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教育圈,可謂是充滿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幾百所大學投身專升本的浪潮之中,“本升專” 現象也正在蔓延。
當準大學生們還在為志愿填報躊躇滿志時,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面向本科畢業生單招 135 人并頒發專科文憑的消息,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迅速登上熱搜。學校給出的回應是市場需求強勁,網友熱評:“讀完本科讀專科,學歷技術兩手抓,直接一步到位!”
這種看似違背常理的現象,其實背后有著實實在在的生存邏輯。
根據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發布的2025年單獨考試招生章程,其中動車組檢修技術、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和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面向本科畢業生招生,計劃招生135人,畢業后發放專科畢業證。
有畢業生現身說法,上了這所學校,畢業后就業更有保障。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能通過招聘進入鐵路局工作。
對于該校為何只招收本科生,對方解釋稱市場對該類專業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綜合素養要求較高,傳統專科生源可能難以滿足培養需求。
無獨有偶,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依托國家電網體系,學生畢業后能保持高就業率;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定向培養士官項目,也為國防事業輸送了大量人才。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警官職業學院,畢業生大概率能考入體制內,工作粘性遠超普通白領。
而面對這樣的機會,即便代價是重讀專科,很多人也會心動,畢竟你不干,有的是人搶著干。
職業教育正在成為人才成長的重要通道,不同教育路徑都能通向理想的職業彼岸。
也有網友覺得 “本升專” 這件事最尷尬的地方在于,這兩年全國都不少還是專科職校升級成為本科。截至去年底,全國已有 68 所高職院校基本完成升本,目前還有上百所正在排隊等待。
國家花大力氣推動專升本,學生卻自發選擇本升專,這一矛盾的局面實在是令人深思。
有家長認為目前學歷價值似乎正在經歷一場崩塌,學歷貶值,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難。實際上,我們應尊重客觀事實,即在一個正常的經濟體中,隨著教育發展和產業升級,大學生數量增加的同時,高薪崗位也應相應增多,學歷會如同通貨膨脹一般,處于緩慢貶值狀態,這是合理的。
“本升專” 被解讀為 “學歷降級”,反映出人們將學歷與能力簡單等同的固化思維。“本升專” 走熱的背后,是本科畢業生對就業成長路徑的主動突圍,體現了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同度的提升。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本科畢業生選擇 “回爐” 讀專科,強化專業技能,以增加就業競爭力,是一種理性選擇。
有人認為我們現在似乎正進入一種新的社會生存模式。
在很多城市,寫字樓里文員的收入比不上樓下賣早餐的;理發店的托尼老師剪發一次收入都比打工人的失時薪還高。確實,這是事實,但很多人只看到了收入的差距,卻忽略了導致收入差異的真正原因。
正因為經濟快速發展,打工人獲取收入的渠道變得更多了,只要肯花力氣,沒學歷也能靠送外賣、送快遞獲得過可觀薪資。
而大部分人坐辦公室的白領們一直在做基礎的工作,工資固定,職業發展路徑上限很低,除了少數熱門的風口專業,大多數人專業的學歷提升,很難轉化為可觀的收入增長。
有一種觀點認為,工資低是因為缺乏技術,只要實現產業升級,能制造芯片、光刻機,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但產業升級需要資本,而我國人多、大學生多,人本身就成了資本。
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就是,過去強調 “學好數理化”,如今則是加碼理工科。國家對需要升級的產業人才進行計劃式培養,以滿足未來需求。過去 40 年產業升級成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成為真理。
教育的產出是連續的,而且教育與市場有滯后性。過去一些很火的專業,可能在畢業后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就已飽和。大學畢業生們等不起,于是有人抓緊時間考研提升學歷,有人參加考公,還有的人干脆自己創業,包括選擇一部分人為了更好地就業,去選擇讀專科。
1992 年,日本迎來第一批 70 后大學生, 60后畢業時日本還有泡沫經濟的繁榮,70 后畢業日本經濟下滑。偏偏此時日本處于大學生就業高峰期,整個 90 年代,日本大學畢業生人數比 80 年代多出 40%,導致就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
1994 年至 2004 年,日本大學生起薪增長不到 10%,增速僅是同時期高中畢業生的三分之一,社會出現大量低薪白領階層。
人場市場飽和后,日本年輕人不再迷信學歷價值。2024 年,全日本僅有 49.2 萬人參加高考,創下 1992 年以來新低,日本社會曾經 “學歷至上” 的思想被徹底顛覆。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 2025 年高考人數也出現了八年來的首次下降。時代真的變了,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高學歷的紅利在下跌。
當前的教育發展并非所謂的 "學歷崩塌",而是學歷價值的重構。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不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特征。
寫字樓里的白領與街頭的個體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與車間的技術工人,都在各自崗位上創造價值。
這種變化打破了單一的學歷崇拜,讓能力與需求的匹配度成為市場考核人才的標準。外賣員、快遞員等職業的收入提升,恰恰體現了勞動價值的回歸,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只要付出努力就能獲得合理回報。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無論是個人還是教育體系,都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
對于個人而言,在選擇專業和職業規劃時,不能再僅僅盯著學歷的光環,學歷只是敲門磚,而要更加注重實際技能的培養和市場需求的匹配。
時代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觀念的更新,當前的教育現象恰恰彰顯了社會的進步。個人在選擇教育路徑時,能更注重自身興趣與職業規劃的結合;教育體系在改革中,不斷優化結構以適應社會需求。
從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育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人才培養的完整體系。在這里,沒有高低之分,只有是否適合之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