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羅
在此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視頻網站上打著“解壓”標簽的視頻存在一些疑惑:有的內容我很容易理解,比如輕音樂、白噪音能讓人放松,修剪植物、整理收納、清潔地毯是“從混亂變得有序”的舒爽,推倒多米諾骨牌、把燒到高溫的鐵球放在冰塊上則是“毀滅”的快樂,姑且都是正面反饋;那么另一些操作就真的不太好評價了,像是擠黑頭、挖耳朵、剪指甲、修腳……雖然我尊重不同人的喜好,但這類內容不僅不會讓我“解壓”,還會帶來一種后背發涼、汗毛倒豎的生理性不快。久而久之,我就總想吐槽,有的人是不是覺得“把一件事重復做上很久”就能解壓——那也太可怕了!
還有一類是CG制作的“強迫癥快樂圖”,一切都嚴絲合縫
不過,仔細想想,這可能是因為我對“能聯想到自己切身體驗”的東西一直有些敏感。比如說,我完全沒法看“大胃王”視頻,因為看不了一會胃就會隱隱作痛。兩種原理基本相同的動作,一種發生在人身上,一種發生在無機物上,那么我只能接受后者而無法接受前者,就像——這個比喻可能不太恰當——“擠黑頭”和“從壓面機中擠出面條”,我看面條視頻沒有任何問題,擠黑頭則敬謝不敏。
游戲也是解壓好幫手,有段時間,我每天睡前都要看游戲Up主玩《A Little to the Left》
好在,AI的風也吹到了解壓視頻這里。最近,一類“AI切××”的視頻悄無聲息地流行了起來,而一旦你點開一個,網站就會猛猛地給你推薦更多。我因此看到了AI切玻璃、切金屬、切巖石、切肥皂泡……甚至還有AI切云朵、切行星和切黑洞!當然,畢竟是AI作品,它們切下來的東西和橫截面的狀態未必都和現實物品一模一樣,更何況還有一些原本就很難核查或者目前尚無定論的概念——如果真要糾結“黑洞內部到底有什么”,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也未必能解釋清楚。
但不得不說,技術進步確實驚人。一開始,AI生成的“切××”還有不少Bug,比如手的動作不自然、切片形狀不對、材質與聲音不匹配等等。像是切玻璃水果,就經常出現被切下的兩片自動合而為一、一會兒透明一會兒不透明、切下一刀卻裂成3塊之類“一眼鑒AI”的情況。但不久之后,類似的Bug就越來越少了。有人在評論區里說,自己拿“切玻璃”視頻去給不了解AI的父母看,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這是假的”,而是感慨這刀真鋒利,哪里能買到。
切什么的都有
AI能切東西,當然也能干別的。于是,順著“推薦視頻”逐漸點擊下去,我還看到了AI敲鍵盤——內容都是諸如史萊姆、冰塊、水果等等現實中不可能用來制作鍵帽的材料;以及小貓踩一切——AI生成的貓爪在太空沙、蛋糕、果凍、史萊姆上留下一個個清晰的爪印,的確相當可愛。
更重要的是,由于現在大部分圖片、視頻網站都要求AI生成內容必須明確標注,所以它們反而非常符合像我這種對解壓視頻有需求、卻受不了“真實體驗”的人的標準。對于我來說,AI就像隔在現實和虛構之間的一層毛玻璃,透過它,兩邊都能看到一部分,卻又因為它“不是真的”而對觀看者和制作者都做出了一種保護。我們都知道,目之所及的事物并沒有真正發生,除了刺激刺激大腦、產生一些快樂的信號之外,它們什么也不代表,什么也不說明。就像某條“小貓踩沙子”視頻里的彈幕所說,“要是在現實里,我肯定心疼貓貓,但因為是AI,只要看看就好了”。
AI生成的貓爪,雖然還有瑕疵,但毛茸茸的感覺已經相當到位了
我也知道,在未來,這樣的內容可能引起一些新的討論,畢竟新技術總會讓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邊界更加模糊,而有些東西偏偏需要準確的概念,不能模棱兩可,因此需要不斷更新標準與共識。但至少,AI很可能會在一些以前我們想象不到的地方帶來奇妙的好處,比起真正的實用性,這些看起來沒什么用的解壓視頻反而讓我更感興趣——“安全地作死”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而AI在幫我讀外語、做PPT的同時,當然也可以給我展示展示口嚼巖漿、手切黑洞的模樣。既可以解壓,又省去了心理負擔,這大概就是AI的另一重意義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