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韓璐
每年的7月8日,是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保險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穩定器”和“減震器”,將個體難以承受的風險轉化為群體可分擔的成本,既是個人規劃未來的理性工具,也是社會構建安全網的關鍵支柱。
然而,社會發展正深刻重塑保險的內涵,今年“78保險日”以“愛和責任,保險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精準回應了這種需求變遷——
公眾對保險的期待,已超越單純的事后賠付與經濟補償,更渴望保險成為可感知、可信賴的“美好生活守護者”,推動社會認知從偏重“功利性交易”向追求“共生性守護”轉變。
作為保險行業的標桿,中國平安正以其前瞻探索,為時代命題寫下注腳——
響應用戶需求升級,推動服務從傳統“理賠觸發點”,向全生命周期“陪伴式守護”躍遷,借科技之手,重塑有溫度的保險新生態,讓守護更前置、更主動、更貼心,更好發揮保險“兩器三網”作用。
從“賠”到“陪”,保險服務理念之變
中國平安的保險服務,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內涵進化,從傳統聚焦風險事件發生后的經濟“賠付”,向覆蓋事前預防、事中響應、事后保障的全生命周期“陪伴”躍遷。
推出急速救援服務,分秒必爭,救援前置。危難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客戶不止需要傳統理賠,更需要救援救助。
為此,平安推出“全球急速救援服務”,讓救援跨越山海,讓客戶感受“被守護”的溫暖,讓保險成為客戶危急關頭的依靠與希望。
今年5月,趙先生在印尼突發急性腦炎。語言不通、醫療資源有限,家屬緊急求助平安“全球急速救援專線”。
平安迅速響應:專家遠程會診、ICU專機就位、跨境通道開啟。次日,患者經空中ICU轉運回國,無縫救治,脫離危險。
2025 年2月,平安人壽深圳分公司代理人李新屋收到 VIP 客戶龔先生女兒的求助:“爸爸昨天突發急性呼吸衰竭送醫,入住ICU并持續高熱。目前情況危急,希望能回到深圳接受進一步治療”。
但當地救護車需要2萬多費用 ,而且風險特別大沒人敢接。得知這一情況,李新屋為客戶申請了“全球急難救援服務”,援助機構接報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組建專家小組與醫院取得聯系設計轉運方案。
最終,客戶2月 13日 11點從廣西出發,20:00抵達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只花了9個小時就到達了深圳。因為轉院及時,龔先生得到妥善的后續治療,保證了生命安全。
居家養老,用陪伴讓保險服務更有溫度。老齡化社會,“老有所養、老有所安”是億萬期盼。
平安提供普惠方案,平安通過居家養老服務化身“無形守護者”與“溫暖陪伴者”,彌補親情距離,延伸關懷,讓老人安全省心,讓子女安心。
85歲的王奶奶獨居北京,通過平安“三位一體”管家,她語音獲取提醒,遠程學習課程;生活管家24小時在線,醫生管家隨時問診。
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也讓王奶奶自信走出家門,其跨越數千公里前往三亞旅游的視頻還登上了微博熱搜。
保險在此超越了經濟契約,成為生活伙伴與情感支撐,重心前置至守護安康與品質生活。
企業風險管理,從“賠償”轉向“預防”。主動強化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在廣東清遠,針對鋁業安全難題“漏鋁”,平安運用“AI+物聯網”技術,為豪美新材定制風險減量方案。
平安利用廠區既有攝像頭,加裝AI超腦系統,結合智能AI攝像頭,對員工生產作業及在崗情況進行精準識別與分析,人員離開工作區域10秒即觸發報警,有效規范作業流程,預防違規操作,消除員工的不安全行為;
