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活在“想象中”,或者說活在別人的世界里,唯獨沒有自己。
小時候,活在父母、老師的期待中,按部就班長大;
成年后,活在更多人的聲音,期待和評價中;
戀愛結婚,依然沒有自我,沒有主見。
靠父母,靠朋友,靠愛人,靠孩子,唯獨不能接受靠自己。
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的一個事實是什么?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真正托舉你,沒有人能真正為你托底;
到最后你會發現,你能得到的愛,只有愛自己;
你能得到的托底,也只有靠自己。
這也是我經常跟大家分享的:
當你放下期待的時候,任何事,任何人都無法拿捏你;
你只要能把握住的,只等待確定的開花結果,只拿走你能駕馭得了的東西。
至于其余的,無論到來還是離開,都是它們各自運動的軌跡。
-01
你要去接納一件事:沒有人來愛你
或者說,任何關系中的愛,都是階段性的。
包括父母對子女的愛,也是如此。
一個很殘酷的真相是什么?
如果你出生在兄弟姐妹很多的家庭,你就會明白,父母的愛是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的;
有的孩子,就是被偏愛;
有的孩子,就是被邊緣化,野蠻生長。
你說,同為子女有什么分別?
其實就是這樣,人人都有分別心。
愛不是永遠的,愛只不過是幌子,是“正確之下”的東西;
背后隱藏的,是價值,是需求,是更多的利益捆綁。
男女關系中的愛是什么?
是價值吸引。
你為什么愛上對方?
因為在某個瞬間,你被對方身上的某些特質吸引:對方的聲音,長相,身材,性格,財富,相處的狀態,帶給你的感覺等。
對方為什么愛上你?
也是這個原因。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種愛,是階段性的“自我需求投射”;
你很想要,但當下沒有,對方出現了,帶給你了,于是你就產生了愛。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什么?
從無條件變成“有條件”。
“三十年前子敬父,三十年后父敬子”。
父母對子女的愛,最初是無條件的,是看著這個生命誕生,延續了自我存在的意義;
這個階段,對子女的愛是全然的,全身心的,毫無保留的。
但當子女具備反饋,反哺能力的時候,父母對子女的愛,就會變成有條件的。
更直白的說:因為子女到一定年齡,能夠創造價值,創造利益了;
而這個利益,至少是跟父母相關的,所以雙方的關系,就進入了另一層。
你跳出身份,跳出關系,你才能意識到:
任何人之間的愛也好,感情也好,最終都離不開價值,利益,圈子,籌碼的匹配。
-02
除了自己,沒有人能為你托底
大多數人,都無法從原生家庭中獲得托舉。
經濟物質也好,認知眼界也好,社會資源也好,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些。
很多人,只能依靠自己,只能為自己的人生托底。
比如你報考時,父母會告訴你:
“我們沒能力幫你選擇,我們不懂,以后的路就靠你自己了”。
你畢業時,父母給你說:
“你自己看著來吧,我們幫不了你,這是你自己的決定。”
在感情里也是如此。
當你全身心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試圖用愛,忠誠,責任,孩子,家庭等去綁定對方;
你發現,當你無助時,當你人生出現大的波折時,對方也是靠不住的。
你這時候才能明白:
沒有人會來,沒有人會來愛你,也沒有人能為你托底。
就像一棵樹。
你墜入懸崖深淵,結局你都想好了,結果你掛在了一棵樹上。
這棵樹,就是你自己。
能托舉你的,只有你自己。
當外界求而不得,當任何人都無法為你托底,你才能向內求,向內扎根。
生根,發芽,重塑自我,這是一個極好的過程。
至少,在你意識到這點后,你的人生會迎來另一個轉折點。
換個角度講:
當你不執著于被愛,被看見,被理解,被贊美,被托舉時,你才能迎來更多的愛和更好的自己。
當你執著于這些,你就會被困在其中,永遠無法過了自己那關。
話題:
你覺得,人最終是靠自己嗎?
作者何所歡:
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社交關系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