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中部的靈石縣,這座因煤炭而興起的資源型城市,近年來因頻發的環保問題屢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高速傳播,使得當地的環境問題迅速突破地域限制,演變為牽動公眾神經的輿情事件,嚴峻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與智慧。從煤矸石違規傾倒到工業廢水排放,靈石縣環保輿情的背后,深刻折射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尖銳矛盾,更是對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呼喚。
2025年夏季,靈石縣兩渡鎮柏溝煤業附近的矸石處置場成為輿論風暴的中心。企業以整改為名,卻違規開挖山體黃土覆蓋煤矸石,作業范圍遠超審批紅線,肆意侵占林地資源。與此同時,王老嶺村附近一處無名企業的煤矸石場,大量矸石露天堆放,運輸車輛穿梭不息卻無任何抑塵措施,粉塵籠罩整個山溝,令周邊村民苦不堪言。這些觸目驚心的場景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引發網友高度關注,相關話題熱度持續攀升。
在該縣廈門鎮交口鄉南頭村,矸石場的亂象同樣令人震驚。煤矸石露天堆積如山,運輸車輛揚塵漫天,雖有灑水車卻形同虛設。更嚴重的是,企業出入口設置極不合理,頻繁造成交通擁堵,嚴重干擾村民正常生活。村民們的投訴與抗議在網絡上匯聚,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政府部門必須直面問題。
煤矸石長期露天堆放,其內含的重金屬及有害物質隨雨水淋溶,不斷滲入土壤和地下水,導致土壤嚴重污染、植被大面積破壞,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以兩渡鎮為例,周邊土壤重金屬含量遠超國標,土地肥力急劇下降,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被嚴重削弱。大氣污染同樣不容樂觀,煤矸石揚塵和運輸車輛尾氣導致區域內PM2.5、PM10濃度飆升,空氣質量持續惡化,對居民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顯著上升。
環保問題的長期存在和反復發生,嚴重動搖了民眾對政府監管能力的信任。面對企業的公然違規,相關部門的不作為或慢作為,極大地折損了政府公信力。在一些污染事件處理中,政府的回應與實際情況脫節,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不滿情緒。村民們從最初的信任轉向失望,再到如今的憤怒,干群關系緊張,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從表面看,企業通過違規排放降低了生產成本,但從長遠和全局看,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經濟損失遠超想象。一方面,為治理污染,政府需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生態修復、環境監測和污染治理,財政負擔沉重。另一方面,惡劣的環境嚴重損害了投資吸引力,使對環境要求較高的企業望而卻步,阻礙了產業轉型升級。此外,環境污染引發的農產品質量下降、旅游形象受損等問題,也嚴重制約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問題的根源在于復雜的利益交織和監管體系的短板。對于部分企業,尤其是洗煤企業而言,建設完善的煤矸石處理設施前期投入巨大(高達數百萬元),每年運營成本也需數十萬元。相比之下,違規傾倒僅需支付少量場地費,成本懸殊巨大。在巨大利益誘惑下,部分企業不惜鋌而走險,置環保法規于不顧。同時,一些地方官員受短期經濟利益驅動,對企業違規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為其提供便利,形成利益共同體,加劇了監管失效。
靈石縣的環保監管涉及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林業等多個部門,但部門間職責交叉、協調不暢,“九龍治水”現象突出。
在輿情應對方面,政府反應往往滯后乏力。輿情爆發初期,政府部門信息掌握不及時,未能迅速回應公眾關切。面對媒體和網友質疑,反應遲緩,缺乏有效的溝通策略。信息發布不及時、不透明,加劇了公眾的恐慌與誤解。
要有效破解靈石縣的環保困局,必須構建全方位的治理體系。短期內,需建立24小時輿情監測機制,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時掌握網絡動態。一旦輿情爆發,迅速組建由宣傳、環保、公安等部門組成的應急處置小組,明確分工協同作戰。關鍵是在24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通報基本情況并承諾調查處理時限。例如,在兩渡鎮矸石場事件中,政府迅速公告成立專項調查組并每日更新進展,有效穩定了公眾情緒。
中期內,必須開展嚴厲的環保專項執法行動,全面排查違規企業,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對問題嚴重的企業,依法責令停產整頓并處以高額罰款;涉嫌犯罪的,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要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制定科學方案,對受損土壤、植被進行系統治理。例如,在被煤矸石破壞的林地實施植被補種和土壤改良,逐步恢復生態功能。
長遠來看,關鍵在于制度創新和產業轉型。必須完善環保監管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邊界,建立健全部門聯動機制,形成監管合力。可制定《靈石縣環保監管部門協同工作辦法》,具體規定執法、審批等環節的職責與協作流程。同時,要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降低對傳統煤炭產業的依賴。設立產業轉型引導基金,鼓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靈石縣并非孤例,鄰縣孝義也曾面臨嚴峻的煤矸石污染挑戰。孝義政府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建設大型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將煤矸石轉化為建筑材料、發電原料等,實現了資源變廢為寶。同時,建立環保信用評價體系,對企業環保信用進行量化考核,信用等級低的企業在項目審批、信貸支持等方面受到嚴格限制。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孝義有效解決了煤矸石污染問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經濟發展步入良性軌道。靈石縣可借鑒孝義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探索適合自己的環保治理與綠色產業發展路徑。
靈石縣的環保治理,是一場艱巨而持久的戰役。唯有正視問題本質,從根本上破除利益藩籬,系統性補齊監管短板,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才能最終實現從輿情危機向綠色發展的根本性轉變。這不僅是對靈石縣生態環境的救贖,更是對縣域治理現代化的一次深刻實踐,為眾多資源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探索經驗。(輿情于法)
編輯:楚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