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與生活 文|朱曉培
校對|大道格
7月2日,淘天集團掏出 500 億大紅包,啟動淘寶閃購補貼計劃。才過一周,淘寶閃購日的訂單就沖破 8000萬,日活用戶更是飆到2億。可投資者的信心并沒有像訂單一樣高漲,阿里股價反而經歷了一周的低迷。
市場擔憂主要集中于兩點:
一個是對戰略重心的疑慮:年初,阿里巴巴集團 CEO、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 CEO 吳泳銘剛說過,未來三年要砸 3800 億元搞云和 AI 硬件基礎設施,讓不少投資者期待著 “阿里 All in AI” 的大戲。轉頭卻掏出500億元,要和美團、京東在即時零售的戰場上拼價格。
另一個是短期財務壓力:巨額補貼,就意味著會大量侵蝕財報中的利潤。接下來,財報中關于利潤的數字可能就不好看。更何況,這500億花出去,能不能讓淘寶閃購突出重圍?萬一打了水漂,股價會不會跟著繼續下跌?
歸根結底,這500億,到底燒得值不值?
01
雙線作戰
一邊是阿里云3800億元的AI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一邊是淘寶閃購500億元的補貼計劃。一邊是未來科技的星辰大海,一邊是消費市場的貼身肉搏。
部分投資者擔心,阿里是否在戰略上陷入分裂?甚至會走回電商價格戰的老路?
但在《商業與生活》看來,AI與閃購,這兩大投資不僅不矛盾。
首先,云和電商,原本就是阿里兩大核心業務。今年510阿里日親友見面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也明確表示,未來,公司會聚焦“電商、云+AI”兩大核心戰略方向。
阿里的電商與云+AI,本就是協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戰略性共生關系。AI可以為電商提供極致個性化體驗,比如AI導購與客服,AI生成內容,AI預測需求、優化物流路線等等。而電商場景天然涵蓋了搜索、推薦、對話、生成、預測、圖像識別等幾乎所有關鍵的AI技術方向,是AI最佳的試驗場與數據燃料。
而且,電商是阿里的基本盤之一,也是阿里的現金奶牛。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15.5萬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3.08萬億元,增長6.5%。其中,阿里巴巴貢獻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約7.8萬億元。這些份額,也為阿里帶來了4498億元的營收。
如此龐大的市場,阿里肯定不會拱手讓人。如果認為阿里會因為All in AI,而忽略電商的競爭,那只可能是部分投資者的誤解。
因此,當京東、美團在外賣上拉開補貼大戰后,阿里的加入,也在預料之中。關鍵是,這500億從哪里出,又能燒出什么成果。
02
500億哪里來
公開信息,今年阿里、美團、京東三家預計總計將在即時零售上投入1000億元以上的費用,用于激活更大的用戶市場。
從規模上看,這可能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燒錢最多的大戰了。此前,拼多多引發的低價戰爭,也只是“百億補貼”。
部分投資者擔心,這些巨額的補貼支出,會直接影響到接下來幾個季度的財報利潤。高盛預計,阿里、美團和京東三巨頭加入戰火之后,短期盈利層面承壓,基準情形下,阿里外賣業務未來12個月預計虧損410億元,京東虧損260億元,美團的EBIT利潤將下滑250億元。這也是淘寶閃購宣布500億下場后,股價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這賬,還得換個姿勢算。
首先,這500億不是憑空多出來的支出,也沒有憑空消失。
根據官方說法,淘寶閃購這波操作,是把淘天、餓了么、飛豬這些“自家人”的資源放在一個盤子里,通過直貼商家、減免傭金等方式實現的。
說穿了,這筆錢本質上還是營銷費。根據阿里財報,截至3月31日的過去一年,集團銷售和市場費用1440億,占營收的14.5%。因此,這500億里,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早就在營銷預算的池子里了。
只是,花錢的方式變了。
過去,電商平臺為了搶流量,沒少從騰訊、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等內容平臺給自己導流。據了解,阿里、京東、拼多多購買流量的費用都在百億級別。還有媒體透露,在抖音自己下場做電商之前,淘寶一年就要花費60、70億元從抖音購買流量。
如今,只是把原本要用到第三方平臺導流的費用,直接用于給商家和用戶發紅包了。
這筆錢看似花出去了,實際上每一分錢都會以 GMV 的形式重新回到財報里。而據測算,淘寶閃購500億補貼至少能夠撬動千億級的消費增量。
就像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說的,“京東做外賣虧的錢,比去抖音、騰訊買流量劃算多了,而且 40% 的外賣用戶還會順手買點電商產品。”
而高盛也認為,外賣大戰的根本目標并非外賣業務盈利,而是通過高頻外賣獲取流量,交叉銷售至高利潤的電商和旅行服務。它判斷,外賣投資虧損有望在12個月內見頂。
03
燒出什么
市場最關心的,莫過于淘寶閃購這500億砸完后,市場會形成什么樣的競爭格局?贏了會怎樣,輸了又會怎樣?
