000億元,京東物流市值747億元,極兔快遞市值552億元,均是次于順豐,但高過圓通、韻達、申通。而菜鳥快遞背靠阿里集團,更是實力雄厚。
上述8家公司目前都還有不錯的盈利,2024年凈利潤最少的申通快遞,其凈資產收益率高達11.19%。韻達股份則為9.64%。此外還有郵政快遞,合計有9家主流公司在競爭中,短期內看不出來誰會退出。
A股還有一家德邦股份,因其主營大件快運業務(占9成),而非快遞(只占5.43%),姑且不論。
既然短時間內沒有哪家會退出,那么價格戰就很難真正止住,因為快遞行業擁有非常明顯的規模效應,固定成本高(快遞網點、倉庫、汽車、人員工資等),邊際成本低(增加一些快遞單,只要不超過現有產能的上限,額外增加的成本很小)。比如中通快遞,2025年一季度核心快遞單票收入下降0.11元,但單票運輸加分揀成本共下降0.09元(固定成本被更多的業務量分攤了),管理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也因為營收增長9.4%而下降,最終凈利潤同比實現增長。
如此,各家快遞公司都想成為規模經濟最好的那一家,在目前普遍盈利的情形下,爭相降價討好電商大客戶,這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行為。
(作者系資深投資人士。文中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
本文刊于06月28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