其次,平安產險在熔鑄井邊部署可燃氣體探測器,對潛在氣體泄漏風險進行全天候、高靈敏度的監測與預警,有效降低火災爆炸風險。
系統上線半年,已經成功為企業預警7次風險,預估減損210萬元,改變了此前企業投保無人敢保、投保貴等難題。
無論是極速救援、居家養老還是風險減量,平安的實踐都勾勒出了服務升級路徑——
讓保險超越事后財務補償契約,成為可感知、可信賴、全生命周期的溫暖守護與堅實伙伴。
平安的實踐,標志其角色從“事后理賠止損方”轉變為“共擔風險、共筑安全”的伙伴,服務內涵拓展至事前防御與價值創造。
這正是平安“從賠到陪”的保險理念變遷的縮影。
科技筑基,推動效率、智慧蝶變
多年來,平安保險服務的效率提升、服務創新的背后,離不開“科技”這一關鍵驅動因素。
科技,正是驅動平安實現“從賠到陪”服務內涵躍遷的關鍵基石,“高含科量”構成了其產品與服務穩健前行的堅實根基,也讓平安的服務“省心、省時、又省錢”。
發展至今,平安已通過“953”布局,構筑起強大的科技護城河,被公認為“深圳科技創新四姐妹”。
9大數據庫,日均處理數據超10億條,覆蓋2.4億金融客戶,深度洞察需求,提升用戶體驗;5大前沿實驗室(微表情、智能圖像、智能語音、大數據、硅谷實驗室),持續探索技術邊界;3大科技公司,聚焦深化AI應用的廣度與深度。
科技提升業務效率,讓保險服務惠及更多用戶。科技之于平安,首先在于優化成本結構,讓利客戶,提升保障可及性。
平安產險自主研發的“鷹眼系統DRS3.0”,聚焦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安責服務、萬物互聯四大核心模塊,并能圍繞制造、能源、化工、冶金、風電等行業的不同風險場景,打造定制化的風險減量解決方案,有效實現隱患治理、人員保障、設備監測及作業監控等功能。
2024年一整年,該系統發出臺風、暴雨、洪水等災害預警信息超105億次,覆蓋近6740萬個人及企業客戶,有力賦能各地政府和企業把握公共安全主導權。
科技驅動服務升級,讓保險服務智慧升級更有溫度。
在平安內部,科技賦能的價值鏈條異常清晰,就是要更快識別風險、精準理解需求,從而高效匹配“守護”資源;解放人力,使員工能更專注于提供有溫度、專業化的客戶關懷。
以居家養老領域為例,平安集團依托物聯網、AI及大數據等核心技術,為長者構建起覆蓋“醫、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十大場景的智能生態服務網絡。
從智能設備實時監測安全健康,到AI管家精準匹配個性化服務,再到遠程醫療專家觸手可及,真正兌現了“生活有人陪、生病有人管、享老有人護”的承諾,讓長者居家養老更安全、更省心。
這套深度科技融合的服務體系,為應對“9073”養老格局、提升長者生活品質提供了創新的“中國式”方案。截至2025年3月末,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75個城市,累計服務客戶超19萬名。
金融為民,躬身踐行愛與責任
從1988年蛇口初創時懷揣“保障生命尊嚴”的樸素初心,到今日國際領先的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服務提供商,中國平安的進化史始終銘刻著一條清晰的價值主線——金融向善,為民而生。
這份深植基因的承諾,不斷驅動平安突破傳統保險的價值邊界,重塑其核心內涵。
也成就了業界對其“如果想知道中國保險行業在做什么,先看看平安在做什么就知道了”的評價。
回顧保險業過往,風險等量、事后賠付都曾是行業圭臬。然而,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守護需求,單一的事后經濟補償已顯局限。
平安敏銳洞察時代脈搏,率先推動保險邏輯的深刻變革——從傳統的“風險等量”理賠應對,轉向以“風險減量”的全場景服務。
從 “急速救援”的分秒必爭,“居家養老”的 全程守護,到 “風險減量”的未雨綢繆,這些實踐共同定義了平安對保險新內涵的深刻洞察,其角色已從傳統的“被動賠付者”, 蛻變為危難關頭的“應急守護者”、人生旅途的“終身護航者”和社會風險的“前瞻治理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