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羅園街道角門東里一社區里,一場跨越數年的違建整治行動,正悄然上演著溫暖的轉變。幾年前的拆除現場,居民們曾以身體阻攔執法,攥著生銹門把手的手掌、橫在違建前的舊家具,都在無聲訴說著對改變的抗拒。那些堆滿舊物的自建棚屋中,不僅存放著居民攢了半輩子的生活印記,更藏著對陌生執法行為的不安與警惕,拆違工作一度因對峙陷入僵局。
而今年以來,同樣的街巷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面。當執法隊員再次來到違建前,居民們主動挪開了擋在門口的雜物,甚至有老人搬來板凳招呼隊員休息。在角門東里一社區14號樓前,街道綜合執法隊隊員們輕手輕腳搬運堆放在角落的舊紙箱,汗水浸透的制服后背印著鹽花,卻始終保持著溫柔的動作節奏。
“這些都是老人留下的,我正發愁怎么處理呢。”居民王阿姨望著正在清理違建的隊伍紅了眼眶。她指著曾經堆滿舊木料的角落說,父母生前習慣收集舊物,違建拆除后留下的空地如今已規劃成小花園。“現在知道政府不是來硬拆的,是幫咱們規整生活環境。”王阿姨的話,道出了許多居民的心聲。
據西羅園街道綜合執法隊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化解拆違矛盾,街道組建了由執法隊員、社區工作者、居民代表組成的調解小組,并逐戶繪制違建物品清單,幫助居民區分“需要留存的回憶”和“存在隱患的雜物”。針對老年人難以割舍舊物的情結,社區為具有紀念意義的老物件拍照建檔,協調公益組織上門評估舊物價值。這些“有溫度的執法”讓居民逐漸放下戒備——曾經的“別碰”,變成了如今充滿信任的“別動”:居民想搭手幫忙時,執法隊員總會笑著勸阻,用專業操作守護這份來之不易的理解。
從對抗到協作,從矛盾到共融,這一字之差的轉變,不僅是基層執法方式的革新,更是基層治理從“管理思維”向“服務思維”躍遷的生動闡釋。當執法力量戴上“溫情手套”,當社區規劃傾聽百姓心聲,曾經的“違建難題”最終化作共建美好家園的黏合劑,讓老社區在更新中既守住了人間煙火氣,又迎來了治理現代化的新圖景。
來源:豐臺區融媒體中心 豐臺時報,微豐向(原新豐臺)整理,轉載請注來源;文章內容僅為傳遞信息,文中內容和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目的僅在于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資料,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政策依據。
若信息有誤,請以官方為準;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有突發事件在微博上@新豐臺網 就有可能上頭條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