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渴望親人和睦,期盼家庭幸福,但是能達成目標并不多,很多家庭不僅未能如愿,而且連正常的家庭要求都不到,甚至有不少的家庭都是悲劇式的,尤其是長期受到舊的文化和觀念的影響,存在六種“過度”現象,只是輕重差異、程度不同,而六種“過度”現象,是中式家庭的悲劇,而人們深陷其中深受其害對此卻渾然不覺、完全無感。
一、“過度”程式
從古至今,對于家庭成員就遵從所謂的綱常和禮數,設置出許多條框和規矩,并且對家庭各個成員進行了角色設定,人人都受此約束,不能突破和改變,每個情親人都無法活出原本的自我,難以表露真實的醫院,很多家庭成員都在“裝”,可以掩飾自己的表現,所謂的父母要有特定的模式,子女要有該有的樣子,一切都給過度程式化,多數都受此束縛,活得很假很累,親人間也很難做到對等、坦誠和真正的互通,沒有家人間應有的相處模式。
二、“過度”指責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正所謂“人無完人”,這是自然法則,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共處過程中,要知人所長、容其所短,相互補充和完善,才會完美,對于親人之間更應如此,這才能充分發揮家庭的功能與作用,保證家庭的和諧、穩定和高效運轉,可在眾多家庭里,家人之間不但沒能做到這一點,而且是反向而為,無視家人的優勢所在,眼里全是對方的不足,而且毫無理解和包容之心,相互抱怨和指責,不但影響家庭氛圍、傷害親情,而且還會起到很多極壞的負面作用。
三、“過度”物化
自古以來,大多數家庭只重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在意自我需求的滿足,從不知足,在家庭物化條件看得重于一切,將其視為最高的追求,其他就可忽略,于是才有了為了家中所需不擇手段,才有了外出掙錢,將年邁的父母拋于家中,孤獨無依,毫無掛念和擔憂之心,才有為了積累,夫妻分居兩地、聚少離多,覺得并無不妥,更有了常年在外打工,孩子難有父母之愛,什么父母贍養、夫妻之愛、血緣之親均不在乎也無所謂,何等悲哀!
四、“過度”功利
家庭是重愛心、講親情之地,親人間親密相處、其樂融融應為常態,大家平等以待,一切以情為核心,不講條件,亦無功利之說。而在眾多家庭里卻并非如此,對對待親人的態度和方式是講條件的,極具功利成分,我喜歡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在何種前提之下,你聽話我就給你買玩具和零食,你成績考的好我就滿足你的要求,在外活得風光就被高看,混得很失敗,就被輕視、冷落和不待見,什么情和愛的都不值一提。
五、“過度”交叉
作為家庭就應當是個獨立的單元,有著明顯的界限,共同協商和決策,然后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予以實施,使得家庭有序運轉,但是有不少家庭卻完全不是這樣,家庭根本不是不獨立存在,也毫無界限和邊緣感,不是老人介入,就是親戚參與,相互交叉混為一體,相互干擾,這樣家庭結構和管理方式亂成一團,家庭關系錯亂失衡,致使矛盾不斷、沖突迭起,各種不良后果不斷出現,難以應付。
六、“過度”在意
對于每個家庭而言,都有各自的稱心之處和不如意之所在,大家只要過好屬于自己的生活,并對其認可和接受就行,如果有何所缺,也只需要家人共同付出和努力,盡力而為,從而接近和達成預期,做到知足常樂,無需與他人參照和比較,但是卻有些家庭卻讓人難以理解,總是在意別人的生活,關注其他家庭的生活狀態,好與人攀比,認為自己不如人而嫉妒而感不滿,總超越,倘若無果,心理壓力巨大,總是痛苦不堪、備受折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