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六月十五,小暑剛過,正是秋莊稼拔節長穗的節骨眼。老輩人念叨“六月怕十五”,怕的是老天爺臉色不好。
農諺說“六月十五晴,秋糧減收成”,為啥怕晴天?大日頭曬著,地里水分跑太快,玉米大豆正需水,根底下干渴可不行。又說“六月十五雨,土脈滯住根難呼吸”,雨多了也愁人。
田里積水泡著根,莊稼輕則發黃,重則爛根倒伏。山區種玉米的鄉親注意,坡地排水快,可別讓雨水沖了壟。
平原種大豆的,田里要是有洼窩,趕緊挖溝引流防澇。老祖宗還說“雷聲發,百日旱”,六月十五打雷,往后可能干巴巴。
咱不能全靠老經驗,現代天氣預報得盯著,提前做準備。
怕旱的,地頭備好滴灌帶,引水渠清一清雜草淤泥。
怕澇的,趁這兩天沒雨,把田邊排水溝再挖深兩指。蟲災也得防,天熱蟲子繁殖快,玉米葉子卷心處多瞅瞅。
土辦法里有智慧,草木灰撒在根部,能驅蟲還能補鉀肥。但要是蟲太多,別舍不得買藥,農技站的配方更對癥。有人說農諺沒科學依據,可老輩人靠天吃飯的經驗,多少有點門道。
我個人覺得,農諺像個老伙計,提醒咱留意天時,咱得靈活著來。
現在種地,既要聽老輩人的土法子,也要信科學的新法子。
不同地塊情況不一樣,平原和山區,旱田和水田,對策得細分。
您問這農諺準不準?天時年年變,咱的法子也得跟著變。
關鍵是別等著老天爺臉色,提前把防旱防澇的活計做在前頭。明日要是晴天,別慌,趕緊查看地里墑情,該澆水的別拖延。要是下雨,別急著歇,雨后去田里走走,看看有沒有積水堵著。
秋糧收成好不好,就看這關鍵時候咱有沒有下功夫。
地里的莊稼不會說話,可咱得看懂老天爺的信號,早做打算。您那的老輩人,還傳著哪些關于六月十五的說法?不管咋樣,地頭的活計等不得,防旱防澇兩手抓才是正理。
記住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萬全準備,莊稼才能長得穩當。
最后說句實在話,農時不等人,該動的手千萬別拖,豐收靠的是勤快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