市場高盛認為,這次閃購大戰,各家的目標都是重塑行業格局。它還推演了3種情景——
情形一,美團繼續保持6成及以上的地位,阿里和京東瓜分剩余的4成用戶。美團在短期犧牲盈利的情況下,長期可以恢復單均1元的盈利水平。
情形二,阿里訂單量追平甚至超越美團,雙55開。三家的盈利能力短期受損,但阿里和京東獲得活躍用戶,再通過電商平臺進行轉化來收回費用。
情形三,京東實現2成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團和阿里均受損。京東外賣業務從虧損6.2元到長期0.5元以上的盈利改善。
它認為,如果阿里和京東靠這波操作撈到幾千萬新用戶,這批用戶還愿意在平臺上買點其他東西,那這場仗估計得打到 “大家都不賺錢” 。但如果新用戶薅了羊毛就走,沒有為平臺貢獻新的GMV和利潤,那么燒錢規模和速度,可能很快會被重新評估審視。畢竟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但在《商業與生活》看來,眼下的閃購大戰,不能用簡單的誰輸、誰贏來下結論。市場最終可能也不再是簡單的“721”,很可能是依托各自的資源,像電商一樣,多巨頭共舞,但整個市場的體量會變得更大。
眼下,各家都在秀肌肉:
美團宣布7月5日突破1.2億單的歷史峰值,其中餐飲訂單超1億單。隨后,淘寶也表示當天閃購訂單量超過8000萬單。而京東在6月1日時曾宣布,日均訂單量已突破2500萬單。
根據公開數據推算,2025年初,整個外賣市場總量日均約1億單。但京東外賣、淘寶閃購一進場,直接飆到 2 億單,硬生生把市場 “撐大” 了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非餐飲訂單也在大量增長。淘寶的數據顯示,其非餐飲訂單日均已經超1300萬單,其中,迪卡儂增長了328%,屈臣氏增長了136%,藍月亮、云南白藥增長都在10倍以上,好想來更是增長了超100倍。
因此,這哪是燒錢,更像是 “錢生錢”。看似是在搶占份額,其實是在共同做大蛋糕,撬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對于阿里來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
近兩年來,即時零售正在成為人們消費的重要方式。從餐飲外賣到生鮮蔬菜、從化妝品到手機電腦再到醫藥……即時零售不斷拓展消費場景、商品品類,滿足著消費者“現在就要”購物需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超2萬億元。
但此前,人們提到即時零售,腦子里先冒出來的往往是美團、京東到家等。淘寶雖然擁有著中國最豐富的商品供應,但人們下意識總把它當成“慢遞平臺”。但淘天集團并入餓了么和高德,阿里電商和外賣之間就已經不分你我了 —— 近的能閃送,遠的能快遞,要做一個真正的大消費平臺。
而經過這500億這一戰,人們在淘寶閃購上瘋狂囤積奶茶、漢堡的同時,也無形中被植入了“淘寶也能閃購”的心智。營銷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04
為燒錢辯護
縱觀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幾乎每一頁都寫滿了 “燒錢” 的故事。
有些錢,燒得很有意義。比如,2014年的打車大戰,表面看是網約車平臺在爭奪市場份額,實則成為了中國手機支付普及的強力推手,悄然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支付習慣。
也有些錢,燒得一地雞毛。比如 2016 年的共享單車混戰,最終兩大頭部玩家一個低價轉手,一個黯然退場。
如果單以企業利潤作為判斷標準,大部分的燒錢大戰,都不是理智的行為。但如果俯瞰經濟全局,花掉的每一毛錢,都有現實意義。
這不得不提到經濟學家馬丁·威茲曼(Martin Weitzman)在1984年的著作《分享經濟》(The Share Economy)中的洞見:經濟衰退或許難以完全避免,但其最嚴重的后果——大規模失業——卻可以預防。
當人們為了盡可能地用掉消費券,在冰箱里囤滿奶茶、咖啡、面包、漢堡時,那些忙碌的店員和奔波的外賣騎手,就是“消費券”拉動經濟復蘇的直接表現。
當平臺愿意真金白銀地投入市場,便傳遞出強烈的信號——企業開始恢復信心。不論是今天淘寶閃購的500億補貼,還是前不久騰訊音樂200多億收購喜馬拉雅,多種跡象都在表明,大公司們,又敢于花錢了。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市場興奮的事情——公司有干勁,經濟就有活力。
—End—
內容同步:網易號、同花順、百家號、今日頭條、UC、雪球、企鵝號、一點資訊、知乎、搜狐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